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形街or九十九间半?这条有着800年历史的老街巷,藏着无锡的“真面目”……

每个人的记忆里

都有一条泛黄的老街

狭窄的街道,斑驳的木门

深藏着一段温情岁月

无锡玉祁镇便有这样一条老街

一步两桥、石板街道、

廊棚驳岸、九弄十三进……

这条有着800年历史的老街巷

藏着无锡数百年前的“真面目”

「因“仁社”得名“礼社” 」

礼舍最早称“吕舍”,因南宋官员吕文缨在此筑草舍而命名。清乾隆年间,薛氏一族在此兴建街市,形成了九弄十三进的街坊布局,并根据江阴同宗“仁社”,将“礼舍”改为“礼社”。

老街形成于宋代淳熙年间,至清朝初期形成了村落的基本格局,这里以前水资源丰富,码头林立,是江南明清时期著名的商业集散地。

老街至今保留着旧时水乡古镇风貌,高低错落的白墙黑瓦下面,依稀还能找到清代晚期风格的木栅花窗、雕梁等。在这里时间会变得很慢,抚过灰墙,踏过青砖,伴随着耳畔锡剧的悠悠唱腔,岁月的厚重在你眼前徐徐展开,是不加雕琢的质朴之美。

老街上的私人古玩店

与有些改造后的老街白天生意兴隆、晚上则变死城不同,礼社老街因为有着原住民的入驻,从早到晚都十分热闹。天气好的时候,几乎每家门前都有聚在一起聊天晒太阳的阿公阿婆,每每有陌生人经过,总会热情地打着招呼,关于老街的一些趣事,小青梅便是在和阿公阿婆的闲聊中得知的。

「“龙形街”和“九十九间半” 」

礼社老街有东、西两头,历史上的西头远比东头热闹许多。作为礼社的大族,解放前礼社老街两侧集中居住的乡绅地主中,有九成是薛氏家族的。

老街街面以青砖“人”字形侧驳而成,街面下为半人高的排水阴沟,后来青砖路面上浇了一层水泥。老街修复后,去除了原路面的水泥层,老街面巧妙的排水设计得以“重见天日”,街中段略高并向北稍弯,人称“龙形街”。遇上雨天,“龙背”的积水会分流至首尾两头,“龙首”位于老街东街口的沟河潭,“龙尾”则是街西的薛家浜,著名的九十九间半就在薛家浜的河道北岸。

“九十九间半”皆为砖木结构,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曾经做过粮库,如今已然破败不堪大门紧闭,着实可惜。

据当地人讲述,“九十九间半”由薛氏十七世薛家培筹建,他在见识过北京故宫和名宦巨商之豪宅后,在家乡建了这座建筑,南造九间、北造十二间,中宽九尺九,向南往北连成长廊,两边房舍毗连对称,前后共九造,天井、花园、晒场一应俱全,其建筑风格简洁统一,连片成组,很是壮观。

“九十九间半”建筑群

除了“九十九间半”,老街西边尚保存有多处遗址旧迹。早在乾隆末年,薛氏在西街建有薛氏义庄和接济贫民的永善堂。今日薛氏义庄的第一进门厅犹存。 街上还有一座中西合璧小洋楼显得很特别,它是老街救火之用的水龙宫。

左图为 薛氏义庄,右图为水龙宫

「当代经济学家的摇篮 」

1905年,薛氏引进西方教育理念,把薛氏义塾改办成群智学堂,接着先后创办了女子开明学堂和11所小学。1926年又创办了玉祁第一所中学“立达中学”,也就是今天的玉祁中学。

对教育的重视,使得薛氏家族 人才辈出。涌现了薛光鄂、薛光绮、薛光钊、薛光钺“一门四博士”,被经济学界称为“双子星”的孙冶方(薛萼果)、薛暮桥也是礼社人。 解放后,“两院四院士”又使这里流光溢彩。此外,有着“国手神刀”美誉的微雕工艺美术大师薛佛影,著名国画家秦古柳都是从礼社走出去的。

今天的老街还保存着好几座名人故居,礼社街121号的孙治方故居、287号的薛暮桥故居等等。孙冶方故居中,残留的石库门、花墙、备弄天井里散落的磐陀石、元宝石等,显露着曾经的大气辉煌。解放后,“两院四院士”又使这里流光溢彩。此外,有着“国手神刀”美誉的微雕工艺美术大师薛佛影,著名国画家秦古柳都是从礼社走出去的。

孙治方故居

「100多年历史的礼社大饼 」

礼舍大饼至今有100多年的历史,由创始人沈金之一脉相承的大饼制作工艺独特、用料讲究。做出来的大饼色呈金黄色,一口咬下又酥又松,却又不粘牙齿。口感上,有点像大一号的油酥饼,刚出炉的饼还能吃出小笼包一样的爆浆画面哟。

闲暇周末

不妨去老街感受

市井、烟火、风俗、人情

当你按下快门的每一刻

都是对美好生活的定格

毕竟,老街才是一座城市的全部记忆

Hash:e0ea3acaa777b385df89533a89abb3777a136885

声明:此文由 情调无锡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