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河口的变迁:从盛京围场总管衙门到关东重镇

梅河口市,原名海龙县,位于吉林省东南部,辉发河上游,地处松辽平原长白山过渡地带,素有“长白山门户”之称。根据史籍和考古资料记载,本地域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这里自古就是交通和经贸往来的通道,更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清王朝的重要发祥地。“一座城市的历史时过境未迁,后生堪镜鉴。”日前,年近半百的吉林省地方志学会常务理事、梅河口市地方志办负责人侯远东翻开《大清会典实例》《海龙县志》,向记者讲述了梅河口的历史。

盛京围场总管衙门治所

梅河口市博物馆现存有一石碑,碑上“海龙城总管衙门”几个字依稀可见,它是梅河口市作为清王朝盛京围场总管衙门治所(治所为所在地)的一个见证。

据侯远东介绍,清初今梅河口地区属盛京封禁鲜围场之地。盛京围场所辖范围,据《大清会典实例》记载,“南至沙河尔郎头三通河沿岸起,北至阿机格色合勒北伊通河沿上,四百八十余里;东从辉发城起,西至威远堡边门止,四百九十余里;东南自骆驼砬子,至西北哈达交界封堆止,五百一十八里西南自英额门起,东北至巴珠勒阿林止,五百二十八里”。

为加强对围场的管理,光绪五年设置总管衙门,治所在海龙城,设置总管1员,“职掌缉盗,靖边督征贡品及本辖境课赋”。辖左领2员,分左右两翼防御,骁骑校各4员,笔帖式1员。左领一驻朝阳镇,一驻山城镇。“按月巡围,挖筑围堆,分管界段,催收课赋”,领500名八旗兵丁,戍守缉扑。

2013年6月,梅河口市文化部门在海龙镇旧房改造时得获一通古残碑,经拓片、拍照辨认出“海龙城总管衙门”及前两行:“国朝深仁厚泽覃及边陲开常供之鲜围”“万年富庶之基蒸蒸日进何其隆欤”等字。对照《海龙县志》(1937年版)碑文,又从国家图书馆查得该碑文电子版,碑文一致。

海龙总管衙门碑是梅河口境内发现的第一通古碑,此碑的发现,对于研究盛京围场及晚清梅河口等地的历史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海龙总管衙门旧址现为梅河口市海龙镇胜利街道办事处及街道综合厂厂址。

乾隆东巡与海龙的由来

据史料记载,乾隆皇帝曾四次巡视东北。其中第二次东巡,时年44岁,正值壮年。乾隆十九年(1754)五月初四(6月25日),乾隆帝奉皇太后之命从圆明园出巡,十一月十一日返京,前后长达4个月,是四次东巡中时间最长的一次。此次出巡路线同第一次大致相同,经热河由古北口出取道吉林,而后到达盛京,之后再从山海关返回北京。在经海龙境内时,先后赋诗状物。据《吉林通志卷六·天章篇》载,《即事五首》《塔儿头歌》《燃霞绷观书》《暖三首》《花园》《花园有序》《海兰河屯·有序》等,都是乾隆帝从吉林返京时,路经海龙境内(今吉林省辉南县辉发古城辽宁清原县英额门)睹物抒情、忆史抒怀之作,是目前所见到最早吟诵海龙的诗篇。

其中,《海兰河屯·有序》全文如下:海兰河屯者,汉言榆城也。遵槎尔筏岭以西,旁见旧城之基焉,雉堞无存,土垒尚在,昔年征战之时,各筑堡自守。遗老既尽,无能道其事者。以其生榆树焉,则谓之榆城而已。

虎视龙争各据时,高培战垒阔穿池。何年贝勒失名姓,乘此荒城祗址基。总为圣人驱除难,维新天命眷归期。秋风榆戍经过处,奋旅维艰企继思。乾隆皇帝的《海兰河屯·有序》这首诗,道出其所见海龙古城。据海龙抚民厅首任通判杨文圃(光绪六年,即1880年任)之子杨同桂于光绪年间所著《沈故》卷三“海龙城”条载:“海龙之名于史志皆无考,恭读纯庙御制诗集乃知为海兰之伪也。按海兰霍吞诗序云:海兰霍屯者,汉言榆城也。遵槎尔筏岭以西,旁见旧城之基焉,雉堞无存,土垒尚在,昔年征战之时,各筑堡自守。遗老既尽,无能道其事者。以其生榆树焉,则谓之榆城而已。按诗集次序,先经辉发故城,即过海龙至花园入英额门。今辉发在海龙东,花园在海龙西,是海兰即海龙也。”

侯远东说,乾隆东巡,对于巩固东北边防,抵御沙俄侵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也为梅河口的历史谱写了辉煌的篇章。他路过梅河口境内的盛京围场写下的诗篇,成为今天研究梅河口地名文化、围场文化的重要依据。

