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洞穴居住史在札达土林的缩影

十二年前趁08奥运会期间,我与三个好朋友前往西藏边陲阿里地区。这一次的阿里之行,印象最为深刻的景点要数古格遗址。以至于在十二年后,再次前往阿里时,对于古格遗址依然充满期待。

古格遗址是一座高原古城,位于札达札布让区象泉河畔的一座土山上。古格王国历史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吐蕃王朝的晚期。自从1985年被考古发掘后,在古格遗址周围不断发掘出的造像、雕刻壁画是这个神秘王朝留给人们的宝贵财富。现在古格遗址是阿里地区非常受人欢迎的旅游目的地。

当山腰红墙的红殿映入游客眼帘的同时,你还可以看到,在土山山体上非常显眼的人工雕琢的洞穴遗址。山顶的宫殿房屋属于贵族的住所,而洞穴通常是奴隶居所或者僧侣的修行地。

12年过去,古格遗址变化不大,除了几处人工加固外墙面时人为按压的手印、处处摆放的“游客止步”的标志牌,以及遗址中五大殿仅开放度母殿、红殿供游客参观之外,几乎没什么变化。65元的门票相比较12年前的价格并未随着物价飙升,不过大威德殿、度母殿不开放确实让二度到访的我们不太开心。倒是朋友们的点评“没有变化就是最好的变化”也算是一种安慰。

沿着土山上休憩的人工步道上行,沿途可以看到大大小小依山势而雕凿的洞穴,有的洞穴还有内室,有的有外窗,形制巧妙。

有的隐蔽性很强的洞穴还顺势成为了游客放水的好场所,不知道多年之后,这个洞穴的外墙会不会早于其他洞穴而倾覆……

人类在使用洞穴的可考历史可以追溯到一百万年法国里维埃拉,考古学家在洞穴中发现了石器和吃掉的动物的遗骸,但没有迹象表明人们居住在洞穴中。更直接的人类洞穴居住的考古实证是大约75万年前起中国北京周口店洞穴系统。

在一望无际的青藏高原上,土质山体中挖掘洞穴作为居所的优势特别明显,首先由于土质相较于石头较为松软易于塑性,其次干旱少雨的气候也有利于洞穴结构的稳定性,再次洞穴内稳定温度为人类在夏季提供了凉爽的栖息地,在冬季提供了温暖干燥的避风港。

这一次阿里之行,有幸访问了阿里札达地区其他一些洞穴人居遗址,包括东嘎、皮央、达巴、香孜等,其中东嘎皮央遗址和穹隆银城遗址规模远大于古格,其规模之宏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东嘎、皮央总是以CP身份出现,它其实是札达地区两个邻近村庄的名字。而东嘎皮央遗址,就位于这两个村庄附近的土石山崖上。整个遗址分部在东嘎村的部分是一组石窟群,分布在皮央村的部分则是由寺院、城堡、石窟和塔林组成的大型混合遗址。

东嘎遗址群全貌,能看到明显的洞穴

皮央遗址群全貌,远看是土林,近看密布洞窟

由于地处青藏高原腹地,东嘎皮央遗址在1992年才被考古学家发现,是海内发现最晚的一处大规模石窟遗存。同时,它还是国内规模最大的佛教洞窟群,其两千多的洞窟数量差不多是名声在外的敦煌石窟的三倍之多。要知道,把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等包含在内的敦煌石窟加一起,总数也只有600余个,当然咱敦煌的精品窟多到令人发指。

皮央村的寺院群落属于古格王朝仁钦桑布时期所建的八大寺之一,建于10世纪,曾一度是古格王国重要的文化中心。

仁钦桑布

藏族高僧,年轻的仁钦桑布被古格国王益西沃选中,与其他21位古格青年一起被派往印度学习佛法。学成返藏后,以札达的托林寺作为译经场所,他作为西藏佛教后弘期位居首位的大翻译家,一生翻译了大量的佛经论典,并根据新版梵文佛经对吐蕃时期(佛教前弘期)的旧译佛经进行了修订。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藏传佛教密宗的理论趋于完善,整个密教在其推动下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形成了明显的新、旧密教的划分界线。

