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耘庐冯氏家族传承概说

明清之际耘庐冯氏家族传承概说

文|张猛

钟埭街道花园村所在地原有一园,据传是清人高士奇晚年隐居平湖时所居住的别墅——“北墅”,其前身为明人冯汝弼筑造、冯汝弼曾孙冯洪业增修之“耘庐”,后由冯氏家族后人卖于清人陆光旭,改名为“桂山堂”。陆光旭因言佛老之事获罪之后,陆氏家族后人又将“桂山堂”转卖于高士奇,遂定名为“北墅”,在传承数代之后,毁于清代晚期的太平天国运动。

自“耘庐”到“桂山堂”再到“北墅”,该园传承三百年之久,历经冯汝弼、陆光旭、高士奇等数个才思敏捷、名重一时的诗人、作家、学者,见证了原平城北三百年的文采风流。高士奇是一代学者、诗人、康熙帝师,所著《北墅抱瓮录》、《北墅诗纪》让“北墅”之名留诸史册;冯汝弼、陆光旭亦是一代作家、学者、名宦,文采风流,各有佳作存世。清代诗人、画家陆增有诗一首记录耘庐盛况,诗曰——

耘庐北墅任题名,胜概堪夸金谷争。可惜极时文酒盛,风流云散送人行。

然而,斯人之文章俱在,斯人所取园名俱在,斯人却已不在,斯园也已不在,无论是“耘庐”与冯汝弼、“桂山堂”与陆光旭还是“北墅”与高士奇,早已湮没于历史深处,遗迹荡然无存,身影模糊不见,徒让人心生感慨,扼腕叹惜。

但也尚可探赜索隐,细读耘庐开创者冯汝弼及其代表作《汉塘纪事》,并就冯汝弼所在的耘庐冯氏的家族传承进行梳理,或许能拨开历史的迷雾,寻找耘庐冯氏传承百年的家族密码。

耘庐开创者冯汝弼及其代表作《汉塘纪事》

冯汝弼,字惟良,号祐山,生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卒于明万历五年(1577),明代作家、学者、官员,耘庐开创者,耘庐冯氏百年传承中具有家族开创性地位的核心人物。

一、冯汝弼的生平事迹

嘉靖十年(1531),冯汝弼考中辛卯科浙江乡试举人,列第三十六名;第二年,即嘉靖十一年(1532),考中壬辰科进士,列三甲第十八名,授官行人司行人,正式步入仕途。两年后,冯汝弼调任工科给事中,奉命视察光禄寺和盔甲厂,弹劾宦官张时等人侵吞公家财物,张时因此被逮下狱。当时,嘉靖皇帝的宠臣、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汪鋐居功自傲,恃宠而骄,徇私枉法,科道言官薛宗铠、叶洪等人多次上疏弹劾,均被驳斥。冯汝弼见状,投袂而起,说:“击之不胜,则其志益骄,事有不可言者,吾当以死争。”于是,他怀着死谏之心写下了著名的奏疏《劾汪鋐疏》,其中罗列汪鋐收受贿赂、擅判刑罚、诛杀谏官、欺君罔上等数款罪行。汪鋐因此被罢官,冯汝弼也因触犯皇威而被贬为南直隶潜山县(今安徽潜山县)县丞。

在潜山县丞任上,冯汝弼组织编纂了潜山县首部县志,结束了潜山县没有县志的历史。后来,冯汝弼又先后调任常熟知县、余干知县。在常熟知县任上,他“筑三丈浦、莲泾诸河石闸,重修县志,立法均田,减耗数万”,颇有政绩。在余干知县任上,他“核虚粮悉去之,监司颁其式”,声名卓著。之后,冯汝弼因功升任太仓州知州。在太仓知州任上,他“革富人供应”,立法均役,修筑海塘,擒拿盗贼,为官清廉,享有盛誉。再之后,冯汝弼调任扬州府同知,因与上司政见不合,辞官回乡。临走之前,他对前来催促他收税的朝廷使者说:“世道如是,安能朘民脂要仕誉耶?”由此可见他的拳拳爱民之心。

