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龙港 | 你小时候有走过龙港这些古桥吗?

一座桥,诠释着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文化内涵。古桥之美,不仅在其功能和造型,也因其早已在长久的生活中演化最美的一道弧线。古桥经过风吹雨打,经历岁月洗礼,虽然沧桑但屹立不倒,千年不腐。本文为大家介绍苍南的42座古桥。

徐家桥

位于龙港镇徐家庄村,建于宋政和六年(1116年),三孔梁式石柱桥。南北走向,横跨于徐家庄村内河,长11.9米,宽2.5米,失高1.8米,桥面以条石并铺而成,桥墩以条石竖横叠砌而成(桥墩顶层至水面共五层),中孔桥板东侧题刻:“民国二十二年仲秋月重建,中孔西侧桥板沿题刻有捐资建桥姓氏名字,因风化严重,字迹模糊不清。

桥北首桥板沿西侧题有:光绪壬辰年——重建”字。南侧桥墩中部有明显下沉,南北侧桥首四级踏步重建明显。现为苍南县文物保护点。

雁齿桥

位于龙港镇平等社区施良村。建于宋嘉熙年间(1237-1240年),为三孔梁式石柱桥。南北走向,长12.8米,宽2米,桥面每节由五块厚石板铺设,两桥墩各由5根方形石柱并列,上横帽梁石构成。

中孔桥板外侧刻有“大宋嘉熙丁酉(1237)”题记。两端桥码头用规则块石砌筑,结构稳固。桥面微呈拱型,略高于路面,两首设置台阶数级。造型优美,保存完整。1988年列为苍南县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吴家桥

位于龙港镇砖瓦村瓦窑头自然村,东南西北向横跨凤浦河,为三孔二墩石梁桥,中间桥柱直立,外侧两根向外倾斜,呈侧脚并立状,上压帽梁石以承托桥面,桥面并排直铺三根桥板,两桥端部置横锁石,以固定桥面。

孔桥板西南侧楷书阴刻直书:“大明成化癸卯锡月丁酉毂旦吴氏建”,桥总长18米,宽1.3米,桥板至水面高2.4米。石碑立于桥西北侧,圆额,花岗岩质地,高1.20米,宽0.44米,厚0.12米,阳面朝东南,楷书阴刻:“吴家桥”三个大字,单字高0.25米,宽0.22米,背面阴刻楷书直行:弘治甲寅浦西吴氏建立。

吴家桥建于明成化癸卯年即1473年,石碑立于弘治甲寅年即1494年,至今都已有500多年历史。吴家桥纪年确凿,保存基本完整,对于研究明代桥梁具有一定的价值,现为苍南县文物保护点。

鹤浦桥

位于苍南县龙港镇新兰村陡门头,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南北横跨鹤浦河上,为单孔石梁桥,桥面长6.5米,宽1.55米,桥板至水面2.25米,桥板厚O.35米。

桥墩处用三级悬臂,每层出九根丁字石,上压条石,丁字石外侧刻云纹,桥面并排直铺三根桥板,桥板外侧楷书阳刻“鹤浦桥”字样,另侧镌刻“大清乾隆戊辰季冬毂旦鼎造”,桥两端各置十一级垂带台阶。

芦浦年糕

位于龙港镇芦蒲社区芦蒲村。北宋嘉祜七年(1062年)造。桥单孔,南北走向,长6.6米,宽1.6米,保存完整。

桥面由3条石板并铺而成,桥下通航,两端桥墩由不规则块石砌筑。桥沿一侧刻有'大宋嘉祜七年'题记,是苍南县目前发现最古老的石桥。1988年列为苍南县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贮壶桥

位于龙港镇舥艚社区水心村,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为十一孔梁式石桥,呈长弓形,桥长39.0米,宽2.4米,中孔桥面距离水面高4米。

桥东北侧立有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石碑,碑青石质,高1.35米,宽0.76米,厚0.11米,碑现已断为两块,记载建桥及募捐等事迹。

该桥结构严整,造型美观,坚实稳固,是研究清代桥梁建筑重要的实物资料。现为苍南县文物保护点。

新兰陡门桥

位于龙港镇新兰村,东西横跨陡门河,系双孔陡门桥,桥墩处设陡门槽,桥东首设天灯柱,柱侧建有陡门宫,宫内有一通“重修新陡门碑”,立碑时间为清道光九年(1829),南侧桥板刻有“大明成化甲辰(1484)李日崇同第造”和“民国庚午(1930)重整永禁□开”字样。现为苍南县文物保护点。