交通枢纽梅河口之兴起

奉(天)海(龙)铁路,1928年8月竣工并投入使用。这是东北民众自筹资金、自行施工建造的东北第一条铁路。在外敌争相瓜分东北,垄断铁路运输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奉海铁路的修筑开创了东北铁路史上的先河,在中国铁路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张作霖主政东北后,便开始筹划铺设奉天至海龙的铁路,以便使铁路运输摆脱满铁的控制,争取更多的资源流动和军事运输的自主权。

民国十一年(1922年)开始,张作霖就采纳总参议杨宇霆和代省长王永江等人的建议,制订了修建纵贯东三省的铁路东、西干线计划。即在南满铁路之外,修建中国人做主的铁路,与日本人抗衡。西干线由大虎山起,经通辽洮南白城子到齐齐哈尔,连接奉(天)黑(龙江)两省;东干线由奉天起,经海龙、吉林,到呼兰,连接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

1924年10月,实地测量,1925年7月28日,奉海铁路破土动工。整个路段除草市至海龙一段较平坦外,其余均是崇山峻岭险要地势,筑路工程十分艰巨。全线共筑大小桥涵209座,老虎岭及西岭两处隧道,共长490米。1927年8月铁路修筑到海龙境内,9月正式通车营运,全长236.7公里。1928年9月,奉海铁路由海龙延长辉南县朝阳镇。1928年8月5日,全线竣工,9月15日,正式通车,全长253.3公里,设19个车站。贯穿境内山城镇、梅河口、海龙、朝阳镇(终点)四个车站,每日对开1列,海龙日均旅客1200人,山城镇日均旅客1150人。1929年4月,奉天市改为沈阳市,奉海铁路公司改称沈海铁路公司,奉海铁路改称沈海路,公司内设4处17课,隶属东北交通委员会。1930年,沈海铁路公司共辖铁路330.6公里,其中沈海干线121.76公里,1930年收入743万元,1931年仅上半年就收入600万元。

沈铁梅河口火车站,建于1927年8月,是奉海铁路线上3个有固定建筑物的车站之一。最初车站为砖瓦结构平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随着车站货运量的增加和车站等级的提高,1929年,重新修建了火车站站舍,新车站为欧式二层楼房,面积为412平方米,一楼用于候车大厅,二楼为办公用房。1930年至1939年,又修通了梅(梅河口)辑(辑安,今集安)铁路,1936年,复将铁路自西安辽源)延长至四平,梅河口遂成为四通八达的交通要道。

侯远东认为,奉海铁路与京奉铁路接轨,给沿途城乡带来了经济繁荣,海龙县工商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时期。民国十七年(1928年),仅山城镇就有工商业户398户,从业人员达1.54余万人,集市贸易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山城镇等地成为重要的商埠区。山城镇还是周边最大的粮谷集散地,每天有数万计的流动人口路过,各地很多商家来此做生意,商业日益兴隆,人称山城镇为“小奉天”。海龙县形成了一支数量可观的商贸服务业工人队伍,也使海龙县工人阶级队伍数量成倍增加。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给党组织在梅河口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东边道镇守使衙署兵营

东边道镇守使衙署遗址位于梅河口市山城镇城内大街中道南,兵营位于北城墙外,火车站南。

《海龙县志》(1937年版)在“东边道镇守使行署”中记载:“民国十七年(1928年)十二月十五日,因东边道守使原驻之安东县与东北各县有鞭长莫及之虞,遂设行署于本县之山城镇,暂住街中旧有兵营内。”

“东边道是清末民初的行政建置。东边,是清朝修筑兴京、盛京柳条边后产生的特定地域名称,泛指柳条边东部边疆地区。”侯远东介绍道。为抵御日俄入侵,加强移民管理,光绪三年(1877年),清政府添设了奉天边关兵备道,全称“分巡奉天东边兵备道”,简称东边道。东边道初设时道府设在凤凰县城(今凤城市),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迁到安东(今丹东)。民国三年(1914年),北洋政府公布法令,将东北划为三个省,下设十个道,东边道则是十道之一。

东边道地处东北地区东南部的长白山区,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山城镇,东达吉林,西通沈阳,是往来东北和关内的咽喉。外国侵略者一直把维持东边道的治安、开发东边道的富足资源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方针。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在梅河口殖民统治机构相继建立,在国家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东边道的广大人民,掀起了浩大的抗日救国斗争。梅河口是党领导的反日斗争活动中心。从1927年起,中国共产党就在此开展活动。1930年12月,中共海龙县委成立。1931年8月,中共海龙县委改建为中共海龙中心县委,领导海龙、西安(今辽源)、清原、东丰西丰柳河通化等地党的工作。1931年9月底,中共海龙中心县委委员王仁斋在梅河口地区创建了地方党领导的第一支抗日武装——特务队(亦称打狗队)。1932年8月,海龙中心县委以特务队为基础,建立了海龙工农义勇军。随后,柳河游击连加入了海龙工农义勇军。1932年底,中共满洲省委候补委员、省委军委代理书记杨靖宇到海龙巡视工作,1933年1月13日,将海龙工农义勇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七军海龙游击队,王仁斋任队长,刘山春任政委,游击队下设两个连。8月14日,海龙游击队与抗日义勇军苏剑飞营合并……