返乡之后,冯汝弼将常熟均田法告知嘉兴知府赵瀛,将太仓均役法告知平湖知县顾廷对,均田法、均役法随后的实行,给平湖百姓谋了很多利。当时,倭寇肆虐海上,冯汝弼建议浙江督抚修筑平湖县城,并带头捐输。后倭寇大举进攻平湖,百姓躲进平湖县城赖以保全。据冯汝弼《当湖剿寇纪事》记载,嘉靖三十五年(1556),抗倭沈庄大捷的战前会议就是在他家中召开的,冯汝弼坚决抗击倭寇的言论促成了尚书赵文华、总督胡宗宪等人的抗倭决心,最终取得了沈庄大捷。平湖抗倭胜利后,陆杲倡议修建报本塔,冯汝弼坚决予以支持并出巨资协助修建。冯汝弼还在大灾之年出米数百石赈济平湖百姓,并立义冢,代举婚丧,为家乡做了很多善事。而他一生中做的最大的一件善事,就是在嘉靖末年到万历初年修筑了汉塘(嘉兴塘)平湖到嘉兴段五十四里及石桥堰四十余所。冯汝弼去世后,平湖人特地建了祠堂纪念他,明神宗万历年间,朝廷因其长子冯敏功的功绩而追赠他为山东参政。

二、冯汝弼的代表作《汉塘纪事》

冯汝弼著述甚丰,著有《补备遗录》(纪建文时事)一卷,《祐山集》(含文集、诗集、杂说等)十六卷,《三苏文纂》、《史案》若干篇,均录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并留传于世。冯汝弼诸多篇章中,《汉塘纪事》文采最佳,感情最深。

《汉塘纪事》原文较短,全文如下——

嘉靖辛酉冬,余行自汉塘至郡。忽风雨大作,见两涯断岸泥泞,仆夫牵挽及行道,徒涉颠顿,入水前后,相继飘泊,有至不起者。余不忍见也。归办竹木砖石,沿堤修筑五十馀里。不终岁而窃取圮坏者居多。自是十馀年,时圮时葺。即今万历开天,余年七十六矣。自念去日苦多,恐不能为久长计。於是蓄料鸠工,修建石梁木梁三十二座,修筑石堰土堰一十五处。余自归田以来,上愧国恩,下惭民隐。见闻所及,不容自己。为吾子孙者,稀有馀力,当世葺之。若其未备,则不能无望於吾邑同志诸君子云。

《汉塘纪事》是冯汝弼写的一篇纪事文章,除标点符号外,仅有191字,叙写了他修建汉塘(嘉兴塘)平湖至嘉兴段沿岸道路、桥梁的始末及其感想。

嘉靖四十年(1561)冬,冯汝弼沿汉塘去嘉兴,“忽风雨大作,见两涯断岸泥泞,仆夫牵挽及行道,徒涉颠顿,入水前后,相继飘泊,有至不起者。”见此情景,他心有不忍,归家后开始置办竹木砖石,修筑汉塘五十余里。自嘉靖末年经隆庆到万历初年,前后十余年的时间,汉塘“时圮时葺”,终究不够通畅。明万历元年(1573),冯汝弼已七十六岁高龄,他“自念去日苦多,恐不能为久长计”,于是,他“蓄料鸠工,修建石梁木梁三十二座,修筑石堰土堰一十五处”,凭一己之力修筑了平湖到嘉兴的汉塘沿岸的石桥、木桥、石堰、木堰,使行人与牵夫行走在汉塘路上,免去颠簸劳顿之苦。如此旷日持久的浩大工程,没有殷实的家底、超凡的毅力和无私的奉献是绝对完不成的,冯汝弼有如此宽广之胸怀,值得后来者向他致敬。冯汝弼在文中还告诫子孙继续关注汉塘修筑的后续事宜,“稀有馀力,当世葺之”,这既是他常熟知县任上、太仓知州任上修水闸、筑海塘诸事的延续,是他一生的“见闻所及,不容自己”,更是他自谦“归田以来,上愧国恩,下惭民隐”而奋起有为,以上报国恩、下馈黎民的实善之行。

