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古村落:断桥村

十一月甲辰,朝廷使臣宦官刘璟、国子监丞王峻用,奉敇书籍赏赐来,以收到耕牛一万只,特赐綵币也……庚申,使臣刘璟等还,上饯之于宣义门外。

——《朝鲜王朝实录·太宗恭定大王实录》

文/落日楼主 来源/《仙居掌故》未刊稿

断桥村位于仙居县东部原杨府乡境内。明代时,断桥庆云乡;清代时,属三十二都。民国十九年,县下设区(镇),区下设乡,断桥属城关区项斯乡;解放后,断桥一度设乡,属下各区;1961年至1962年“体制下放”,断桥属大路公社;1970年“撤区并社”,东岭、大路两社合并建立城东公社,断桥属之;1981年城东公社改称杨府公社,断桥属之。其后,杨府纳归福应街道,故至今断桥仍属福应街道管辖。

断桥在明代时的旧名叫下林村。据《仙居县地名志》记载:传说约四百年前,永安溪水流过断桥村前,当时有一株很大的藤伸延过溪,可作桥行走,称藤桥。后藤烂,在此建石桥,二次沉陷,第三次才建成,村因桥名得名,故称断桥。不过,在断桥由下林村改名而来之前似乎还有更早的名字。

按《光绪仙居县志》中记录有断坑桥,在县东二十里,因宋绍定六年(1233),有仙居县令程士龙解印还乡,县民送之于此,不忍别离,故此桥又名留程桥。留程桥在当时或许不仅是断坑桥的别名,也是下林村的雅化村名。如清代西乡林孙枝在《林介山先生传》中便曾写到“(林介山)其先闽人,唐干符间,始祖任自长溪葢竹,徙黄岩,转迁乐安之留程桥,即今断桥也。”由此可见,留程桥也是村名。

林氏曾经是断桥村内的大族。仙居林氏有东乡断桥和西乡里林之别。西乡里林林氏奉宋代著名隐士林放为始迁祖。林放,字达本,大约生活在北宋至南宋交替的时期。北宋元祐年间,林放本来可以参加礼部会试而成为进士的,却因为亲人亡故,在家筑庐守墓,后来筑草堂在里林的东山之上,其后代遂于此定居。

东乡断桥林氏奉林任为始迁祖。据《断桥林氏宗谱》记录:林任为唐朝时候人,世居福建长溪。唐乾符年间,为避黃巢之乱,林任从福建长溪迁到浙江平阳盖竹,又从平阳盖竹迁到黄岩,再转迁到仙居留程桥(即今断桥)。

历史上,断桥林氏和里林林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未串谱。个中原因,可能与断桥林氏兴盛的时间较里林林氏要早有关。宗谱的记录表明:林任一族迁徙断桥后,人丁兴旺,以断桥为发祥地,计有月岭、林坝塘、岭脚、上林、前塘、上丁、木口、宝藏岙、溪岸林、豆岙等世系,百余个林氏聚居村落,而族人中更是人才辈出。如宋代的礼部侍郎林瞰与其子林佋皆为进士出身;又有林三宪、林三英、林三豪一门三甲科。

尔时,相对于西乡里林林氏,断桥林氏似乎更能代表其族在仙居的辉煌。不过,风水往往会轮流转。明代中后期,断桥因地近仙居县城,屡遭倭寇劫毁,自此辉煌也不再依旧。而里林林氏确风生水起,特别是在明末清初时,其两个主要聚居村落山枣和里林在人丁和经济上的繁荣有“山枣府,里林县”之说,还出了林一枝、林孙枝兄弟二名士。所以,也就是在那个时期开始,或许是出于巩固同姓宗族势力的考虑,断桥林氏与里林林氏开始串谱,故《断桥林氏宗谱》内的家训亦出自山枣林孙枝之手。

断桥村曾出过王峻用、王一宁父子和林应麒等三位历史名人。据史料记载,王峻用、王一宁属岐山王氏。其先系五代王师厚,始迁仙居县城五通巷,后族分埠头、后溪、断桥三处,故王峻用、王一宁父子实出自断桥。明初时,王峻用以乡贡举,累官国子监丞,曾出使过朝鲜;王一宁则以进士登科,官至太子少师兼礼部左侍郎、翰林学士,谥赠太子太保、礼部尚书。(《王文通神道碑》)至于林应麒,可以说是断桥林氏家族史上的佼佼者。其字必仁,号介山,明嘉靖十四年进士,曾任吴江同知、金谷知县、云南提举、惠州同知等职,有《介山稿略》存世。

(图片来自”烟霞深处“微信公众号)

