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小故事丨贺甲战斗:抗战转折期的关键胜利

贺甲战斗,是新四军为贯彻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巩固敌后根据地,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开展“反扫荡”斗争威震江南的一次著名战斗,受到了延安总部的通电表扬——誉为“延陵大捷”,在全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贺甲位于丹阳西南,距延陵5公里,是一个60余户的小村庄。1939年11月8日凌晨,丹徒宝堰镇日军约三四十人至延陵“扫荡”,上午8时途经塔路头村时被丹阳独立支队包围,毙伤日军10余人。但日军一部兵力抢占了贺甲村东约1华里的城河山制高点,并据此以轻机枪、掷弹筒疯狂射击,负隅顽抗,战斗形成僵持状态。这时新四军一支队新六团团长段焕竞率两个营的兵力前来增援,日军突围逃至贺甲村内固守待援。12时日军从宝堰调来增援部队,突破警戒线进入贺甲村与村内日军会合,重新组织火力反扑,此时新四军二团团长王必成率部支援。下午二团三营开始强攻贺甲村北之木桥与日军展开肉搏战,一营进攻贺甲村西北角日军。傍晚新四军营利用骤降暴雨乱起大风的契机,在日军阵地前点燃7堆湿稻草,以浓烟掩护冲入贺甲村,三营与新六团也相继突入,迫使日军退缩到贺氏宗祠内。9日凌晨4时许新增援而来的二团二营主攻固守在贺氏祠堂内的日军时,遭到埋伏在草堆中日军的阻击,双方展开肉搏格斗。9时许二团战士用集束手榴弹炸坍祠堂南侧围墙后,日军企图从北门逃窜,被二团、新六团围住全歼。此战共毙日军精锐15师团池田联队所属官兵168人,俘3人,缴获轻机枪4挺、掷弹筒2具、步枪100余支。

贺甲战斗,是抗战中新四军在苏南地区歼敌最多、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斗,是新四军灵活运用游击战运动战歼敌精锐的典型战例,在我军军史上写下了精彩一笔。其意义:一是打破了处于江南战局相持阶段敌人的“扫荡”计划,影响了整个江南的战局,是抗战转折期的关键胜利,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队伍始终忠实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二是人民的支持始终是新四军战无不胜的重要源泉,军民不但击溃了敌人而且粉碎了敌人的政治进攻,增强了民众对抗战最后胜利的信心。三是再次证明新四军没有一天不在战斗着,粉碎了顽固分子、反共分子联合挑拨国共两党的分裂, 击破了江南反动分子到处说共军不打仗保存实力的反共阴谋。四是在毛泽东“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战略方针指导下,采用“外线的速战进攻战”的作战原则取得的,说明新四军不但会打游击战,而且会打运动战。

当年,新四军著名词作家罗漠、作曲家何士德以“延陵大捷”为题材作词作曲的《反扫荡》战歌,在新四军和敌后根据地广为传唱,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毛向阳编写 张国平审稿)

材料来源:文化文史委

Hash:1f634605e63679bd62fafc58cef870fc27c8bdda

声明:此文由 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