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轮美奂木牌楼 老北京的“城市地标”

老北京木牌楼

牌楼又叫牌坊

是一种中国特有的门洞式建筑

据统计

北京曾建各式知名牌楼300余座

其中木牌楼数量最多

可以说,木牌楼

是老北京的“城市地标 ”

其中蕴涵着独特的文化精神

今天,文旅君就和您聊聊

那些老北京有名的木牌楼

牌楼的起源

上世纪30年代的天坛棂星门

对于牌楼的起源,现行的观点主要有两种。

说法一:棂星门说

这一说法认为,牌楼最初是由棂星门衍变而来。棂星原作灵星,为祈求丰年,汉高祖规定祭天先祭灵星,筑郊台外垣,设置灵星门。此说认为牌楼起源于汉,成熟于唐、宋,至明、清发展到极致,并从实用衍化为一种纪念碑式的建筑。此类牌楼被用于旌表功德、标榜荣耀,多建于宫殿、庙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园林前,后世的坛庙陵寝,建的大都是棂星门式的牌楼。

说法二:衡门说

这一说法认为牌楼的原始雏形为一种由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构成的“衡门”。关于“衡门”,目前所见的最早记载是《诗·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古代的城市布局从“里坊制”发展到“坊巷制”,各个“居民区”都有一个街门——衡门。此后围墙逐渐被撤掉,衡门独立存在,演变成为一种象征性的门。到了宋代,基本上每个街坊都有牌楼,随后桥头牌楼也出现了。元代北京分为四十六坊,皆有坊门。到了明清时期,牌楼的建筑形式被继承下来。

正阳桥牌楼

老北京唯一五开间木结构牌楼

1865年正阳桥(三头桥)五牌楼老照片

北京最为宽大的木牌楼当数正阳桥牌楼。它是京城街面上独一无二的五开间木结构牌楼,在中轴线的显要位置,被称为“五牌楼”。

♦1955年

原正阳桥五牌楼被拆除。

♦1996年

在原址偏南重建,中间三柱呈垂花样式悬空,五间跨度也小于原五牌楼,匾额由“正阳桥”改为“前门大街”,成为了“街牌楼”。

♦2006年

前门大街历史风貌修复”工程,拆除了这座“街牌楼”,于原址复建了民国样式的“正阳桥”五牌楼。

复建的正阳桥五牌楼

东西四牌楼

一个路口四座跨街木牌楼

西四地铁站旁复建的牌楼

旧时京城的著名大街都建有跨街木牌楼。

东单牌楼原称“就日坊”,后更名“景星坊”;西单牌楼原称“瞻云坊”,后改称“庆云坊”,都是四柱三间楼冲天式带戗杆的木牌楼。

东四和西四的十字路口原各有四座牌楼,立于十字路口四个方位,被称为“东四牌楼”“西四牌楼”。东四的四座牌楼分别是“思诚坊”“保大坊”“明照坊”和“仁寿坊”。西四的四座牌楼分别称做“积庆坊”“金城坊”“安富坊”和“明云坊”。

建国后,东单牌楼、西单牌楼、东四牌楼、西四牌楼陆续被拆除。

国子监牌楼

唯一街市牌楼

除了东四、西四牌楼外,孔庙与国子监所在的成贤街上也有四座牌楼,它们一字排开,均为形式独特的“一间二柱三楼垂花柱出头悬山顶”样式。

入街的东西街口各有一座牌楼,额题“成贤街”,国子监附近左右各一座,额题“国子监”。该牌楼两侧路北均有石碑,用满汉文镌刻“文武官员到此下马”。四座牌楼将大街分作三段空间,造成层层叠叠的透视效果。它们是老北京存世的唯一一组街市牌楼,至为珍贵。

雍和宫牌楼

楠木梁柱被掠走

摄于1900年左右 雍和宫南门牌楼

雍和宫大门前有一组三牌楼组合,立于东、西、北三面,与南面影壁共同构成寺前宏敞的广场空间。

1937年8月间,日本侵略者把这三座牌楼的楠木梁柱全部拆下,偷运至日本,用水泥梁柱支撑牌楼,现在牌楼的华板、雀替及斗拱等仍为原结构,依旧美轮美奂。

作为一种装饰符号和语言模式

牌楼蕴涵着独特的文化精神

它们如同古老城市上的

一件件华美首饰

与城门、城墙相互映衬

构成了独一无二的北京城

今天的“且听北京”

就为您讲述到这里

下期再见

图文来源:北京市方志馆官微

参考资料来源:《北京志·文物志》《探秘北京的牌楼 窥京城历史读背后的故事》《京城牌楼——老北京独特景观》等

- end -

Hash:4e3f3655093943e662de284b46e42c3841d3019a

声明:此文由 发现北京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