赤溪五洞桥

位于赤溪镇过溪村,始建于北宋,南宋宋咸淳三年(1267年)重修,保存十分完整。该桥原筑于溪流海口附近,桥下可通船只,后海涂淤积,舟楫不通,但仍是近旁村镇重要交通设施。

桥南北走向,长25米,宽1.7米,为五孔梁式石桥。每孔并排直铺石板三条,构成桥面通道

柱墩用块石、条石垒砌,上横帽梁石构筑。唯中孔两侧船型柱墩造型独特,每墩两向以块石规则砌筑,两端各外伸筑成迎水尖,以便减弱溪流冲击。

中孔桥板外沿楷书题刻:“宋咸淳三年(1267)丁卯良月重建”字样。该桥结构稳固,造型古朴、独特,是研究苍南县宋代水利设施及桥梁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2006年5月,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望里护法寺桥

位于钱库镇望里社区护法寺村、望洲山山坳,桥因寺而建,始建于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

护法寺石桥为三孔梁式石桥,造型古朴大方,结构稳固,保存尚好,具有浙南山区北宋初期石桥建筑风格。

东西走向,桥长10.85米,桥宽2.30米,通高3.70米,3孔4墩,左右净跨2.55米,中孔净跨3.5米。

中孔北首桥板侧沿,横刻“时元祐三年岁次戊辰,十二月癸酉朔初二日建”。2006年5月,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渡龙宋桥

位于灵溪镇渡龙村。建于北宋熙宁六年(1070年),为单孔石梁桥。东西向,跨渡龙内河道,长4米,阔约l米,桥面由三条石板并铺而成。桥墩两侧块石垒砌,并遗有水闸石,券面石梁一侧刻有建桥年月题记。为苍南县文物保护单位。

奈何桥

位于金乡镇灵峰村原灵峰小学内。建于宋崇宁三年(1104年),为单板弓形小石桥。东北西南走向,长3.8米,宽0.37米,厚0.22米,桥高3米左右。由一弓形石条打造而成。

桥沿一侧楷书阴刻“维崇宁三年岁次甲申五月庚午朔二十四日丙申建兹石桥”二十四字,字口13×11厘米,字体遒劲有力,字迹不清。

横卧水池而建,拱券为条石分节并列砌筑。桥下水池长4米,宽3.8米,深2米,由块石和岩石堆砌而成。以前是寺院,为凌云寺,后建灵峰小学。

棋盘溪头桥

位于马站镇棋盘村。建于宋政和元年(1111),单孔三节石梁桥。

该桥通长8.1米,宽1.6米,矢高3.9米,桥面由三段三块石板并铺而成,桥墩为伸臂式,底部块石垒砌,上部条石叠压,桥两端设二级踏步,两侧桥板外沿题刻:“溪头桥”和“政和元年戊辰岁八月初八建结”字样。为苍南县文物保护单位。

八郎桥

位于灵溪镇鱼塘口村。建于宋淳熙丁未(1187年),为五孔梁式石柱桥。该桥南北走向,长18.80米,宽1.15米,高约4米,每孔上端并铺3条石板构成桥面,构筑略显拱形,桥柱均用规则条石呈梯形垒砌,上置长,短二条石横染。

南北两端桥码头用石呈方形砌筑。中孔桥沿外侧有“(宋)淳熙丁未(1187)林七郎三官人造”楷书阴刻。

该桥结构稳固,造型古朴,保存完整,是研究浙南山区宋代桥梁建筑及水利设施的重要实物资料。1997年列为苍南县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孝义桥

位于金乡镇坊下村。建于南宋,为三孔梁式石柱桥。又名状元桥,桥横贯东西,架设于金乡和钱库两镇的古道上。

桥高约四米,跨度三间,长12.4米,宽2.5米,中孔长7.20米。每孔桥由5条青石板并铺而成,桥中间两柱墩各由4条长条形方柱上横帽梁石构成,两端码头用规则块石砌筑,桥两首各置八级青石台阶。

宋时,陈文之子陈鳌、陈鹗兄弟俩均为武状元,因此名'状元桥'。桥两侧尚存牌坊石柱。

清叙桥

位于矾山镇南宋育英路。始建于明洪武丁卯年(1387年),为石拱廊桥,距今已有六百余年。其间经过三次大小修缮。

其中一次由李氏信斋、遇春(即士林、士修俩兄弟)于清康熙年间献巨资为一次较完整性修缮。

年代久远木结构基本腐朽,2002年再次由李氏头人倡导重建,亭、桥、庙结合,亭建在桥上,庙设在亭内,桥下溪流潺潺,桥上亭如长廊,是苍南境内仅有的两座“廊桥”。

廊亭内设美人靠栏和神龛,桥成为村人交流信息、休闲娱乐和祈祷平安吉祥的场所。为苍南县文物保护单位。

绮川桥

位于马站镇棋盘村。始建于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重建于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为单孔石板桥

