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对联欣赏」之106:殷姓,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104位

殷姓(古音读依yi,yan),汉族姓氏。

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四位的姓氏,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六。

殷姓源自子姓。据《元和姓纂》记载,商朝君主盘庚将国家都从奄迁于殷(位于今河南安阳),故商朝称“殷”或“殷商”。殷商灭亡后,殷商遗民以国名为姓氏,称殷氏。

殷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山东云南四川河北陕西江苏等省多此姓,上述六省殷姓约占全国汉族殷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八。

分支始祖

山东郗山殷氏

提起殷姓,大多数鲁南人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一句流传很广的顺口溜郗山殷,南山褚,赶不上夏镇的小叶五,可见郗山殷的影响力。殷姓始祖生于郗山村,生前曾在元朝担任徐州录事参军,死后葬于郗山弥勒寺西的戬尔公。戬尔公的父亲名守谦,为元朝济宁城尉。戬尔兄弟四人,他居长;二弟单尔迁居东阿县;三弟百尔迁居寿章县;四弟谷尔迁居峄县、郓城等地。其叔父有三子,一同迁居江南常熟昆山一带。追称戬尔公为郗山殷姓始祖,其坟茔为殷氏祖茔。戬尔公有二子长曰恒,次曰久,久有一子远出未归。恒有五子长曰元、次曰春、三曰刚、四曰毅、五曰木。其五人即为后来的殷姓氏族五个支份之首。

郗山殷林

位于郗山三村,东临古木兰寺,西邻古运河,南隔运河微山湖相望,北靠郗山主峰,埋有戬尔公及长子恒,恒之五子即殷氏五支。殷氏祖林分为南花林墙和北花林墙,两墙同为一氏祖,南花林墙院墙于1982年修建,戬尔之墓旁今有一棵三人合抱的古家槐树,此树现成为殷氏祖林内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北京殷氏

北京部分殷氏原为山东尹氏。明朝末年,山东某官员协同大批同姓官兵北上北京抗击清军,被击溃后残余官兵定居在北京丰台黄土岗附近。为躲避清朝追查,部分官兵改姓为殷,并且不编家谱。为保守此秘密,多只传家中长子,且年代久远,故知此秘密者甚少。

郡望堂号

郡望

陈郡亦称陈国郡,秦朝时期置郡。西汉初期改为淮阳国。东汉章和二年(88年)改为陈国,治所在陈县(今河南淮阳),汉献帝时改回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太康县西华县商水县淮阳县郸城县柘城县一带地区。三国时魏国将其管辖区域限制在今河南的太康西华商水、淮阳、郸城柘城等县的范围之内,其中的太康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称阳夏县。隋开皇初年(581年),陈郡废黜,隋、唐两朝时期皆改为陈州淮阳郡。

汝南郡西汉高祖四年(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东汉时期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

琅琊郡亦称琅琊国、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时期的齐国有琅琊邑,在今山东胶南琅琊台西北,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秦朝统一六国后,在境内设琅琊郡,并附置琅琊县,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西汉时期治东武(今山东诸城),并增琅琊国、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下辖五十一县,包括今山东半岛东南部的海阳即墨崂山、胶县、胶南、沂水、营南、日照五莲赣榆(今江苏赣榆)及青岛等地。东汉时期琅琊国改治到开阳(今山东临沂)。晋朝时期改置为琅琊省。北魏时期治即丘(今山东临沂)。隋朝时期复置琅琊县。唐朝时期废黜,境地归胶州、诸城,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唐朝乾元初年(758年)曾废黜,后有沂州琅琊郡。从魏、晋朝时期起,琅琊台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属琅琊郡(国)。另一处琅琊郡在今江苏南京一带,此后废置至今已千余年。

东海郡亦称郯郡、海州。东海郡在历史上有三处

①治所在郯邑(今山东郯城),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时境为东夷之地,太嗥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少嗥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周朝时期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春秋时期,郯国依附鲁国,战国时期为越国所灭。秦朝时期始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秦、汉之际曾称郯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郑城一带,治所在郯城县北部;西汉时期下辖三十七县,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和宿迁灌南以北一带地区。

②东晋时期置于海虞县(今江苏常熟)的东海郡,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临沂县、江苏省赣榆县南部、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邳县东部和宿迁县、灌南县北部一带地区;唐贞观六年(632年)撤县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复置,始有郯城县之名,不久省入临沂;元朝末期复置郯城县,明、清两朝之后县域有变,但县名未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其地隶属山东临沂地区。

③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及后来的隋、唐诸朝时期,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一带地区。

雁门郡战国时期赵国君主赵武灵王置郡,秦朝、汉朝沿用,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宁武代县一带。东汉时期移治到阴馆(今山西代县),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自唐朝初期,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朝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

