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这所老建筑,藏着沧州一百年多年的历史!如今却……

1908年,一个好消息传来,令沧州人十分振奋——光绪皇帝下令,修建一条天津通往南京浦口铁路干线,这就是津浦铁路。1912年全线通车后,它从沧州穿城而过,沧州百姓第一次感受到坐着火车驰骋南北的方便和快捷。

依托而建的,还有铁路附近的给水所和水塔。 百年岁月,沧州给水所和水塔如今在哪里?变成了什么样?

7月5日,曾任沧州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的田书生向记者透露了 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沧州给水所就在运河岸边,老水塔在火车站、狮城商场的南侧。二者配套,是津浦铁路沿线目前保存相对完好的一套铁路供水设施。

“它见证了大运河对铁路的作用。”田书生说。

沿解放桥东岸向南行走数百米,一片参天白杨的翠绿树丛前,“沧州给水所”几个字赫然映入眼帘。

“ 这就是百年前的沧州给水所,距离它3.5公里的是水塔,通过地下长长的管道二者紧密相连。”今年65岁的田书生,多年致力于沧州历史文化研究,两年前他发现了这座老建筑,开始搜集整理资料。

根据史料记载,1908年,津浦铁路开始修建,因为涉及英德两国利益,双方以山东韩庄运河桥为分界,分别由德国英国承建。沧州段便是由德国工程师设计修建。

田书生至今保存着一张沧州老火车站的照片。黑白照片中,日耳曼风格清晰可辨。他说,蒸汽火车的发动原理是通过用煤烧水,使水变成蒸汽,从而推动活塞使火车运行。自然而然,火车前进需要水的补给。依此他推测,在德国工程师修建铁路时,给水所和水塔便作为配套设施同时建成。

在与田书生交流过程中,沧州市政集团董事长吴英彪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爱好文史的他,在《沧州志》中,发现有这样一段记载:“1910年,为保火车用水,由南运河东岸盐场水厂铺至火车站直径100毫米的输水管线。1937年,日伪政权在南川建水厂后,又铺设直径150毫米的输水管线通至火车站。”《沧州建设志》对此也有简略描述:“津浦铁路建成,在运河东岸盐场附近建简易水厂一座,供铁路用水。后来,因水厂水量不足,日伪政权在南川楼建水厂。”

这两处描述与给水厂内废弃蓄水池上面发现的两根钢柱吻合,钢柱上面写着“昭和十五年”5个字。

“‘七七事变”后,日军开始全面侵华,沿线铁路是他们侵占的首要目标。昭和是日本天皇裕仁在位使用的年号,这表明,日军确实占领并使用过沧州的给水所和水塔。这也恰恰是日军侵华的见证。”田书生说。

有了给水所和水塔,铁路运输便有条不紊。

那么,水从何而来呢?在查阅津浦铁路的路线图时,田书生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津浦铁路线北段的选址几乎和大运河流经城市相重合。天津、青县、沧州地区、东光连镇、山东德州泰安徐州……他猜测,这也许就是在沧州设站的原因。而且,沧州给水所就建在运河岸边。

“给水所采用最原始的手流式沉淀工艺流程,将大运河里的浑水直接抽到给水所最西头的储水池里,储水池和滤水设备完成水的净化,然后通过地下管道输送给火车站南侧的水塔,保证了蒸汽火车的水源供给。”田书生说,从这个角度看,大运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她繁荣了岸边一座座城市。

他的观点得到了文化学者孙建的支持。孙建说:“ 大运河不仅是养育人的母亲河,也是津浦铁路的母亲河。在自来水修通之前,推动火车前进的动力水源以及车上人们的用水,都是来自运河。”

跟随田书生的讲述,百年前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地上,一列列蒸汽列车伴随嘹亮的汽笛声呼啸而过;地下,运河水经过层层加工,从管道输送而来。就这样,运河与铁路,通过给水所和水塔紧密相连。

地方铁路志曾对铁路沿线的给水所和水塔进行记载:“1936年, 沧州境内共有青县、沧县、泊镇、连镇4个给水所、4处水塔”。目前,青县铁路给水所已于2006年被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据我了解,青县给水所仍保存完好,但水塔已经消失不见。大运河连镇段可以看见給水所,水塔难觅,泊镇的给水所和水塔都已无踪。只有沧州市区的给水所和水塔保存完整,这在铁路沿线城市也不多见。而且,给水所和水塔是缺一不可的,只有二者结合,才能还原当年补给铁路的场景。这也从一定角度展示了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田书生说。

直到上世纪70年代,大运河逐渐干涸,无法再为铁路供水。沧州铁路给水所和水塔也被迫停止了运转。

“沧州铁路给水所和水塔已经成为沧州的历史,是德国人建还是日本人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 唤起人们对历史文化的重视,唤起人们对发扬和保护大运河文化的情怀、担当和责任。”热心市民刘玉峰说。关于沧州给水所和水塔的历史,不断有市民发表看法,讨论仍然在继续。希望广大读者能够多方求证,提供新的线索,参与到讨论中来。

来源:文化八仙桌 沧州日报 记者 杨静然

Hash:7ba5b4ea0b2ab9a49296bc2c334800260505ce2b

声明:此文由 掌控沧州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