该桥全长7.8米,宽2.1米,矢高3.4米,桥面由四块桥板并铺而成,桥墩造法与溪头桥同工异曲;东侧桥板外沿楷书阴横刻“绮川桥”3字,单字高18厘米、宽12厘米,西侧桥板外沿楷书阴横刻“至正十三年(1353)癸巳本邑□□□□□□六一居士建造”, 单字高14厘米、宽11厘米,另有桥面楷书阴刻:“大明成化二十年甲辰岁畅月吉旦募缘重建”字样。为苍南县文物保护单位。

永宁

位于钱库镇垟头村。建于明正德丁丑(1517年),为三孔梁式石柱桥。南北走向,长8米,宽1.4米,桥面分三节衔接,每节由4条石板并铺构成,略呈拱型。

桥柱均由规则石块呈方形砌筑,上横二层石梁,结构厚实严密,桥下河水常年不竭。桥沿两侧分别阴刻楷书桥名和“(明)正德丁丑(1517)年月赐官王汝表、王汝和重建”。1997年列为苍南县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丰桥

位于马站镇小姑村。建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为单孔石板桥。南北走向,横跨于小姑村内河。

桥面由五根石板横铺而成,长5.45米,宽1.8米桥板厚0.2米,板桥离水面2.9米,桥墩三柱梁式,其间块石垒砌。

北首置四级踏跺,南首置二级踏跺,护岩块石垒砌,高于地面约2.5米。板桥东侧楷书阴刻:“大明崇祯庚辰兰季冬月吉旦”,字口较深;板桥西侧题刻字迹模糊。现为苍南县文物保护点。

朱堡桥

位于马站镇城门村。建于明代,为单孔挑梁式石桥。采用挑梁式结构,两侧桥墩用条石隔层横竖叠筑,隔层向河道挑出,桥面石板压盖于挑出部分,十分坚固。

赤溪矴步桥

位于赤溪下游的赤溪镇,建于明代,清代重修,保存完整。矴步全长60余米,计97级踏步,每级由6条方形石柱竖立并成,宽1米多,分高低两组排立,以便行人于溪水涨落时通过。为苍南县第文物保护单位。

险口洞桥

位于藻溪镇险口村。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为单孔石拱桥。桥长10米,阔3.40米,高约30米,石砌半圆形拱券,发券用纵联砌置法,桥身高跨两山深涧之上。

桥旁有道光廿五年(1845)立的“奉宪示禁”碑,据碑文载,此处前为浙闽驿道上一处险口,前廪生周促礼、学生李燧、欧阳京等捐募建桥。

该桥规模宏大,险峻壮观,民间传为仙人所造。1983年列为苍南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中溪桥

位于赤溪镇湖井村溪边,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东西向横跨湖井村内溪,为单孔石梁桥,桥墩处用块石垒砌而成,上置横锁石,桥面并排直铺四根桥板,桥通长4.95米,宽1.68米,距离水面4.4米,桥板厚0.25米,南侧刻:“大清乾隆三十五年十二月吉旦 首事……”等字,字口12*12厘米,北侧刻捐助者姓名,字口3*3厘米。

桥梁位于信智至马站的古道上,西侧桥头传有一拜官亭,到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现为苍南县文物保护点。

洗马桥

位于金乡镇金马南路。始建于明末。乾隆五十三年(1788)重修。为七孔石板桥,桥面八块石板并铺。

桥两旁石栏杆上雕有24对小石狮,形态各异。两端栏杆与桥面衔接处各有一对伸颈飘鬃的石马。该桥因抗倭将士沙场征战归来饮马擦洗于甘溪畔而得名。

莒溪蔚文桥

位于桥墩镇莒溪西厅村。建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为石拱廊桥。桥横卧东西向,桥拱呈半圆形纵联券,用不规整石块叠砌,拱阔4.05米,高5.10米,桥长14.50米,桥板边沿刻有'大清乾隆己酉年(1789)孟秋月建'。

桥面上盖木构廊屋五间,悬山顶,桥中间为通道,两边置靠槛,为村民纳凉休闲之所。桥东西两向石拱门上均楷书'蔚文桥'三字。

该桥造型及廊屋结构,均为清早期建筑风格,颇具浙南山区桥梁建筑特色。1983年列为苍南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大魁桥

位于钱库镇中心河道。建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为三孔梁式石柱桥。东西走向,用石粗壮。

