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山海经·余姚商业文化和海洋商业习俗

余姚山海经

海洋经济是一种商业文化宁波的市、商交易民俗和商业会馆习俗,在历史渐进过程中不断接受新的交易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新的价值观,在全球商业嬗变中形成独特的余姚商俗文化、商业经济现象。余姚商俗经过千年的沉淀,形成特色的海洋商业符号、商业信号和商俗所产生的重商务实观念,开拓拼搏精神,传承与发展余姚商俗有利于开明开放走向世界市场中起到巨大作用,给现代宁波和浙江省的海洋商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给予有益的启示。

本期《余姚山海经》介绍余姚商业文化和海洋商业习俗

特约嘉宾:余姚市社科院副院长杨鹏飞

余姚商业文化符号:专业市场。从市的交易风俗,看余姚商人的重商务实观念市的交易民俗是浙江海洋经济文化的符号。余姚商人从秦汉唐开始活跃在海外贸易活动中中,市的交易是做大做强强贸易的基础。

余姚,市的交易较盛,称“市集”、“市日”、“卖场”。余姚城乡街巷村镇有以“市”、“墟”、“场”冠名。如城区的“笋行弄”、现在阳东路一段的原来“柴行街”。

以市交易为中心旧时形成以庙会港口市场为传统的集市形式,如余姚城区东边原来余姚三江海鲜市场。以市集形成的三七市、二六市地名,老方桥的菇墟等,也有多以纪念菩萨生日名义,在庙殿所在地进行市的交易。

姚西马渚“十月半庙会”,会会期间马渚街河两岸的古运河绍兴鸟篷船”、捕渔船、菜船、缸船满江,所谓“十月半赶庙会”,周老相公庙脚和平河路的沿街山海货物竟销。同时,以县城的城隍庙会、现勿府前路鼓楼、通济桥街区为中心,城乡各个市集成为余姚商帮与联接海洋早期发展的摇篮,与在早期宁波的“明州商帮”中,余姚商人与上虞镇海慈溪象山等沿海民众尚贾,十家而七,或坐地列市,谋求微利,或贩运货物,通内地与海外。农、儒、童、妇皆以贾为荣,依托星罗棋布的集市、庙会做大宁波港成为中国东南大港

明清民国之际,余姚的市集推动了商贾的活跃,带动了手工业的发展。素有“浙江棉仓”之称称的余姚棉花种植占全省的60%,“土商时贩木棉花”,“小江布”土布制作闻名海内外。

余姚“青瓷”、杭喜湖湖丝绸通过余姚姚江、宁波甬江的江厦街等各专业市日、市场的转运转销,市日成为物流中转货场,畅销于东南亚。

余姚、慈溪的木雕业颇有名气,余姚陆埠佛雕通过市日墟场和民间僧人,进入东南亚、日本韩国庙宇宇,成为浙派佛雕的代名词。

余姚府前路、三江口茶行连接宁波甬江的灵桥江厦街、宁波三江口,姚北的黄家埠码头、泗门、小曹娥北边的民间码头,成为本地货物输入上海天津泉州广州州的重要集散地,本邑商人与徽商挟巨资来此经营茶叶盐业。欧人东渐之初,最先在日本、高丽水域,遭遇到的中国商人即是宁波、慈溪、余姚、鄞县和广东海商。

本期《余姚山海经》为您介绍余姚商业文化和海洋商业习俗

播出时间:

周日14:00-16:00

Hash:6c3a31afda1df4eb7b1421e2e2d1385490b6ee95

声明:此文由 余姚人民广播电台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