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广西私塾概况,能上学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广西私塾的设置大体分为二类:

一类是以教授识字和基础知识为主的蒙馆。它包括家塾、村塾、义塾和私馆等;

另一类是为年龄较长、文化程度较高的学生学习“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的经馆。

在封建时代,广西官学设置数量极少,有条件进入官学的人数极为有限。且官学无担负蒙学教育的任务,民间私塾乃成为青少年接受启蒙教育的主要场所,特别是农村,儿童教育主要由私塾承担。

据有关史籍记载,在汉代广西已有些士人被举为茂才、明经、孝廉,还有一些士人被辟荐入仕,这些士人大多受过民间私塾的启蒙教育。

所以从汉代开始广西可能已有私塾,但在志书中未见记载。现在保存下来的只有宋代以后的一些私塾的史料。

如武缘县(今武鸣县)葛圩刘定逌家族,远于宋末即办有刘氏私塾,专教本族子弟。

田州土官岑伯颜于明洪武年间,设学延师,专教岑氏家族子弟。

忻城土官莫廷臣,于明嘉靖年间,在县城设置学校,专教莫氏家族子弟。

三江周村,于清光绪年间,设“万卷书楼”村塾,礼聘湖南士人任教。

类似这样由官宦世家、名人巨富或由家族以及合村主办的家塾、村塾、义塾(族塾)数量很多。遍及广西乡镇农村。

另外,由当地一些落榜老童生、穷秀才和宦场失意的士子自己设馆招徒的私馆也不少。

横县的任信,明正统戊午举人,礼部试中副榜,曾为训导,后辞官在家,设馆授徒。

恭城县贡生莫远复,曾为教谕,清光绪初在家设“花塍书塾”,聚徒讲学。

梧州严式谬,清光绪初在梧州传经书院内设大馆私塾,为当时有名的私塾。

这类私馆,各地都有。特别是以识字和传授基础知识为主的私塾,几乎遍及穷乡僻壤。清末,贺县私塾多达数百所,其中莲塘乡在民国时期还有私塾42所。

融水苗族自治县从清同治八年(1869年)到宣统三年(1911年),共设私塾15所;从民国元年(1912年)到民国19年共设私塾124所;民国20年到38年,共设私塾41所。龙胜各族自治县从清末到民国19年,各村寨普遍设有私塾。直到民国34年,泗水街周植霖还在其家中开办私塾1所。据《广西年鉴》记载,民国22年,桂林城区尚有私塾8所,学生126人;城郊东附廓区11个村设有村塾。

教学内容和方法

私塾设备简陋,教学条件极差,通常一塾一师,学生一般十数人到数十人不等,年龄和水平不一,学习年限、教学时间无统一规定,办学形式灵活多样,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能适应城镇农村的需求,所以受到普遍欢迎。

私塾的蒙学阶段教学内容,唐五代以前以字书为主,宋以后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幼学琼林》等为主。

私塾的经馆阶段则主要学习“四书”、“五经”、《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声律启蒙》、《唐宋八大家文抄》、《东莱博议》以及读诗、作对、作文,进而读应举的八股文等,为科举考试作准备。

清光绪年间,有些私塾为适应形势的要求,增添一些西学内容,如梧州严式谬开设的大馆就设国文、英语,算术、几何四门课程。

光绪三十三年,广西法政学堂在省城桂林开办

图为该学堂旧址

私塾教法以个别教学为主,讲课的主要特点是重注入,不重启发;重背诵,不重理解;重训练,不重兴趣。经馆阶段除塾师讲课外,重视学生自学,有的要求每日写学习札记。

私塾每日功课可概括为读书、背书、写字、作文(包括诗、赋)四个方面。

桂林龙启瑞(清道光二十一年状元,翰林院修撰)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著有《家塾课程》,提出以读熟书、看生书、写字、作文为提纲,对每日从早到夜的课业活动作了安排,这是一份反映清代私塾教学情况比较有代表性的资料(见《经籍举要》叶31—32。光绪癸已年重刊本)。

《经籍举要》龙启瑞著

私塾每天教学日程由塾师安排。

现将龙胜《杨氏家塾日课表》抄录如下,以见私塾日课概况。

龙胜《杨氏家塾日课表》

塾 师

经馆塾师多为举贡生员充任,也有深感于宦海浮沉而回乡充任经馆塾师的。蒙馆则多为一些落榜老童生或穷秀才充任蒙师。塾师束修收入一般都很微薄。

束修多少由学生家长、塾师双方议定,由各生分摊。如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侯家寨和廖家寨塾师的束修,全由学生分担,各生入学第一年约交三百铜钱,第二年七百至八百铜钱,第三年一千二百铜钱以上。

此外,每生每月还交米若干斤给塾师食用。社会上和学生家长对塾师都很尊重,逢年过节给塾师送礼,家有喜庆宴请塾师。但塾师中一些落榜的老童生或秀才仍感失意。

文章来源于《广西通志·教育志》

《广西通志·照片志》

RECOMMEND

·你不知道的广西陆运史,这些交通工具你坐过吗?

·广西少数民族语言众多,看看你会说哪种?

Hash:0d1b5bf70344a369054e8ce45b11bb40c908075d

声明:此文由 方志广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