在冯汝弼的诸多篇章中,《与大儿敏功书》也非常重要。该文是冯汝弼在长子冯敏功考中进士后,写给他的一封“家书”。他在文中指出:“汝祖为官一生,听命全无机心;汝父但知尽己之职,在内不附权要以为援,在外不徇抚按以求荐,此吾家法,汝之所当世守者也。”以此勉励冯敏功持身以正,不可随波逐流。他还特意指出:“所议均徭便民事,县中已行。我家虽每年出银二百两,然通县之人富者有补费,贫者无力差,万人之福、万年之利也,可为一快。本县赈济,我家出米二百石,俱舂白送纳,贫民得沾实惠矣。”前文提到,冯汝弼将太仓均役法告知平湖知县顾廷并大灾之年出米数百石赈济等,诸种善行在此可以得到确证。

明清之际耘庐冯氏的家族传承

冯汝弼所在的耘庐冯氏是平湖百年望族,以诗书立世,孝友传家,人才辈出。除冯汝弼外,冯敏功、冯洪孜等也考中进士,冯俊、冯伯禋、冯伯礼、冯洪业等俱是举人出身,所谓耘庐冯氏一门五代三进士四举人,另有太学生冯敏効、冯伯祯等有秀才功名在身者多人,是名副其实的书香门第、科举世家。据程楷《天启平湖县志》、彭润章《光绪平湖县志》及冯伯禋《先兄正伯行状》等记载,耘庐冯氏“世居海盐大易乡,宣德间析地隶平湖,为平湖人”。

以下,我们简要介绍冯汝弼之父冯俊,子冯敏功、子冯敏効,孙冯伯礼、冯伯祯、冯伯禋,曾孙冯洪孜、冯洪业等人的生平事迹。

一、冯俊生平事迹

冯汝弼祖父冯澄,号若渊,事迹无从考证。冯汝弼之父冯俊,字世英,号居易,明成化十九年(1483)癸卯科顺天乡试举人,曾任垣曲休宁馆陶教谕,获嘉遂平知县。担任垣曲县教谕时,“垣曲僻邑,罕知学”,冯俊“句授字解,捐俸资给,人士竞奋,始以功名显”。担任遂平知县时,“遂平故无城,流寇作乱”,冯俊“简民兵,誓死守,贼知有备,引去”。

冯俊辞官回乡后,居住在“友峰书屋”,“杜门高卧,绝迹公庭,箪食瓢饮,晏如也”,安贫乐道,颇有正人君子之风。冯俊是耘庐冯氏家族第一个考取举人功名并走上仕途的人,他三任教谕、两任知县,爱民如子,颇有政绩,归乡之后更是深居简出、勤俭持家,他的清廉、爱民为由他做前导的耘庐冯氏打上了深深的官德烙印,更是奠定了这个百年望族孝友、笃行的家风。

二、冯敏功、冯敏効生平事迹

冯敏功,冯汝弼长子,字元卿,号小山,生于明嘉靖五年(1526),卒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嘉靖四十一年(1562)考中进士,名列二甲第三十六名。初授礼部主事,历任礼部员外郎、郎中、江西布政司参议、山东按察司副使等职,勤政爱民,颇有政绩,累升山东布政司左参政,但因与权贵政见不合,辞职归乡。后又被任命为漕运总督,治理内河,殚精竭虑,死于任上。临死之前,冯敏功对他的儿子冯伯礼说:“吾死有赙,其归之官,以佐堤。”冯敏功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爱弟敏効尤笃”。明神宗万历年间,赠太仆寺卿。

冯敏効,冯汝弼季子,字忠卿,号季山,生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卒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贡生。冯敏効“少善属文”,“工词赋、大小行书”,但经历坎坷,科举不畅,“七举不第”,之后,他“杜门著述”,著有《小有亭集》三十卷、《字学》一卷、《史纂》一卷。