知识拓展

林应麒

林应麒,字必仁,号介山,明嘉靖十四年进士,曾任吴江同知、金谷知县、云南提举、惠州同知等职。林应麒的祖先本是福建人。先是,林氏先祖林任从福建长溪迁到浙江平阳盖竹,在唐代乾符年间,又从平阳盖竹迁到黄岩,再转迁到仙居留程桥。留程桥,即现在的断桥。林应麒是林任迁徙仙居后的第十六世子孙。相传林应麒的母亲王氏在妊娠时,曾经梦到有鹿身牛尾的无角野兽闯入她的卧室中,醒来后告诉将相关的梦境告诉其丈夫林谦。林谦说这是麒麟,所以在林应麒出生后,即以麒给他取名。在清代林孙枝的林应麒传中,据说林应麒年幼时,天资聪颖,敢作敢为,胆识过人,博览群书,特别喜欢作诗,写文章能够刨根究底,与众不同。应大猷曾经与林应麒辩论,他答辩入流,反被难住。当时,南洲应伯人善于观相,在他为弟弟的两个女儿选择女婿时,将其中一个嫁给了李一瀚,另一个则许配给了林应麒。

明嘉靖年间,林应麒曾因科举会试名落孙山,投奔到王阳明的门下学习,期间学业日益精进。嘉靖十四年,林应麒再度赴考并考中进士,那一年他恰恰三十岁,已是而立之年。同年的十月,他被授予吴江知县的官职。当时,吴江县一直因豪门贵族危害百姓。他们利用“每十年一编黄册,审赋役”的漏洞,跨越乡里大量买卖土地,并逃避税收。林应麒到任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核对田册、户口,收押审查那些豪门贵族,从而赢得了当地百姓的爱戴。不过,林应麒桀骜不驯的性格,也使其得罪了上级官员。在他任吴江知县期间,曾有巡查江苏的御史苟汝安抵达吴江。当时,林应麒也按照惯例前去拜见,不过苟汝安态度比较傲慢,只是端坐在堂上不予理会。于是,林应麒也就长揖而出,并因此遭到当地豪右乘机构陷。期间,时任太常的李莆石曾写信告诉林应麒,苟汝安回京后大发脾气,恐会对其不利,建议林应麒向苟汝安请罪。但林应麒认为自己没有过错,不愿卑颜屈膝认错。果然,时过不久,他就遭到了苟汝安弹劾——声称其在吴江因不顾人命而激起民变。嘉靖皇帝大怒,要求吏部彻查。为此,曾征询州、县官员一十八名,先后询问多大三十多次,历时五年之久才结案。

明嘉靖十九年,林应麒被降职为吴江文学教授。同年,升任六安州判官,到任后不久,又升迁为国子监助教。不过,自从在吴江任上被弹劾后,林应麒心中一直怏怏不乐,曾三次请求外调到地方任职。嘉靖二十六年,他被调到山东泰安判官。嘉靖二十七年,因山东抚都御史彭黯的举荐,林应麒调任金谷县知县;嘉靖二十八年,其因廉洁能干,升任云南提举,随即又升任惠州同知。嘉靖三十一年九月,因为其母王氏病故,星夜奔丧回仙居。等到服丧期满,欲再度赴任时,时任江西巡按御史的苏端蒙,因为林应麒在任惠州同知时曾探访其家人的不法事端,从而借机毁谤,诬陷林应麒曾指使副使郑世威议减馈送坊牌等银,将进贤分宜两县六千两银子纳为己有,并弹劾林应麒贪污受贿,沽名钓誉。为此,林应麒在回到惠州后不久,即被贬职回到仙居断桥。

林应麒罢官回乡闲居时,正值倭寇侵扰仙居。嘉靖三十五年六月,倭寇从永嘉金溪登陆,攻占了仙居县城。该次倭寇的侵扰,后来虽然由台州巡抚与太守谭纶带兵追剿,在断桥将其全部歼灭,但是林应麒所在的断桥村也因此遭到倭寇蹂躏,其也因此家道中落。对此,他曾在《避寇山居》五律二首中有所记录:“旧说仙居地,山深好避兵。那知横海寇,翻傍乱峰行;鸟路通夷岛,人家杂虏营。自怜衰劣甚,无计托馀生。携家缘避地,扪葛当登临。半岭留残照,千峰淡夕阴。人烟行处断,风叶坐来深。隔谷闻猿啸,空悬叫阙心。”同时,为生活拮据所迫,他不得不到处奔波,寻求资助,性情也由此变得牢骚满腹。据说,时任仙居县令的余城来虽对林应麒的遭遇深表同情,曾多次为其向上级说好话,但都无济于事。特别是在明穆宗继位后,曾下诏对被摒黜的官员,凡不是因为考察及犯罪原因被罢官的,允许可以再度起用。但是,林应麒因为嫉恶如仇,又自恃清高,因而没有一个人愿意替他推荐。此外,林应麒也没有吴时来那般的世故与势利。同样是在罢官后,吴时来与仙居县令张委臣筹谋“则壤”一事,并汲汲于自身的田土利益,而林应麒则力争以为不可。虽然事后所定的“起科”规则未有多大改变,以致贻祸仙居三百多年,但林应麒所秉持的观点不得不谓有先见之明。

仙居,白雲雞犬之境,流水桃花之鄉。

仙居物語,一個關於仙居歷史、民俗、故事、歌謠、諺語等等的個人訂閱號。有興趣的可以看看,無興趣的大可一咲而過。若需要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

Hash:6cb908def687b6946036f9301394e34d8229e8c3

声明:此文由 仙居物语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