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穿越时空的追寻(一)人文篇

编 者 说

editor's note

辽阔的草原风光、丰富的历史人文、古老的岩画艺术,隐秘于世闻之后的天然峡谷……都在诉说着一个不老的传奇——巴彦淖尔巴彦淖尔是民族的骄傲,马鞍的摇篮,平原阴山峡谷间相互碰撞,黄河在这里温情地画出了独一无二的“几”字湾,富饶的土地、明媚的湖泊以及经久不衰的古老传说,都为这片草原水城注入无限活力和精彩内容,也孕育了它丰美的骨肉和多彩的灵魂。且让我们跟随著名画家李翔、王界山、耿宏亮、孟庆民等人写生采风的足迹,体验一把穿越时空的追寻……《美术传承》将分几个专题为您讲述他们一路的所见所闻,本期且欣赏第一部分《人文篇》。

2016年7月18日,中国美协副主席、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李翔,中国美协理事、空军文艺创作室副主任王界山,画家耿宏亮、孟庆民等一行走进了内蒙古巴彦淖尔写生采风。首先,到后的当天下午便在巴彦淖尔市文广新局局长王瑞、巴彦淖尔市文联主席白建军、巴彦淖尔市美协主席张志坚老海等人的陪同下,参观了中国河套文化博物院,了解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概况……

中国河套文化博物院暨内蒙古河套文化艺术中心,其前身是巴彦淖尔市博物馆,于2012年组建成功并投入使用,是我国首个以文化丛命名和展示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

河套文化博物院坐落在泛河套文化圈的核心地带、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河套主题公园南侧。整个建筑气势宏伟,地上五层,地下一层,总建筑面积约6.4万平方米,其中博物院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由陈列展厅区、文物库房区、观众服务区、业务科研区及多功能厅等部分组成,是一座极具特色的大型历史文化博物院。

河套文化博物院立足于独特的地域文化河套文化与河套丰厚的古生物化石、历史文物、长城边塞文物、民族民俗文物、特别是居全国七大岩画宝库之首的阴山岩画资源优势,以河套文化为主题思想贯穿整个基本陈列。陈列分成前厅总序、七大主体单元、尾声展望三部分,其中以七大单元为主体部分,构成了河套文化从古至今的一个完整体系。

这七大单元分别为文化生态篇、先人演进篇、岩刻春秋篇、青铜铸史篇、长城嬗替篇、水利开拓篇、文化升华篇。整个陈列共展出文物5000余件(套)、图片523幅,制作景观54处,将古往今来的河套人文历史融于一炉,集中展示了河套文化萌生、发展、成熟、兴盛的历史全貌,是一部浓缩了河套及其“泛河套文化圈”亿万年来生态变迁史、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碰撞交融发展史的立体“大百科全书”,也是巴彦淖尔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标志。

Part 1

文化生态篇

河套地区以河套平原为中心,北矗阴山,东卧吕梁山,西踞贺兰山,南连晋陕山地,面积约六十五万平方公里,是一个得天独厚的特殊地理单元。河套地区的形成去经过了漫长的地史变迁,早在距今约十八亿年前的元古代,这里是浩瀚的海。到二亿年至六千五百万年前的中生代,地面升起,海水退出,这里成了湖沼相连的热带雨林世界。到约六千五百万至一万年前的新生代,四面高山隆起,河套平原形成。黄河约在距今一百六十万年左右诞生,环山而过,奔流东下,造就了富饶的河套平原,成为后来河套文化生成的沃土和依托。

河套地区在新生代时期,广泛分着大批古哺乳动物化石,在内蒙古的巴彦淖尔市乌中旗前沿,鄂尔多斯市萨拉乌苏河流域、满达呼和查布苏木宁夏灵武及甘隶与内蒙古交界的马鬃山等地,均因盛产恐龙化石而为世人瞩目,得到世界古生物界专家学者的首肯。尤其是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的巴音满都呼地区发现了大批的原角龙化石,被古生物学界誉为世界角龙祖源之地,在这个神奇的地方,依然埋藏着大量的恐龙化石和海生物化石。

恐龙景观

恐龙景观

这片充满活力的热土,孕育和承载了源远流长而又波澜壮阔的河套文化,在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曾产生过重要影响,作出过巨大的历史贡献。

Part 2

先人演进篇

河套地区,在远古时代,温暖湿润、气候宜人。在距今约七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河套地区东部便出现了以大窑石器制造场为代表的遗存,留下了猿人最早活动的足迹;到距今约十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河套地区中部出现了以著名的河套人为代表的系列活动地,他们正处于中国智人转折的关键时期;到距今约两万年前后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河套地区西部又出现了以水洞沟人为代表的众多生活区。

