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 · 记忆中的老街,几代人的故事!

丹阳历史悠久,

曾有不少繁华的街道。

现存“一条半”,

半条老街是南门大街

而这完整的一条街就是西门大街。

西门大街在明朝就已建立,

小编近日去看看这老街,

有什么丹阳的城市记忆。

西门大街

阳西门大街历史悠久,曾经是城外往城内的进城要道。西门大街于2003年成为丹阳市文物保护单位。现在的西门大街不再像过去那样繁忙,变得宁静,沧桑。

三 思 桥

三思桥又名慎思桥,元朝的大德年间建,清乾隆三年知县胡映葵重修。桥直对县衙,因而桥名由来有二说:一说为旧时打官司要化大钱,即使打赢也要倾家荡产,故诉讼者上此桥要三思而后行;另一说为县官审案办事,应三思而断,这才能当个好官。现如今有些石板已经破碎,但仍发挥着它应有的通行功能。 穿过谷口街,经过三思桥,再往前走,就到了西门大街。

警 钟 楼

西门大街路不宽,也不是很长,但当时是很热闹的。大街的一端是民国时期的 警钟楼,通俗说就是旧时的“消防大队”。 民国19年时修建,供消防人员登高瞭望,楼顶中间挂着警钟,一旦发现火警就鸣钟示警。此楼因此得名。上面还有“城西救火会”几个大字。由于岁月的痕迹,该楼已经斑驳不堪,露出了里面的砖头,粗糙的表面上有着装饰纹样。

老街一角

走在老街上,感受着老街的历史。记忆中,石板路的西门大 街上,两旁商铺林立,一式的老店门板(门是一片片板子组成的)。现如今,老街两边的老房子有的也比较破旧了。

一些老房子的房梁上还放着梯子,竹竿,木头等,这样的房梁在小编记忆中,孩提时才见过了。

以前这里是西门小学,不少西门人在这里上过学,十几年前就迁走了。现在变成了西门社区居民委员会。

路过一户人家,老爷爷老奶奶在家门口晒着太阳,聊着天,看着手机,享受这份静谧的午后时光。

福 音 堂

曾经的 福音堂,现在已经搬迁到北环路上。记忆中,到圣诞的时候,孩子喜欢来这里凑热闹,听着大人们在唱歌,我们孩子们吃着免费发放的糖果。现如今,十字架已经斑斑锈迹,残存的灯带。

进到里面,看到一个早已废弃的公告黑板,顶上的棚塌了,黑板也变得黑灰相间的了。

正 仪 坊

正仪坊,爷爷奶奶们叫它——“那个牌楼”。明代的建筑,位于大街中段,整理自己衣貌的意思。上面有“黼黻文明”的字样,不过由于岁月的变迁,已经看不清了。“黼黻”[fǔ fú]多用作修饰繁华美丽的祭祀礼服,有吉祥、华美、高贵之意。上面的祥云纹理和菱形纹理仍依稀可见。

云 阳 楼

云阳楼,曾经的百家兴市场。2017年,丹阳政府对西门片区古建筑进行修复改造,其中就包括西门城楼重建。建成后的城楼,整体看上去气势宏伟、古朴大方。经全市征名,西门古城楼名为“云阳楼”。

“云阳楼”牌匾的特写,金色花边,蓝底金字写着“云阳楼”三个大字。

走上台阶,可以看见云阳楼四个角有回形云纹,飞檐上也有神兽。

登上这个城楼,有登高跳远之意,可以俯瞰西门大街。

丹阳老西门

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

秋日午后

不妨来这里走走

重拾下美好回忆

Hash:fa3a0b52f225a99e1dd749a846cb805465c13b29

声明:此文由 乐活丹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