侯远东说,梅河口地方党创建的这支抗日队伍,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不断壮大,1936年5月被编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三师,师长王仁斋。1936年7月,改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第三师,王仁斋继任师长。在杨靖宇的直接领导下,第三师转战于海龙、柳河、清原、抚顺新宾桓仁、沈阳、西丰、铁岭开原等地,成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的骨干力量。

意义重大的“梅河口会议

在梅河口市区和平街道,坐落着一栋红色日式二层小楼。小楼建于1936年,东西长101米,南北宽8米,总面积1622平方米,现在是沈阳铁路局梅河口车务段办公楼,伪满时期曾为日本人的单身宿舍。1946年3月,彭真率领解放战争时期我党在东北的最高领导机关“中共中央东北局”迁往此楼。在这里,召开了决定东北局势的“梅河口会议”。1958年,中共通化铁路分局梅河口工作委员会驻地设在这里,因此人们习惯称此楼为“梅铁工委楼”。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共中央将原计划从延安等地迁往中南华东的部队和干部改派东北,并从各解放区抽调10万主力部队和2万干部到东北任职,开始了“有党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调动”,毛泽东称之为“又一个几千里的长征”。我军克服重重困难,海陆并进,昼夜兼程,从1945年7月开始,3个月内先后到达东北。中央将三分之一的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共20人派到东北,其中陈云、高岗、彭真、张闻天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陈云、彭真为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彭真、陈云于9月18日到达沈阳,并正式成立了中共中央东北局(简称东北局)。

随着国民党部队步步紧逼沈阳,中共中央东北局几经辗转,分两批于1946年1月至3月,由本溪经抚顺迁往海龙县梅河口镇和海龙镇。1946年1月21日,由东北局组织部长林枫带领第一批东北局机关的组织部、宣传部、社会部、秘书处、东北日报社等东北局机关核心部门来到海龙镇,划分区域,建立巩固的根据地,组建中共中央东北局四大分局之一的吉辽省委,亦称东满分局,下设吉林、辽北、吉东、通化四个分省委和吉林市委,32个县委。组建吉辽军区,同时东北局派工作团来海龙镇帮助工作,决定从东北局组织部干部科、交通科抽调部分干部,以东北局工作团为核心,组建中共海龙县委员会,划归中共辽宁省委管辖。县委书记王大川,副书记李炳勋,组织部长陈洪,先后建立山城镇、一座营、杏岭、中和等区委员会,成立海龙县妇女联合会。两万多名干部经东北局组织部部长林枫的谈话后,分配到东北各地工作,因此有人说海龙是“东北地区干部的摇篮”。

1946年3月6日,中共中央东北局扩大会议在抚顺开幕。会议由东北局书记彭真主持,任务是讨论东北地区的形势和在东北地区的战略部署。3月13日,彭真、林彪率东北局从抚顺移驻海龙县梅河口镇。从北满到东北局参加抚顺会议的高岗,因路途受阻,未赶上抚顺会议,一同到梅河口镇。当晚,彭真和林彪听高岗汇报北满工作。3月13日至4月21日,东北局在梅河口先后召开十次重要的会议,史称“中共中央东北局梅河口会议”。会议研究东北的局势和作战方针,落实夺取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的战略部署,制定东北大会战方案。参加会议的有林彪、罗荣桓、张闻天、高岗、伍修权、林枫、吕正操、李富春等人。梅河口会议拉开了共产党和国民党争夺东北的序幕,对于解放东北,建立巩固东北根据地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东北局在梅河口期间,正是东北解放战争最艰难、最关键时期,梅河口会议为全面解放东北打下了坚实基础。“东北局梅河口会议会址”亦成为具有革命纪念意义的遗址。

1987年7月,彭真同志从长白山返回途中,携家属特意在梅河口短暂停留,视察了当年工作、生活的地方,并在此合影留念,同时亲笔题词:中共中央东北局梅河口会议会址(现为梅河铁路分局工委楼)。同年,会址被吉林省人民政府列为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7月,会址被中共吉林省委命名为吉林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如今,位于梅河口市沈吉铁路北侧的会址俨然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胜地,吸引众多游客慕名参观游览。为推动下一代爱国主义教育和吉林省红色旅游,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记者毕玮琳 江培山)

参考资料:《大清会典实例》《海龙县志》等。

专家简介:侯远东,男,汉族,1969年6月出生,吉林省梅河口市人,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任梅河口市地方志办负责人、《梅河口年鉴》副主编,吉林省地方志学会常务理事。著有《海龙游击队——东北抗联第一军的基础力量》《中共中央东北局梅河口会议》《毛泽东反腐倡廉思想研究》等书籍。

来源:人民网

Hash:c310f95db6ea7c8d83699b97ff127614723b8347

声明:此文由 吉林文旅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