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精选|| 千坊万井 常州古井掠影

千坊万井 常州古井掠影

文 图 / 肖宇

清代胜笪里井

“千坊万井,斜桥曲水小轩床。”北宋词人贺铸着墨描摹的江南风貌,坊宅鳞次,人丁稠密,井恰是这番繁茂景象的最佳注脚。背井离乡、市井之徒和雨井烟垣等俗语,无不透露出井在中国传统生活方式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饶有趣味的是,贺铸另有一阙词句——“功成拔宅自仙去,唯余井臼留人间”,朝代更迭,物是人非,井则成为古井,见证着过往的岁月与人事。

常州地处长江下游南岸,北携长江,南衔太湖,东望东海,西靠茅山,是典型的太湖流域水网平原地貌。随着唐宋时期常州地区的自然改造和经济发展,其政治地位不断提升,逐渐发展为“中吴要辅、八邑名都”。陆游在《常州奔牛闸记》中称:“苏常熟,天下足”,又在《常州开河记》中盛赞常州“儒风蔚然,为东南冠”。明清时期,常州地区更是市浮于农、人文荟萃,成为江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常州境内现存各类古井 150 余座,年代从唐代至清代,其中以明清古井数量最多。不少常州老地名,都与井相关,诸如天井巷、八角井、大井头、三井乡和大丼村。昔日城镇繁荣、宗族合居的景象虽已难寻原貌,但如今散落于常州街头巷尾的古井,犹如历史遗珠,等待今人捡拾与串联,从中释读常州故事。

凿石为井 因需制宜

一般由井身、井台和井栏构成,井身多以砖石错缝垒砌成筒状井壁,井台为井口处平铺的石板,井台上放置凿石而成的井栏,井栏造型多样,有些还雕纹刻铭。此外,不少古井还配置有井盖、井亭或石盆,但保存至今者寥寥无几。常州古井的井栏就地取材,繁简不一,因需制宜,多以青石或麻石为材。前者质地细腻,井栏形态规整,打磨光滑,甚至有些还极富装饰性 ;后者质地粗糙,井栏大多琢制成形,造型朴拙,浑然天趣。

清代莲花井

明代一龙井

依据井栏造型的差异,常州古井大致可分为圆井、六角井、八角井和瓜棱井等,其中荷花井、一龙井造型较为罕见。清代荷花井井栏呈覆莲形,花瓣层叠,婉若出水芙蓉,寓意莲花涌泉,独具匠心。明代一龙井井栏外方内圆,井栏外侧镌刻嘉靖进士马一龙的草书,介绍凿井的时间及意义,将书法碑刻与水井合为一体,雅俗互见。

建有井亭的古井,耗资颇巨,并非普通日用水井,多分布于寺观庙宇之中,如大林寺龙母井、白龙观白龙井玉皇阁古井。龙母井为清代古井,圆形井栏,且井栏尺寸较大,井上建有四柱方形石质井亭,亭额书“龙母井”三字,两侧竖柱镌刻楹联一副,“井养飞龙神胎天赋,峰移出震圣迹地传”。

清代青龙古井

清代龙母井

还有少数古井在形制上化繁为简,反映出古人因需变通的智慧。清代青龙古井,在石磨盘中央开凿圆孔,盖于井口,兼做井台与井栏。明清时期的长岭井坐落于山涧,井身较浅,仅以平砖砌出井壁,石板铺就的阶梯通向井内,便于汲水与漂洗。

明清长岭

掘井及泉 造福一方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出于用水便捷性与安全性的考量,水涝不溢,旱年不枯,居民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水井,城市居民尤是如此 ;但另一方面,掘井及泉、凿石造井绝非易事,不是普通一人独户力所能及。所以,井栏上时常会郑重镌刻铭文,内容涉及井名、造井缘由、造井时间或造井出资者,等等。井名往往取义吉祥、福报,清代蒙吉泉井井栏呈八角形,是清代至民国初期溧阳育婴堂所用之井,井栏题刻隶书井名“蒙吉泉”,希冀此井能够开启“童蒙”,发蒙时便有吉祥之兆。

清代蒙吉泉井

清代青司塘义井

宋代义井

“义井”是古井中的特殊一类,是当时士绅乡贤为附近居民出资所造,希望能够造福乡里,因而多数自铭“义井”。明代恽宅义井井栏呈八角形,并有“恽宅义井”四字刻铭,由孟河恽氏家族建造,供全村村民使用。清代青司塘义井井栏呈圆形,表面琢凿痕迹明显,并有一长方形题记框,中间镌刻“义井”二字,两侧刻铭“康熙甲申年仲□”“一念置”,井旁有百年银杏。宋代义井井栏为八角形,镌刻二十七字铭文,“溧阳县西河吴觉,舍己财开义井,与众结缘,宋淳熙十年九月二十日”。

