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千年古城中有哪几个地点是自古不变的定点?

黄州城在晚唐时、南宋初与元明间均有较大的变化。要想考察出黄州城内及周边古迹的今址,首先可确定黄州老城区有哪几处自古不变的参照物——定点的位置,然后根据要考察的古迹与定点的相对方位,便可锁定该古迹今址的大致位置了。以下先列举黄州三处自古(至少唐宋)以来就存在的定点。

一、赤壁

赤壁矶在今汉川门外赤壁公园放龟亭、坡仙亭下的岩壁,宋代时大江自北来从此矶下流过,“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而转向东。南宋时范成大奉召进京,自戎州(今四川宜宾市)沿大江而下路过黄州而有记,称“黄冈岸下素号不可泊舟……盖江为赤壁一矶所撄,流转甚驶水纹有晕,散乱开合,全如三峡”。记中的“江为赤壁一矶所撄”,正是指大江经黄州被插入江中的一道壁矶所扭而转向,换言之江从矶下流过而急转向东。

注意:宋人称赤壁矶为“一矶”、而非什么“九里十三矶”或“一矶头、二矶头”云云。正因赤壁矶插入江中,故至少在大江南摆前宋代赤壁矶应是黄州州衙所在城垣西郊的极西点,由此可订正陆游游黄州日记传刻本所言竹楼“楼下稍东,即赤壁矶”,其中的稍东必定是稍西所讹,因矶已为极西奌。赤壁矶与南宋黄州城或明清黄州城相距不到半里,故凡指在黄州城西二里的所谓古迹,恐怕只有在矶西的大江中去寻找才行。

二、四望亭

苏轼黄州诗文多次提到四望亭,除有诗题名中含“步至四望亭下”外,又于江城子词序中称“筑雪堂居之,南挹四望亭之后丘”。在黄州居住七八年的张耒则有题名“步下四望亭至东坡柳访老不遇”之诗曰“北下四望岭”。南宋时陆游与范成大游黄州均登临过四望亭或及其重修改名的高寒亭。陆游称“又有四望亭,正与雪堂相值,在高阜上”;范成大曰雪堂“对面高坡上新作小亭曰高寒”。

综合以上四人所说,四望亭南宋重修后又名高塞亭,坐落在雪堂之南被称为“四望岭”的高丘上!弘治く黄州府志》卷4亭堂门下载:“四望亭、在雪堂之南高阜处,唐太和间刺史刘之建…在今一字门西,城高处是其址也。”道光二十八年《黄网县志・古迹》卷之一有“四望亭,南城高阜即今培风亭、详前高寒楼”,其前载有“高寒楼,在今南城高阜,楼下稍北即雪堂。俗呼南楼墩……明初移城猶建楼,呼为南楼,久废。嘉庆十八年通判胡楷倡邑绅土捐金建石亭于其上…更名培风亭。道光二十七年署县金云门修理城垣重葺”。清道光时的《县志》与光绪时的《府志》与《县志》,三志卷前的《县城图》《府城图》《捕衙汛图》等都把培风亭画在了一字门西侧的城岗上。

这就是说黄州四望亭的演变,历史记载得清清楚楚:四望亭为唐黄州太守刘嗣之于太和年间所建。宋人称其在雪堂对面的高阜或高坡上,甚至将此亭址直呼为四望岭。南宋黄冈县令张激重建,更名为高寒亭别名高寒楼。明初移城时亦曾复建,因建在南城岗上故又称为南楼。至清代时楼久废,仅存楼基,而被邑人呼为南楼墩。清嘉庆十八年通判胡楷重修石亭于南楼墩上更名培风亭,道光时培风亭又经黄冈县令金云门重葺。其遗址就在明清一字门之西、南城岗最高处,即今穆家街市商业局大院后城岗的偏东高墩上。四望亭定点的确认,即可锁定雪堂在其南——今穆家街市商业局大院一带

苏轼

三、江对岸西山、古名樊山

明清黄州城正对江南岸的樊山,樊山一直在鄂州前身武昌旧城之西故又名西山。站在西山上,可以清晰看出黄州明清城与西山相对而偏西。黄州城南的大码头按垂直于大江主航道线看去则与樊口正相对。

苏轼在“记楚山”文之首句称:“自余所居临皋亭下,乱流而西,泊于樊山,为樊口。”句中乱流指横渡,而西即溯江西上。换句话说:苏轼从所居的临皋亭之下,乘舟横渡并溯江西上停靠在樊山下樊口。足见临皋亭必在樊口之东北对岸。

苏辙则在快哉亭中“西望武昌诸山”,也证明快哉亭必在武昌樊山之东的北岸。因为快哉亭与临皋亭在江边同一岗上(前引《大明一统名胜志》云“临皋馆在朝宗门外。其上有快哉亭”)。因此被界定在樊口樊山之东、北岸处的临皋亭与快哉亭,就只能坐落在明清黄州城的东郊江边,而不可能在黄州城西郊。

《荆楚鄂东历史地理与古迹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

Hash:c406f5f8a6a3c5f4a04b5fffcb3caf260d78454f

声明:此文由 文物考古一席谈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