冯汝弼次子冯敏勋,《祐山杂说》中曾有提及,英年早逝,事迹无从考证。

三、冯伯礼、冯伯祯、冯伯禋生平事迹

冯伯礼,冯敏功之子,字节之,号让伯,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应天府乡试举人。冯敏功死后,冯伯礼谨遵遗命,将抚恤金交给官府,用于修筑宝应湖的护堤。冯伯礼“性任侠”,“生平好读异书,诗学刘长卿”,著有《春秋罗纂》十二卷、《剩言》一卷。冯伯礼继妻查氏“事母以孝闻”,《光绪平湖县志·人物·烈女一》有传。

冯伯祯,冯敏效长子,字正伯,号敬初,生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卒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冯伯祯聪慧好学,早年入南京太学求学,曾多次参加应天府乡试,皆未中。明万历十一年(1583),冯伯祯母沈氏病重,冯伯祯遍寻医书、遍求名医,“割左股置药中”,两年后,沈氏去世,冯伯祯“方就试南都,心动弃试事,宵驰至句容,闻讣,哭声动途人,抵家,哀毁骨立”。万历二十二年(1594),冯敏効病重,冯伯祯“衣不解带者五月,便溺必手自为之”。冯伯祯传承耘庐冯氏孝友之家风,与冯伯禋、冯伯礼等交好,“视冯伯禋若其身,视禋诸子如其子,动语忧乐,呼吸与共,以视从弟让伯如之,以视女兄若弟如之”。冯伯祯工诗,“精少陵、青莲诸家言”,著有《两生草》、《一毂编》、《青阳集》等。

冯伯禋,冯敏效次子,字钦仲,生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卒于明天启六年(1626),万历三十四年(1606)应天府乡试举人。冯伯禋“少禀至性,尝断指疗母疾”,因叔父冯敏勋早逝,出继为嗣。生母沈氏死后,冯伯禋因已出继,按例可以不用守制,但他生性纯孝,哭着说:“伯禋何忍猎名忘母?”于是,放弃了当年的科举考试。冯伯禋与冯伯祯“友爱甚笃”,伯祯死后,他“抚孤侄不啻己子”。著有《虚舟蓬门》等。

四、冯洪孜、冯洪业生平事迹

冯洪业,冯伯礼之子,字兼山,号茂远,又号当湖学人,生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卒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万历四十三年(1615)应天府乡试举人。冯洪业“性至孝”,冯伯礼死于燕地之后,他“徒跣夺丧,扶柩归”。冯洪业母亲查氏所住楼房失火,他“冒烈焰负母出,眉颡俱焦”,查氏病后,他“剧指以疗”,世人都称他是孝子。著有《易羡睡庵六书》,编纂《日耘庐汇笺》千余卷。

冯洪孜,冯伯禋之子,生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卒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明崇祯十三年(1640)考中进士,名列第三甲八十四名。曾任南直隶繁昌县(今安徽省繁昌县)知县,为官清廉,多有惠政。耘庐冯氏洪字辈中,冯洪复、冯洪行也因其孝友品行名列《光绪平湖县志》。

自明弘治十一年(1498),冯汝弼出生到清顺治十八年(1661)冯洪业卒,163年间,耘庐冯氏开创者冯汝弼和他的子孙敏、伯、洪三辈中,《天启平湖县志》、《光绪平湖县志》记载的有十人,加上冯汝弼之父冯俊、冯伯礼继妻查氏,则有十二人进入县志,永留青史,实现了冯伯禋在给其兄冯伯祯所写的《先兄正伯行状》中所说的:“百世后或亦知有冯正伯。”的确,今人仍然知道明清之际平湖原城北这片土地上曾有过耘庐冯氏,曾出现过冯汝弼、冯敏功等彪炳史册的卓越人物。

耘庐冯氏何以人才辈出,传承近两百年呢?从冯俊、冯汝弼、冯敏功、冯洪孜等人的生平事迹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为官则勤政、廉洁,为家则孝友、笃行。勤政、廉洁、孝友、笃行等优秀品质世代相传,是耘庐冯氏传承百年的家族密码,也是我们今天所要传承和弘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之所在。(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Hash:2fa9ac166a6f712f30aca238d8ec79095d0b600b

声明:此文由 虎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