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大路王巷里几个年轻人一心想做这两件事!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抒发的就是一种对故乡家族、亲人浓浓的思念之情.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其主流的文化传承一直就是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包含了对国家、对民族,对家族,对家庭,对亲人朋友的一种责任和爱护。

昨天下午,大路王巷里王氏宗祠外彩旗飘飘,横幅醒目。横幅上书:“热烈庆祝润东崇贤里王氏敬宗收族大会圆满召开”。宗祠内热闹非凡,宗亲见面格外亲热,他们在这里讨论家谱世系,参观宗祠,回忆当初在这里就读的场景……

有这样的局面,源于王巷里的几个王姓后生的辛勤努力,他们是王春明、王川江、王文琪、王上、王鸿等等。他们发起倡议,一心想修缮王氏宗祠、续修王氏族谱。

▲王氏宗亲在研究家谱

▲王氏族谱

▲签到簿

下午14点会议开始,由思联公的36世孙王春明主持这次的宗亲恳谈会。他首先简述姓氏、家族、宗祠的渊源,其次对宗祠、家谱的目前的现状做了汇报。最后大家对祠堂的修缮和家谱的续修进行讨论,现场并进行了募捐。到会人员约60余人,有盐城王氏代表、丹徒高桥王氏代表、大路薛港北族王氏代表等等。

▲捐款现场

提出参考方案

1、成立社会公益性组织,在组织有序的情况下合理科学的开展工作。在最快的时间内选举出相应工作的理事会和管理人员。目前已经申请通过的组织名字为镇江新区大路镇孝德文化研究会。

2、设立宗族祭祖日,做到三年一大祭,每年一小祭。团结宗亲力量,接受各方捐款捐物,吸纳社会资金,接纳各方好的建议。不管是公益化运作还是商业化运作,其中心思想一切为了宗祠的修缮服务。

3、透明化捐款的使用情况,每一笔款项均需要理事会所有成员共同认同,并公示所有宗亲。首次捐款的用途主要用于雇用专职的看护员,添置消防安全器材,安装监控设备,添置必要的桌椅生活用品以及小范围的修补。

4、设立重修纪念碑(或鼎)于祠堂阅台东南首,凡捐款捐物者均刻字留念。对祠堂修缮有重大贡献者,载入家谱,以传后世。

5、在各级部门帮助指导下,在理事会的管理和组织下,在各位宗亲的群策群力下,争取三年之内让这颗东乡明珠再次发出璀璨光芒。

大路崇贤里(王巷里)王氏

宗祠和家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寻根问祖的,饮水思源这种深入到骨髓的传统习惯。每一个中国人很在乎“我”是怎么来的,我的祖先是谁,我是谁的后代......

▲大路崇贤里王氏始迁祖王思联画像

江新区王巷村(古称崇贤里)王氏,开始于北宋至道二年,先祖王思联,思联公,号北山府居士(公元976年---1050年)。原籍琅琊王氏,是晚唐名相大献公王璧之次子。因躲避战乱,携带子弟族人,沿江而下来到润东(今镇江东乡),登顶圌峰,览山南杜桥之地,地势平固水绕山环民风醇厚。是修生耕作、繁衍生息的绝佳之地。遂在此构址筑室定居乡里。千百年来,耕读传世忠孝传家。世代繁衍、生生不息、人丁兴旺已有三十九世后人。为后世培养了众多的优秀人才,也是地方之稳定,乡里之团结的重要组成。

王氏宗祠

“王氏宗祠”建筑始建于北宋淳熙二年(1175年)六世孙王元美(王淮之父),后经大明崇祯年间二十世孙王沦、二十一世孙王守荣等族人大规模重修,至今历史八百余年。东乡传统文化学者仲荣山老师三十年前就为祠堂写过相关的报道。