呈弓形,全长22.3米,宽4.5米,桥身两侧设置23根青石栏杆,柱头雕饰48只形态各异的小石狮,或仰或坐或卧,栩栩如生;栏板浮雕人物、鸟兽、花卉等各式图案。

桥造型美观,结构稳固,保存完整,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水平。1988年列为苍南县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安澜桥

位于桥墩镇莒溪社区西厅村,建于大清嘉庆五年(1801年),跨于西厅溪上,南北走向,为五孔石梁桥,青石质地,桥面由五块条石板直铺略呈拱形,桥墩由四根方形石柱并立,上置帽梁石。桥长16.4米,宽2米,中间桥板面距水面3.5米。

西侧中孔桥板沿阴刻“大清嘉庆五年”字样,东侧中孔桥板沿阳刻“安澜桥”三字。现为苍南县文物保护点。

砥柱桥

位于苍南县钱库镇宋家港村清净庵边,为三孔梁式石柱桥。《砥柱桥碑》濶85公分,高1.62米,连底座1.96米。

建于嘉庆七年(1802)岁次壬戌菊月。碑铭隐约可见:……年深月久,柱断石穿,但见洪波障岸,过客咨嗟,巨浪横生,行人心怖……乘马登车,咸称平安……。

瓦头桥

位于金乡镇老城办事处蔡家村瓦桥头自然村,处于炎亭、舥艚片区群众通往金乡、大渔的交通要道上,东西向横跨于蔡家村村内河,为五孔石梁桥,桥全长15.5米,其中中孔稍大,长4.3米,略呈拱形,距离水面1.45米,桥墩用四根断面为方形的石柱并立,上部略向内倾斜,上置帽梁石承托桥面,桥面宽2.72米,用五根桥板平铺,北侧桥板楷书阴刻“瓦头桥 清嘉庆癸酉年(1813)三月重建”,南侧桥板刻赞助者姓名及银两数目,桥两端置石质踏步,用块石砌筑,桥东侧15米处有一石碑,已破损,据当地村民口述为建桥功德碑,该桥梁的发现对于研究金乡的社会、交通发展状况和桥梁建造工艺具有一定的意义。

鱼井桥

位于马站镇棋盘村。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为单孔挑梁式石桥。全长9.5米,宽1.6米,矢高2.6米,桥面由三段三块石板并铺而成,中段桥板较长,长5.0米,厚0.25米,桥板两侧楷书阴刻:“鱼井桥”、“大清道光辛巳年□□造”,桥墩条石叠砌,底部一顺一丁造法,上部逐层递伸,承接桥面。为苍南县文物保护单位。

项家桥

位于钱库镇项西村,建于清道光廿十四年(1844),东西横跨钱括运河(为江南运河分支),为五孔石梁桥,长20.8米,宽2.6米。

桥墩处由四根桥柱并立,上承托帽梁石,桥面并排直铺六根桥板。桥板两侧设栏杆,青石质地,望柱头有八愣锤、瓜棱、覆莲头、蹲狮、童子、大象等样式,雕刻手法多为圆雕法,栏板素白无饰。中孔桥板外侧刻有:“项家桥”字样,旁镌“大清道光廿十四年季月重建”,桥略呈长弓型,两头平缓下斜,规模可观,建筑精美。桥西侧有树龄一百年的无柄小叶榕。

项家桥是项桥东、西两村的分界点,该村也因桥而得名。据《项氏宗谱》记载造桥人为南宋武状元项桂发,后裔于清道光年重建。现为苍南县文物保护点。

安步桥

位于赤溪镇三步擂村。建于清道光五年(1825年),为单孔石拱桥。拱圈采用石纵联砌置法,用规则条石七分头砌筑,桥跨13.0米、高7.0米,桥墩两侧用砾石垒砌,呈半圆,桥面用条石七分头铺设以加固桥身。

一侧桥头立有两方石碑,一方阴阳面双刻,阳面刻“乐助三步擂英溪桥姓名”, 阴面题“喜助三步擂英溪桥姓氏”;一方是“重建安步桥碑”。为苍南县文物保护单位。

稳步桥

位于赤溪镇泗安村、岗头尾山山腰,清道光丁未年(1847)建,东西走向横跨五里溪,沟通龙沙与赤溪两地,系单孔石拱桥。其净跨3.7米,桥面离水面高7.2米,矢高6.6米,桥北侧面镶镌一块青石40厘米×60厘米,题:“清道光丁末建”字,字径12厘米×16厘米,南侧题“稳步桥”,字径20厘米×15厘米。