常州城西运河北岸卧龙湾,原有卧龙桥横跨河上,卧龙桥旁有一八角古井,为明代沙世荣所凿,称作“沙氏义井”,此井今已湮灭。但清代《武进阳湖合志》存有相关记载,时值旱年,民众饮浊水而染疫,沙世荣捐资开井,以供众饮。

清代胜利巷古井

尚书码头双井

清代胜利巷古井为圆井,井栏四周刻铭“甲寅年置公井”,表明此井不属于某一宅户私有,“公井”多是村民共建共享。有时,人稠井少,井不够用,便会在一地开凿数井,井栏挨着井栏,如孟城村双井、尚书码头双井。井和桥作为公共设施,其数量多寡,常被视作古代村镇富庶程度的体现,甚至有些井栏上还镌刻有公议条规、乡规民约。

太平桥地处常州、宜兴间的古驿道,是南北沟通的必经之桥,太平桥堍西北建有驿亭,名为“陶冶亭”。陶冶亭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年间(1736—1795)重建,亭内有一口水井。南来北往的行人途经太平桥,可在陶冶亭歇脚,并在亭内汲水解渴。当地还流传一段赞语 :“古井一眼驿道旁,口渴掬水如琼浆;路边歇脚凉亭坐,心神陶冶永难忘。”

陶冶亭

市井之外 文化厚积

水井除了汲水的实用功能,还成为文人情愫、工艺创作、宗教信仰与民间传说的对象或载体,从而沾染人文意涵、时代气息。古井无波,唯有深浅不一的道道绳槽,诉说历史的年轮与片影。

唐石刻井栏又称零陵寺井栏、报恩寺井栏,该井栏是唐元和六年(811 年)沙门澄观为零陵寺所建造,宋元祐五年(1090)移置报恩寺内。井栏以麻石制作,束口圆井,形如倒扣之巨碗,井栏口沿下部有鼎足式分布的三个圆孔,可能和当时汲水轱辘的安装有关。井栏腹部刻有楷书铭文,字体刚劲有力,共 21 行 91 字。“维唐元和六年,岁次辛卯,五月甲午,朔十五日戊申,沙门澄观为零陵寺造常住石井栏并石盆,永充供养。大匠储卿郭通以偈谮曰 :‘此是南山石,将来造井栏。留传千万代,各结佛家缘。尽意修功德,应无朽坏年。同霑胜福者,超于弥勒前。’”马衡先生所著《凡将斋金石丛稿》曾言:“唐之井栏题字,仅溧阳零陵寺元和六年一刻”。清嘉庆年间(1796—1820),时任溧阳知县的陈鸿寿寻访金石古迹,并往来于宜兴品茗赏壶,与宜兴紫砂名匠杨彭年兄妹合作创制紫砂壶,即冠绝古今的“曼生壶”,其中便包括依据唐石刻井栏而设计的“井栏壶”。

图①② 唐石刻井栏 图③ 清代福泉古井

图④ 清代曼生铭井栏壶(南京博物院藏)

图⑤ 清代石井栏题铭锡胎紫漆壶(上海博物馆藏)

图⑥ 清代井嬷嬷像石碑

南唐乐官井又称旧县井,井栏形制与唐石刻井栏类似,井栏口沿下部有对称分布的两个圆孔。清《嘉庆溧阳县志》记载了一则关于乐官井的异闻,传说南唐时,诸子巡逻至旧县驿站,随军乐工违逆诸子意愿,而被沉溺于驿站井中,乐工冤魂时常作祟,直到后来有位官吏为乐工昭雪,将其遗骨捞出安葬,乐官井因此得名。清代福泉古井井栏呈八角形,井栏北侧荷首莲趺纹内刻“福泉”二字,井栏南侧荷首莲趺纹内刻铭漫漶,依稀可辨识为 :“信士金景星□□□,建井泉壹口,祈水满,涌如泉,康熙六年冬令岁次立”。金景星是佛教道教信徒,造井时发愿乞求井水多如泉涌,并将此井命名为“福泉”,应该也寄托了“福如泉涌”的美好愿景。

清代巷上村井的附近有一块麻石石碑,碑上凿刻井嬷嬷像,殊为罕见。这种民间信仰的形成,反映了村民对日常取水之井的重视,进而演绎与塑造出井神——井嬷嬷,位列仙班,护佑村民。

胜笪里井为清代古井,圆形井栏,建国后淘井清淤,重修老井,并在井栏上刻下一段时代气息浓厚的题记,“饮水不忘开井人,翻身不忘共产党,沈家选区重建,公元一九五四年春立”。

(本文刊登于《大众考古》2020年08月刊,作者为常州市考古研究所馆员)

投稿邮箱:dzkaogu@163.com

邮发代号:28—448

官方淘宝店:populararchaeology.taobao.com/

● 扫码关注我们 ●

Hash:86b93d939911e52f1248e0b1efc905065ba7827f

声明:此文由 大众考古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