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生会诉说镇江的慈善故事

救生会位于观音洞对面,正门上题有"救生会"石刻,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立石。救生会是古代江上救护各种船只和渡江人的社会慈善机构。

救生会

镇江是世界上最早开展水上义渡和救生的城市。

“江风白浪起,愁煞渡头人。”修庙建塔,敬香礼佛,祈求平安,无非是众生的美好愿望,而积极有效的救助措施,才是生命和财产的保证。

镇江救生会于1165年创建,直到1923年才因长江岸线的北移退出历史舞台,整整存续了758年。这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绝无仅有,可谓举世无双。

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作为南北水上交通漕运枢纽的西津渡,已创设了水上救生组织,开展水上救生慈善事业。这些首次见诸史册,具有官渡和救生功能的救生组织,正是救生会的雏形。此后,代代相传。

西津渡外,白浪滔滔,西津渡上,义渡救生。千年以来,义渡红船在沉浮于白浪里的落难者眼中,不啻是苦海慈航。

眼前的这栋古朴典雅2层楼房,就是救生会遗址,修建于清朝康熙四十二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一楼原为获救人员暂住地,二楼为议事场所,内部装饰朴素简洁,北面石墙上镌刻有当年捐资的善士们的姓名,让世代铭记。目前这里已成为中国镇江救生博物馆,展示着近800年间救生会的发展历程。

现在看到的这组铜塑雕像,再现了康熙年间,镇江乡绅正在筹建救生会的场景。早在南宋乾道年间,镇江郡守蔡洸在各界捐助下,建造了五条大船用于救助。五条船分别挂上“利、涉、大、川、吉”的旗号,这是世界历史上有组织的江上救助活动的最早记载。

穿过走廊,是一艘清代红色救生船的模型。船头前,刻有康熙皇帝御赐的虎头金牌。当年镇江江面浪大水急,时有灾难发生,一旦发现江上有人落水,船只遇难,救生红船就立即出发营救。救生船鸣锣开道,其他船只听见锣鼓声、看见虎头金牌都必须避让,让红船用最短的时间赶到出事地点。这样的红船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水上120。

清朝时期,由于人力财力的紧缺,救生会曾一度举步维艰。当时救生会的主事蒋豫四处奔波,奔走呼号,在他的感召下,侠肝义胆的镇江人民纷纷捐钱捐物,修造红船,招募艄公,救生会得以延续。之后,蒋家一门七代,在140多年里,前赴后继,为救生会的存续倾尽家产,为救生会的发展呕心沥血,留下了一段惊天地、泣鬼魂的大义赞歌。

救生会是老百姓心目中的“观世音”。当年行色匆匆的过江客,在从昭关石塔下穿过礼佛和祈求平安的同时,都会把感恩的目光投向这济渡救生、护佑百姓的救生会。光绪年间《京口救生会叙》中记载:大风时红船出江心以防舟覆,一年以来,无有伤亡者,赖救生会之力居多。镇江救生会,在中国的文明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大爱篇章。

昔日的繁华渡口已经成为现代都市里的一道风景,救生红船也已成为老人们脑海里一段封尘的记忆,但镇江救生会依然矗立在西津渡口,它曾经的丰功伟绩被镌刻在那里,熠熠生辉。

Hash:8040bbe6c4d349fdad03e0f8f3c7cad116ab94b5

声明:此文由 镇二八井28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