▲大门

▲仪门

宗祠建于村东,目前整体状况保存完整。祠门朝东,前、中、后三进,每进五开间,前进左边又接有三间,右边接两间,后进右边接有偏房,共有二十余间,外观上大气壮观,浑然一体。原宗祠南侧毗连“三太尉”庙。东南首建有北宋名相“王淮”纪念碑亭。家庙前首建有观礼戏台,院外侧有数十亩石榴园。可惜因为历史原因很多都没有得以保存,实在是让人痛心遗憾。

▲享堂

▲寝堂

昔日大门前分放有石鼓一对,“王氏宗祠”四字赫然醒目。重门牌楼系石刻雕饰,刻工精细,开阔的天井青石铺地,地势略高于前进,中进三开间敞厅,气势高大,雕梁画栋,檐前花窗隔栅,前后三进檐前全系条石铺就走廊,中正厅堂名曰“严礼堂”。堂内共挂有牌匾九幅,其中厅屋顶正中悬挂“严礼堂”牌匾,前后左右分别悬挂王氏族人光宗耀祖等祝贺词牌匾。其中于“严礼堂”对面悬挂一块牌匾“代天觉世”四字,是清末王氏族人延请治学有方侯姓先生所书。随着地势穿过小天井既到后进,前檐有回廊环绕,后进为王氏祖先神龛,供奉祖宗牌位。神龛前有摆放供品香祀,迎面刻有“二十四孝”图。小天井内砌有花坛两座,右边为一株桂花,躯干高大有数百年历史,每到八月中秋,金风送爽,丹桂盛开。香飘十里。左边花坛是一株紫玉兰,每年早春繁花满树,其色浓淡有致,艳丽动人,是庭院中名贵观赏树木。宗祠南山墙外是石榴园,每年初春时节新叶红色,夏季艳红如火,繁花似锦,入秋硕果高挂,以喻为繁荣昌盛,子孙兴旺的象征。

▲桂花树

王氏宗祠古时祭祖时间为每年清明、冬至,王氏八房家族聚集一起,中厅挂祖先神像,家谱,放铳(礼炮)三响后按长幼辈分祭拜先祖,其场面庄严隆重。宗祠的存在对传承民族文化传统,提高后代文化礼仪素质,激励族人团结向上努力进取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王氏宗祠史话(放大看)

可惜的是神圣庄严的祠堂,在历经文革动荡年代,众多历史建筑痕迹被摧毁破坏。祖先遗留宝贵的历史财产几乎被损毁殆尽,足实让人心痛不已。后又因年久失修,历经风雨,已成千疮百孔,破烂不堪,急需修缮。

祖先信仰,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信仰之一。在中国没有一种信仰能像祖先信仰这样统一、有序。无论是宗祠、家谱、国史、方志等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修祠续谱本身就是一种传统文化和文明的延续。

管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当前我国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社会和谐。在宗祠年久失修后的今天,在这里我们倡议我族后人,积极动员和组织。借东风抓机遇,团结社会各界人士,在新区“宜文化“的推进进程,贡献我们的微薄之力。

▲寝堂及桂花树

思联公传至今世也有39世了,后人难以估量。我们就按十万人算吧。每个人每年只要拿出一天的时间,加起来就是30年,放到一年中来就是每天有30个人来为宗祠为大家服务一下。所以说众人拾柴火焰高,需要的是大家的群策群力。

敬仰先人,光宗耀祖乃是天经地义之事。

光前裕后,人子之责;扬名千古,丈夫所为!切勿错失良机,愧对先祖,贻笑后人,为一时的犹豫而遗憾 !

▲月台

修祠续谱是一件庞大而系统的工作

靠几个年轻人的能力是万万完成不了的

需要靠大家集思广益,踊跃参与,献计出力

他们将通过充分的民主协商

监督来运作好此项活动

保护祖先的文化遗产人人有责

期待您的加入!

联系我们

素材来源:大港信息港

编辑丨太阳雨 主编丨洪溪小子 审核丨红尘摆渡人

Hello

Hash:e82b48629bd0df3d0f36ae61ce203902b2b2ab35

声明:此文由 大港信息港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