生活在河套地区的远古先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披荆斩棘,历尽艰辛,不断繁衍进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祖源之一,也促成了河套文化的孕育与开端。

从远古走到今天

生命的诞生(河套人的生活场景)

Part 3

岩刻春秋篇

河套平原北亘阴山,与蒙古高原遥相呼应,在新石器时代,阴山南北气候温暖,草木兴盛,是北方氏族人群活跃的天然乐园。在绵延一千公里的阴山中,遍布各时代的岩画,其中以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最为丰富,反映了中国北方原始猎牧氏族人群成长壮大的历史足迹。是古代亚洲北部岩画的重要发祥和传播地之一。

岩画分为涂沫绘制和刻画、雕凿多种,被后人誉为“文字之前的文字”,“逝去的人们已经沉默,然而岩石还会说话”。在河套文化生成地区氏族先民创造的岩刻几近十万幅,在世界岩画大家庭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内容丰富,形态各异的岩刻是人类早期图形文字,也是华夏大地的无墨天书,是河套文化的主体元素,也是河套人文历史的最好佐证。

人面图腾与圆穴组图岩刻

群虎图

羊群(青铜时代)

巫师祈雨图(青铜时代)

Part 4

青铜铸史篇

河套人宜猎宜农宜牧,活跃于河套地区的中国北方氐族,在新时器时代驯化羊牛马的基础上,进入青铜时代,从最初最多的猎牧氏族邑落,逐步发展为游牧部落,建立了匈奴草原王国,游牧业兴盛,青铜冶炼业发达,骑兵勇悍善战,是民族迅速崛起和强大的动力,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重要的影响,也对河套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古代霍各旗铜矿矿石开采

青铜甲衣、胡人骑驼饰件(战国)

Part 5

长城嬗替篇

河套平原居中国古代北疆中枢,北越阴山是广阔的蒙古高原,南过晋陕山地是富饶的关中平原,东穿吕梁太行是华北大地,西出甘青是浩瀚的西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战国至明清两千余年中一直备受中华封建帝国的重视,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军政聚焦区。历代封建王朝相继在河套南北修筑长城,或建立军政重镇,以争夺河、控制河套。北方草原民族进据河套,则兵强马壮。中原王朝占有河套,则国盛边安。所以这有力地推动了河套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促进了中华民族大融合,也推动了极具特色的河套文化的形成与成熟。

鸡鹿塞---是汉代为抵御匈奴内侵,修建于阴山地带的一座军事要塞

Part 6

水利开拓篇

河套平原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阴山之北高原广阔、牧草兴荣,河套成驰名北国的塞上粮仓。加之南北经济交汇碰撞,农牧互补,尤其农业尽得牧业支撑之力,推动河套地区社会经济代代繁荣发展,随着时代变迁发展,构成河套地方文化特有的社会基础,推动河套文化的形成不断走向成熟。

民国时期农业加工工具

河套地区黄河中上游水上交通工具:羊皮筏子

Part 7

文化升华篇

河套地区在中国北方政治,军事,经济地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历史发展到近现代社会尤为突出,从1911年中华民国建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38年中,神州大地动荡不安,国内阶级斗争激烈,外辱入侵山河破碎。在风云变幻的时代,河套地区民众支持人民革命斗争和民族解放战争,成了军国大事的北方基地,河套地区土地广阔肥沃,农业持续发展,成了闻名近代中国的塞上粮仓。河套地区人口众多,继承历史地域文化传统,养成了大气厚重、包容诚信、淳朴进取的社会人文精神,这使得河套人民引以为豪,也为国内所熟知。

河套地区物产丰饶,人杰地灵,河套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通过参观河套文化陈列展览,了解河套地区悠远灿烂的过去,定会鼓舞人们奔向更加辉煌美好的未来。

张志坚老海在谈到博物院的建设发展时颇有感触:中国河套文化博物院是河套文明发展的标志,自己在河套文化博物院建设指挥部任文化艺术总监和文化咨询部主任期间,通过四年的构思、积累和组建,最终将河套文化的人文历史景观系统地展现给世人。作为一名美术工作者,一位本土画家,在这个过程中他学到了很多东西,通过对当地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在总结中提炼、在提炼中升华,将地域文化与绘画艺术巧妙融合,使自己的艺术之路有了很好的推动与积淀。他指出,博物院建成以来,对挖掘河套文化,打造河套文化品牌,加快巴彦淖尔市民族文化大市的建设进程,提高地区文化软实力,起到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Hash:fe6ca8d01c1d6dc7d9c8216806ba5ae6be802095

声明:此文由 书画指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