阿拉善和硕特亲王府博物馆(上)

走进阿拉善和硕特亲王府博物馆,就如同徜徉在阿拉善绵延涌动的历史长河之中。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刻录着秘境高原的沧桑过往。今天就让我们随着镜头, 一起探秘阿拉善和硕特王族近三百年的历史兴衰。

阿拉善和硕特亲王府博物馆位于定远营古城内东南部,始建于雍正十年(1732),为阿拉善历代旗王的官署和居住地。当年,阿拉善王爷仿照北京颐和园定远营兴建了王府、寺庙,又仿照北京的四合院修建了住宅,巴彦浩特从此便有了“塞外小北京”的美称。

阿拉善和硕特亲王府博物馆共设有中路衙署区、东路新官邸区和老官邸区、王府东花园、城墙长廊展厅。展览陈列了清代中晚期时的家具书画文物、照片以及王府的珍贵遗物等。博物馆内的主要建筑为具有明清风格的古老建筑群体,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王府经历代修建,雕梁画栋,回廊曲折,古雅精致,别具一格。2006年被国家文物局命名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路衙署区

中路衙署区为历代王爷处理政务之所,是当时王府的政治、权力重心所在。其建筑等级在王府中最高的,其建筑庄严肃穆、大气恢宏。中路建筑沿中轴线依次为府门、迎恩门、迎恩堂、后罩房。

府门

阿拉善和硕特亲王府门坐北朝南,正门上有横七纵九六十三个门钉,府门垂脊上有七只跑兽,这些都是当时亲王府的建筑规制,其规制仅次于北京故宫。

府门面阔三间,在当时,这三扇门都各有讲究。中间是正门,在当时正门一般不会开,只有在迎接圣旨、迎请大印和接待比王爷官职更大的官员时才会打开。东侧是喜门,是王府众人平时出入的门。西侧为厥门,这道门也不常开,因为这是王府中有人做错事或者是有白事时才出入的门,在当时被看作是不吉利的门。

走进正门,东西两面墙上,均陈列着定远营全城图,东墙上的图,描绘的是1731年定远营初建时的模样。雍正九年(1730年)清廷认为“阿拉善辖地贺兰山之北,乃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圣心轸念山后一带,切近宁城。”便命当时甘肃总兵岳钟琪细行踏看,勘察考证,并在此修建定远营。雍正九年(1731年),因阿拉善旗第二代旗王阿宝在参与对准噶尔部噶尔丹的战争中屡立战功,清廷赐定远营为阿拉善和硕特旗二代旗王阿宝的驻居之地,阿宝王爷随即按郡王等级开始修整定远营。

经过历代王爷经营,定远营日益坚固繁荣,城内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东墙上陈列的全城图,描绘的就是1831年的定远营。

迎恩门

穿过府门,来到前厅院,映入眼帘的就是迎恩门。迎恩门又称二府门、仪门。此为进入王府正厅之过厅,经历代修缮,仍保持原建风貌。在当时,王府众人要拜接朝廷圣旨时,众人就在王爷的带领下穿过迎恩门,来到前厅院,迎传旨官,堂上摆香案,众人正襟双腿下跪,上身挺直传旨官读完圣旨后,双手接旨叩谢隆恩三称万岁。

在迎恩门中,展示着一件九蟒五爪朝袍,是历代阿拉善亲王的服制。在阿宝王爷搬至定远营时,他还只享郡王爵位,而阿拉善和硕特王族世袭罔替的亲王爵位还要从阿宝的次子,也就是第三代旗王罗布藏多尔济说起。清代宗室在取得爵位后,除开国初期功勋卓著,或皇帝特准破例可世袭罔替,其他宗室每代降等袭爵。乾隆四年(1739年)阿宝王爷去世,年仅6岁的罗布藏多尔济承袭札萨克多罗贝勒爵位,后来因其率领阿拉善官兵远征新疆西藏青海,骁勇善战,屡建战功,多次受封,最后被赐于和硕亲王爵位并世代承袭,至此阿拉善和硕特部的政治地位发展到鼎盛。阿拉善旗王室姻亲都以罗王为荣,去起名首音,改称“罗”姓。

迎恩堂

迎恩堂是阿拉善和硕特亲王府最主要的建筑和当时政治核心之所在。走入迎恩堂,首先看到的就是堂前挂着的牌匾上“屏藩朔漠”四个大字,这四字是说定远营当时重要的军事地理位置,是北方大漠地区的屏障和藩护,乃边陲重镇。

大堂正中间陈列的就是阿拉善和硕特王爷的座椅,雕龙鹿角扶手宝座。它不同于一般的皇家鹿角椅,因为考虑到蒙古人高大威猛的体型,这把座椅宽阔厚重,颇具蒙古帝国遗风。而正堂两边摆放有六张椅子,则表明了当时王府中除了王爷之外还有六名重要的官职,依次是:正、负协理,文、武章京,文、武梅林。很有意思的是,在汉族通常以东方为贵,而蒙古族却恰恰相反,他们认为西方是最尊贵的位置。文武职在当时也是以武为重,所以在西面的椅子上坐的都是当时正职和武职的官员。

历代王爷都在这里议事理政,同时也在这里接见了许多重要的客人。阿拉善札萨克和硕亲王达理札雅曾派人诚挚邀请九世班禅赴旗唪经,九世班禅应允。1935年1月达王以藏传佛教最高礼节来欢迎九世班禅的到来,相传当时的欢迎仪式非常隆重,用红毡从城门外至王府内铺出了一条大道,并请九世班禅来到了迎恩堂。

Hash:ab543554c9a77aad05d15b88023c962e0e83450b

声明:此文由 正北方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