东嘎皮央作为佛教洞窟群,洞窟内留存了大量壁画。我们有幸参观了皮央遗址顶部的两个洞窟里的壁画,其壁画颜色之鲜艳、内容之丰富,令人咂舌。

可惜这次由于负责看管钥匙的僧人很忙无暇卖票开门的缘故,据说保存更为完好的东嘎壁画未曾得见。此为遗憾,下次补上。

东嘎壁画窟外景

从皮央遗址高处远眺东嘎村

远眺皮央遗址, 洞窟痕迹超级明显

皮央遗址的规模更大,寺庙佛塔、洞窟密布,看点极多。

站在皮央遗址高处俯瞰四周的土林、河谷景观,顿觉心胸开阔。

穹隆银城,是资深藏文化爱好者大米姐强烈推荐的。这次阿里之行特意跟司机师傅沟通前往,果不其然令人大为震撼。

穹隆银城(亦称为“琼隆银城”)是西藏古象雄王国的都城,藏语意思为“大鹏鸟居住的银色城堡”。古象雄王国是吐蕃之前在西藏高原雄霸一方的部落王国,后为吐蕃王所灭。2012年6月起,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与西藏文物保护研究所开始联合对遗址进行测绘和挖掘,古城周边的墓葬及寺庙群落中有大量的考古发现。目前考古工作仍在进行中,该地区尚未开发成旅游景区。 所以2008年时根本没听说过这个地方。

雍仲苯教

象雄王国笃信由象雄王子辛饶弥沃所创建的雍仲苯教,是西藏地区最为古老的宗教,雍仲本教的《甘珠尔》是藏族历史、宗教和文化的源头。我们现在所熟悉的藏传佛教中转神山、拜圣湖、磕长头、撒隆达、挂五彩经幡、堆石供、煨桑、酥油花、擦擦、金刚结、天珠、跳锅庄等仪式都源自于古老的象雄文化。

穹隆银城选址非常有意思,位于海拔4400米的卡尔东山顶,整个遗址的造型从空中俯瞰,就是一个展翅的大鹏鸟,挥舞着巨大的翅膀注视着象泉河谷地,恰巧也是河谷较为宽阔的一处绿洲。此地的岩层也非常特别,上下为传统 黄色的土林,中段有一大片银白色的岩层,正所谓“银”之寓意。

深身处其中,看到的就是无数的洞穴以及零星分布的人造建筑,其复杂的洞穴构造,宏大的建筑规模,令人大为兴奋。遗址因考古需要修建了简易的步道,小伙伴们一边感慨着,一边穿行其中,时而钻入洞窟,时而登高远眺。

随处可见的旧物

达巴遗址位于札达县达巴乡,我们是在从穹窿遗址返回札达的路上经过的。当天由于时间缘故,并未在遗址停留,仅仅是开车经过达巴遗址斜对面的土林山顶时,远远观望了一下。达巴遗址的主体部分座落在象泉河支流达巴曲的西岸,包括佛殿、民居、碉堡、洞窟和防卫墙,据说还曾有大佛塔。

达巴在藏语中意为“箭头落地之处”,无论是西藏女作家马丽华的《西行阿里》散文中的描述,还是1907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达巴遗址的写生图,都向世人呈现出这里曾是一处规模宏大的佛教圣地。有朝一日重回札达,希望能近距离寻访这处遗址。

香孜古堡坐落在象泉河的支流旁的山上,历史上也曾是古格王国的大城之一。遗址层层叠叠,主要分布在山腰及山顶,呈东西一线展开,包括寺庙、城堡及众多洞穴遗址等,山脊顶部还有碉楼及防护墙,山脊南坡建有寺庙殿堂。遗址洞窟数量极大,初步统计可达700余座,想想这个数字也超过了敦煌。

我曾探访过众多洞窟寺庙,这些位处中原河西走廊等地的洞窟 (多为石质)多有宗教作用,洞窟内以雕塑或壁画等形式来礼佛,或是作为僧人僧房之用。总觉得在这些地区,千辛万苦开凿出来的洞窟用来居住略微小题大做了,毕竟经济气候条件与那偏远的青藏高原大是不同的。

而在西藏阿里地区所见到的文化群落中,洞窟通常是作为整个社区功能的的一部分,部分洞窟有精美的壁画或雕塑,但更多的是作为居住场所而存在,他们拱卫着宗教作用更显著强大的寺庙以及通常地处高位的贵族城堡。在宗教式微之时也许寺庙佛殿不复往日的光华,但居住在洞穴中的人们也如常般重复着往日的生活。

每次在西北的土林上看到那种高高在上的城堡,我都在心里念叨着:当年住在里面的王侯贵族们,得亏有奴仆伺候着,要不天天爬这么高,还不得累个半死。

而每次看到高原上生活的人们,内心总有一种感动,时光,不会亏待努力生活的人们。

更多精彩

|走出赞斯卡-古格往事|

|走出赞斯卡-克什米尔的秋天|

| 理还乱的喀什米尔,阿克赛钦的那些事|

Hash:76c2e40453192ade467036c9e0a8e4f1a5a250a9

声明:此文由 龙象行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