弘农郡始建于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治所在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函谷关城),其时辖地在今天的河南省内乡以西、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省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及华山以南的地区。王莽执政时期改名为右扶风。东汉初期复名弘农郡,东汉末年因避汉灵帝名讳改称桓农郡。三国时魏国再次复名为弘农郡。十六国时期的前秦移其治到陕县(今河南陕县)。北魏时期复改恒农郡。北周明帝再改恒农郡为弘农郡,还治弘农县(今函谷关)。隋朝开皇初年(581年)废黜,隋大业初年(605年)复置,移治今河南省灵宝县北部,隋义宁元年(617年)移治到陕县。到唐武德元年(618年),弘农郡彻底废黜。

冯翊郡秦朝时期置郡,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设置同名行政区左冯翊,与右扶风和京兆伊合称京畿三辅,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一带。三国时魏国改左冯翊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韩城县以南、白水以东、渭水以北大荔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移治到高陆(今陕西高陵)。

堂号

南堂以望立堂。

琅琊堂以望立堂。

东海堂以望立堂。

雁门堂以望立堂。

弘农堂以望立堂。

陈国堂以望立堂,亦称陈郡堂。

左冯翊堂以望立堂,亦称冯翊堂。

宗祠对联

源自商代;

望出汝南。

全联典出殷姓的源流和郡望。

荥阳垂誉;

洪乔投书。

上联典指晋代人殷裒,官荥阳令,在任上兴学教民,使百姓懂得礼义谦让。当时人们唱道荥阳令,有异政(突出的政绩),立学校,人易性(改变落后的性情、习惯),令我子孙耻争讼。

下联典指东晋陈郡长平人殷羡,字洪乔,性情耿直而独特,任豫章太守时,京城人托他捎带书信百余封,他走到石头城下,都投到江水中,说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我殷洪乔不能为人当送信的邮差!后官至光禄勋。

汝南世泽;

汉国家声。

全联典指南唐殷崇义,国亡入宋,太宗敕撰《江南录》,自言有陈寿史体,世颇为称颂之。

汝南传世泽;

宿北振家声。

此联为安徽省松县北乡殷家湾殷氏宗祠联。

上联典出殷氏的郡望为汝南郡。

下联典出本支殷氏居于宿松县北乡。

礼部精题署;

司徙列钩沉。

上联典指唐代礼部郎中殷仲容,工写貌及人物花鸟,善隶篆,尤精题署。

下联典指梁代秘书监、司徙左长史、文学家殷芸,字灌疏,钧宗人。励精勤学,博洽群书。曾作小说十卷。时称《殷芸小说》,已佚,鲁迅《古小说钩沉》中有辑本。

都督五州军事;

积功本屯将才。

上联典指晋代建武将军殷浩(―356〉,字深源,陈郡长平人。识度清远,好老易,为风流谈论者所宗。晋建元初征为建武将军,后任都督扬、豫、徐、充、青五州军事。以平定中原这己任,上疏北征,兵败,免为庶人,口无怨言。

下联典指清康熙武进士殷化行,字熙如,咸阳人。初授守备,后积功授三屯营副将,擢台湾总兵官。官至广东提督。

谈论结一时之望;

典章推三世之荣。

上联典指东晋陈郡长平人殷浩,字深源,殷羡的儿子,善于谈论,喜欢《老子》、《周易》,年轻时就有盛名。建元初年官建武将军,永和年间任扬州刺史,后赵灭亡,任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军事,率军进取中原。后在许昌被前秦军所败,又在山桑遭姚襄伏击而大败,桓温乘机上书攻击,被子废为庶人。

下联典指南朝宋长平人殷景仁,武帝时官太尉参军、黄门侍郎。文帝时官侍中、尚书仆射、扬州刺史。与王华等人以风节高尚、学问广博而名冠一时,朝中政事,常以密函形式征求他的意见。

深源对空书四字;

仲堪挥泪眇一目。

上联典指晋代建武将军殷浩,兵败后,被废为庶人,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后桓温将以尚书令。

下联典指晋代将领殷仲堪,陈郡人。能清言,善属文。其父病,仲堪衣不解带,执药挥泪,遂眇一目,孝武时授都督荆、益、宁三州军事。

万古只应留旧宅;

千金无复换新诗。

此联为唐代诗人殷陶《经杜甫旧室》诗句联。

羸疾身躯,咸安闭阁卧治;

清远识度,合仰冠世才名。

上联典指南北朝梁监川内史殷钧的事典。殷钧,字季和,长平人。民化其德,母忧去职。后官至国子祭酒。卒谥贞。

下联典指晋代建武将军殷浩。

Hash:eac008363a43475510b791db563b9f962e9a9523

声明:此文由 印象管理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