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屯满族乡满民族文化遗存备揽

旧屯满族乡满民族文化遗存备揽

旧屯满族乡的历史悠久,可查的历史名称就有旧郭家屯、郭家屯旧屯等在《钦定热河志》、《八旗通志》等清代历史文献中记载。由于历史原因,旧屯的满族物质文化特征,像全国满族民族聚居区一样都不是特别彰显,但至今仍然有其遗续值得关注和挖掘。

满族庙会、花会

旧屯满族庙会、花会,有历史遗存的长清寺古残碑为证,有现存的黄花山民俗为拖,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恢复以来,已经延续近30年,庙会基本形成了完善的组织、表现团体和表现形式,是每年春季元宵节必会上演的民俗文化大戏。

西屯村的长清寺,历史有渊源,现实有载体,占地空间四亩余,基本寺院形式具足,在三宝佛法僧以及正信佛教方面缺乏扶持和帮助,没有能在佛教教理和传统文化弘扬上发力。目前长清寺古残碑横卧在寺内荒草之中,没有得到很好的珍视,实际这些残碑古物才是长清寺真正的价值支撑,和满、汉、蒙古等民族人民在这里和谐共处、共同创造的见证。其实如果可以进一步的挖掘和保护,完全可以借鉴当前全国寺院文化复兴的大趋势、好经验,依托佛教崇尚孝道、慈悲、利他等精神,将至完善成一座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

东屯村的黄花山,山势险峻,俯瞰滦河,形成了每年春节期间在山间挂彩祭祀的民俗,重要的是其地理位置属于旧屯乡政府所在地的东大门,迎宾大道的边上。同时石虎沟烈士纪念碑也迁建于此,打造了一个纪念碑广场。目前每年元宵节花会都会舞龙于此,并经山脊小路盘旋至山顶古松处。黄花山山顶有古松树数棵,这是目前旧屯满族乡保存最为完好的古树群落,历史悠久,气势不凡。其中有棵最为粗壮的平顶松,初见就能感觉和避暑山中热河泉边的古松年龄、品种相仿,可见其至少是清代发芽的古树。山间多有石窟、古洞,冬暖夏凉恒冒气息,冬季形成雾凇,夏季形成雾霭,历史传说、现代故事也非常之多。

特别是纪念碑的建设,也使这里有了一份对革命先烈永怀纪念的红色氛围。在这样一个场域下,三官花会的祈福,完全有必要和烈士的瞻仰结合起来,让后代记住那些为了更多的人幸福而牺牲的英雄。旧屯战役以及烈士的牺牲,对于这块土地来说都是不可磨灭的血记。笔者个人认为,左后烈士宁恩和等人的同族后裔,起码我们承德满族宁氏有必要始终维护英雄形象,宣扬英雄精神,祭奠英雄之魂,让这种家族荣耀得到延续和弘扬。

满族制酒

在旧屯北沟有两个有趣的地名一个叫烧锅、一个叫大酒缸,实际这两个地名留下来旧屯地区满族制酒的记忆。众所周知酿酒是需要很多粮食的,在古代旗人余粮较多,大户会自己酿酒,或者合族有个酒坊,自用及出售。这种满洲酒坊的手艺传承没有中断,直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王氏有个酿酒师,依然用古法酿制高粱酒、杏花酒、汤子酒、松苓酒等。这个酿酒师很有名气,人称“酒德公”。酒德公的酒就是在烧锅酿造,在大酒缸窖藏,这些地名不是近代的产物,而是很久以前就有了的,是满族先民在旧屯酿酒的有利见证。

酒在满语中叫“阿鲁克艾”,酒是满族等北方少数民族的饮料中的首位,因为他能御寒。满族最有特色的酒当属汤子酒和松苓酒。其中汤子酒是用北方特有的粮食小黄米酿造的,满族人喜欢黏食,汤子酒则是对糜子的再次升华。再者就是松苓酒,松苓酒其实和杏花酒有一曲同工之妙,杏花酒是取花蕾入酒增其香气,而松苓酒则是将古法酿制好的纯高粱酒,入瓮窖藏。但这种窖藏不是普通的窖藏,而是选土质洁净、长势繁荣的古松砍伐其主根,然后在松下做酒窖藏酒,经年累月,松树的根会分泌液体和气息,使得所窖之酒具有松木的清香,色如琥珀,具有药性,是清代满洲人最好的酒品。

高粱酒、杏花酒、汤子酒、松苓酒,这些曾经流淌在旧屯满族人生活中的河流,如今虽已经渐渐隐没,但相信如果加以挖掘和复兴,必能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个出口。一方面有地名为证,一方面有古法可考,不应该沉睡在人们的记忆里,更应该成为今人的一种活艺术。同时可以转化当地的粮食资源、松林资源(打造松苓酒酒窖)、山杏树资源(酿酒和制香都可以用其花)等。

满族制香

满洲具有很悠久的用香历史,而且全民使用“安楚香”,也就是以兴安杜鹃(映山红)为原料的香粉。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满洲香道文化的觉醒和恢复,相信必然会成为众多香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

旧屯满族先民也是有着萨满、佛教、道教多重信仰的,且一般家族都会有萨满,在我的爷爷辈时期还有萨满可以无师自通,给人看病开方。特别是像旧屯人道一堂主宁宝廷先生,根据了解就有依托药铺和中医理论用香的,起码在香烟、艾捲中都运用了广泛的中药香料合香。萨满烧的都是安楚香,在旧屯也不例外。特别是旧屯地区广泛分布着映山红、香附子丁香(黑香子)、艾香(茵陈)、芸香(柴胡)、白茅、青蒿、黄荆、芳香(白芷)、苍术等众多药用香料植被,以及蜀葵、松塔等香炭原料,土蜂蜜榆树等粘香物质,可以整合开发深加工,制作纯天然重要原料的卫生用香、宗教用香、特色民族香,有其原料基础。

依托现有的地道药材资源,打造中药香厂,可以使药农的种植药材和野生药材转化成初级产品,深加工可以增加附加值,为当地居民创收。

满族牧养山猪

这一话题已经多有谈及,满族先民是像蒙古族养牛羊一样养猪的,且现在在石虎沟村张氏养猪场有基本成熟,有待进一步扩大和扶持的养猪场资源。可以与上述诸多满族特色物质文化遗存进行整合,形成合力,打造满族特色产业,推动民族乡镇的进一步发展。

此外,还有很多值得关注和挖掘的民族文化遗存,有待进一步整理,仅为自娱留存。

Hash:c26e6c8296695b7b97140f25d316b5e876992857

声明:此文由 承德满族文化研究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