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9间祠堂个个都是宝藏!番禺探索祠堂活化之路

5日,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获悉,番禺区祠堂文化研究会近日正式成立了。这个平台瞄准番禺区独特的文化宝藏资源—祠堂,从保护祠堂、研究祠堂文化到活化利用祠堂这一文化载体,祠堂文化研究会起航了。

数据显示,番禺区现存具有一定文物价值、历史价值的大小祠堂共有399间,番禺区祠堂具有数量多,分布广,保护环境复杂的特点。目前,番禺区祠堂保护与祠堂活化利用成效显著,变身村史馆、家风馆、乡贤馆,古祠堂焕发新生。

余荫山房内祠堂

番禺区祠堂文化研究会成立了

番禺区祠堂文化研究会第一届第一次全体会员会议审议了《番禺区祠堂文化研究会会员大会议程》《番禺区祠堂文化研究会章程》《大会选举办法》等,依法选举了番禺区祠堂文化研究会理事会和监事会。谢伟垣当选会长。

目前,番禺现存具有一定文物价值、历史价值的大小祠堂共有399间,含不可移动文物381间,历史建筑18间。番禺区政府近年大力扶持修缮的成片区的祠堂有沙湾古镇岭南印象园大岭村,其中沙湾古镇现存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留耕堂为典型代表的古祠堂约70多座。

余荫山房内祠堂一角

番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覃海深表示,希望结合祠堂社会功能,利用好祠堂这个阵地,积极开展祠堂文化研究,打造一个具有番禺特色的祠堂文化品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研究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一份力量。

番禺全区16个镇街均有祠堂

番禺区祠堂具有数量多,分布广(全区16个镇街均有),保护环境复杂(大多被村居包围)等特点。

余荫山房内祠堂

为加强对全区不可移动文物(特别是祠堂)的日常保护工作,及时掌握安全现状,在上级的支持下,番禺区文物办于2014年8月建立了番禺区文物保护监督员和文保信息员队伍。每个镇街派遣一名文物保护监督员,有文物的村聘请一名信息员,目前全区共有18名文物保护监督员和115名文保信息员,形成区、镇街、村居三级文保联防机制,他们负责全区不可移动文物的日常保护和巡查工作。

此外,番禺区在组织编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或制定城乡建设规划时,将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将文化遗产成片的地区划入核心保护范围,制定严格的保护措施,并在规划成果中明确提出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求。

沙湾古镇

余荫山房内祠堂屋脊

多方筹措,拓宽资金渠道修祠堂

番禺区的祠堂不但是文化遗产,也是族人情感的纽带。祠堂的保护和利用资金来源主要为政府补助和民间筹集。

番禺区近年大力扶持建设的成片区的祠堂有沙湾古镇、岭南印象园、大岭村,沙湾古镇现存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留耕堂典型代表的古祠堂约70多座,打造沙湾古镇各级政府约投入2.69亿元,番禺区成功打造大岭村为国家美丽乡村示范村,区住建局整合国家、市补助资金2900万元投入开展大岭村保护和活化工作。

据了解,番禺区已公布的399间祠堂,属区登记保护文物356间,占比89%,根据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结合番禺区祠堂类文物的文物级别情况,这部分祠堂如修缮,40%的资金由政府补助,另60%的修缮资金是通过民间力量筹集的,如南村镇2011年-2017年,修缮7间祠堂,总投入资金1055.56万元,政府投入271.77万元,民间筹资783.79万元,再如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陈氏大宗祠(善世堂),依靠族人、海外侨胞及热心人士民间筹资1000多万元。对部分祠堂的,确需修缮保护,但祠堂管理责任人在资金方面确实存在困难的,区文物办在调查核实后可作出政策上的倾斜。如大石街秋水陈公祠,修缮经费约100万元,政府补助达87%。

余荫山房善言邬公祠

推动祠堂的活化利用,让古祠堂焕发新生

在祠堂活化利用方面,根据产权属性推动活化,属国有产权的,由政府主导、政府投资进行活化利用。如余荫山房、练溪村古建筑群、沙湾古镇内祠堂文物,开发为旅游胜地,打造岭南祠堂文化品牌,弘扬岭南文化。

余荫山房开笔礼

产权属非国有产权的,鼓励社会各方面根据祠堂建筑的特点开展多形式的活化利用,“合理利用”是延长祠堂寿命的更佳方式。

祠堂是村民日常生活的一个聚集地,也是乡村的根,祠堂文化凝聚着浓浓的乡谊亲情,既蕴涵淳朴的传统内容,也埋藏深厚的人文根基。自2016年以来,番禺区一直筹划充分利用祠堂这个载体,建设农村文化礼堂或村史馆,作为承载优良家风,传播文明乡风的阵地。经过几年努力,在具备硬件条件且相关资料比较齐全的镇街建成了几个示范村,比如石楼镇大岭村在显宗祠建设了村史馆、家风馆、乡贤馆,大龙街新水坑村建成番禺区首个文化大礼堂,运用广誉公祠集中展示村里的乡贤名人,石碁镇小龙村在曾氏大宗祠内建设了村史馆,东环街甘棠村在苏氏大宗祠内设置了乡贤、优秀学子等荣誉榜,化龙镇潭山村在许氏大宗祠、竹溪公祠内建设的村史文化和村规民约。

余荫山房已成为古风爱好者必去打卡点

2018年番禺区启动“一村一品”创建活动,制定了“十个一”创建标准,融合村内祠堂、文化室等场所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史馆就是其中一项创建内容,去年大龙街大龙村结合孔尚书祠、大石街东联村结合何氏宗祠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村史馆。

(来源:广州日报)

Hash:4d4653238d8ef11346bf4d63e728aec5166dd5f7

声明:此文由 广东四大名园余荫山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