拱券由青条石横联砌置而成,桥两端各置4级台阶,用块石垒砌。稳步桥建于山腰小溪天然岩石之上,结构合理牢固,保存完整,大气壮观,为苍南县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重要新发现文物,它是研究浙南山区清代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2010年列为第六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条溪矴步桥桥

位于苍南县矾山镇昌禅三条溪村,始建于清道光年间,东西向呈一字凌溪架设于平坦宽阔、水流平缓的三条溪河面上。

矴步全长55米,共69步,每步由两块同高条石构成,长0.8米,宽0.15米,距水面约为0.40米,或大或小,但均能保持一样的高度和宽度,两组矴步间隔0.65米,在矴步迎水面侧脚处用卵石砌成护坎,以保持矴步的稳固性,行人在上,一来一往,自如交汇。

平桥

平桥 位于金乡镇河头村,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桥面有三块平板石条并排,石板长1.8米,宽0.3米。石板侧身镌刻有“大清同治三年仲春月末旦”字样。

通福桥

位于赤溪镇龙沙石塘村。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为单孔石拱桥。桥南北走向,长约20米,宽约5米。桥采用规则块石错缝砌筑,规整美观。石桥两端用不规则块石筑置护堤,坚实稳固。桥面两侧设置18板石护栏,并置望柱,柱头雕饰仰覆莲。

桥通道由长条形石板铺就,两端置台阶数级,桥下碧水盈盈。此桥俗称弓桥,据桥栏文字题刻考证,应称过福桥。

其造型优美,结构精巧,保存基本完整,为浙南海石塘风景区的一处独特的人文景观。为苍南县文物保护单位。

利济桥

位于岱岭畲族乡云遮村坑门岭脚。为三孔挑梁式石桥。由福掌村陈世垟自然村吴氏族人建于清光绪三十年 (1904)冬。

桥南北横跨半岭溪,系三孔伸臂式,桥全长27.30米,桥面宽约2.88米,桥面距水面4.30米,桥板厚0.25米。两侧桥墩用规则块 石垒砌,迎水面砌成分水尖,中间桥墩用三级伸臂,每级悬臂出五根丁头石,上压条石,桥面每跨并排直铺七根桥板,该桥结构合理,坚实牢固,是研究清代浙南桥梁建筑和水利设施的重要实物资料。为苍南县文物保护单位。

英坑桥

位于马站镇大贡村。建于清代,为单孔石拱桥。

十八孔桥

位于马站十八孔水库 建于民国一年 鹤山之下,依山而建,桥下九个桥洞,加之水中倒影,故称十八孔。

永安桥

位于金乡镇龙蟠基村,建于民国12年(1923),东西走向,横跨于山涧上,为单孔石拱桥,桥长12米,宽3.3米,拱券为规则块石错缝垒砌,拱高4.0米,失高5.2米,桥两侧置栏杆望柱,望柱雕刻瓜楞纹、覆莲纹等,桥面铺条石,两侧各置三步踏跺,桥南侧栏杆外侧楷书阳刻:“永安桥”三字。桥拱穹作工精细规整,桥面制作粗糙。现为苍南县文物保护点。

下官堂桥

位于灵溪镇下官堂村。始建于清代,民国十六年重建。为八孔挑梁式石柱桥,长27米,宽1.5米,是县城新区仅存的三座古石桥之一。为苍南县文物保护单位。

圆通桥

位于苍南县赤溪镇过溪村圆潭自然村,是清末民国矾山至赤溪、中墩矾运古道的必经之地,至今仍在使用;桥东北—西南向横跨圆潭坑,系双孔石拱桥,拱券呈半圆形,二孔间距6.5米,各用块石砌筑,尺寸一致,矢高4.7米,下依天然岩石,前后砌有护坦,跨径6.8米;桥全长19.8米,宽3.6米,桥面较平坦,利于负重行走,桥东南侧嵌有铭石,宽1.0米,高0.70米,青石质地,楷书阴刻:“圆通桥 民国十三年小春月建” ;桥两端用踏步与古道连接,块石砌筑。2010年列为第六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溪光矴步

位于矾山镇南宋社区溪光村,清代建筑,东西走向,全长43.5米,宽约为1.1米,共87步,每步由长形天然岩石构成,或三粒,或两方,或单块,距水平约0.4米。现为苍南县文物保护点。

古桥,凝聚着古人的智慧,展示着一方人情风貌,每座古桥都是一段活的人文历史。现在古桥是越来越少了,但愿人人能够爱护古桥。

来源:温州古道 龙港发布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Hash:0aa7c89668a2aa83512805fd778013822acd760c

声明:此文由 掌上苍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