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轴线古歙行吟草之半隐庐主人篇

中轴线三友古歙行

序:

时值丁酉春夏之交,中轴线三友同作古歙之行,追寻先贤足迹,走古道,访遗址,探砚坑,寻遗石,览胜景,会砚友。横穿赣、徽两省,行走婺源屯溪歙县黟县诸地。且行且吟,各得诗草数十首,多为即兴口占,难计工拙,但作记游云尔。

现编发三位老师行咏专辑,本辑为张得一老师专辑。

中轴线古歙行吟草之半隐庐主人篇

张得一简介:

号琴砚书屋、半隐庐主人、右聋者。

北京人。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砚文化联合会副会长、北京砚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艺术委员、中国古琴会理事。

工书善画,兼精篆刻、陶艺、砚铭、琴铭镌刻承前启后,独步艺林,广受称赞。

出版《张得一刻砚铭集》、《张得一铭刻拓片》、及《张得一镌刻古琴铭文》等。

4月23日

今往婺源作“砚山行”,又读黄庭坚砚山行”诗,兼答“端歙之争”论。遂有感赋和山谷老人“砚山行”詩:

谁曾刻意端歙争,今作寻根砚山行。

畴年踏曲西江路,过岸得识上三坑。

山谷咏赞龙尾石,东坡诗跋端州风。

本是天赐人间物,化朽为奇思雕虫。

取象千山丛碧乱,择归万木转通灵。

虬龙鸾凤出浩气,飘雾云霓入阴容。

青花脑冻天然状,金星眉纹地宝生。

砚是文房修心器,品类端歙浸古丰。

前贤禀性传妙笔,后辈何能区罷雄。

细密闻声谐奏曲,色美变幻舞晴空。

研小贵精石肉多,傻大粗俗少文工。

青青陌上春露雨,磊磊涧峡几君从。

漫漫云霞寻砚径,纤纤手刻庙前青。

茶温案相双研对,端柔歙硬刊诗铭。

廿载种因结夢果,几世修得老安宁

“开悟”名言须正脉,“拿云”著论更公平。

端歙之争偏诡测,古今优劣砚自鸣。

寄物幽怀抒襟畅,藏拙寓巧望花庭。

南北一线中原路,湖海往来共志同。

大师自笑读书少,下人常存上智心。

待看宏篇五彩墨,婺源景画醉此中。

4月25日

婺源江湾汪口村。有感:

其一

清溪带雨晚夕浓,斜径寻山一路踪。

龙尾石滩何处見,云高引我入南峰。

其二

别后依稀路几重,春秋乱相拜石恭。

砚琴共有知音客,窃喜平生醉酒逢。

其三

青山碧水遍黄花,湖影云生三五家。

不料人间有画境,多想移住夢烟霞。

其四

看遍青山意气充,谁携龙尾婺源同。

黄花满目千居厦,点点飞莺遇袖红。

4月25日

晨起,气爽神清。砚之旅一行往大畈济源村进军,听砚雕家寒山先生讲解历史地貌,风土人情,砚石坑变,今古异同。有感而记:

其一《咏金星石》

一洞千年百力开,金星碧水美石传。

砚山深处清风月,令我着迷望树天。

其二《听寒山讲龙尾山石坑》

叠翠峦峰影画连,水流涧道远云烟

古载石坑今换意,娓娓道来看“寒山”。

(注:寒山,砚雕家)

其三《观游氏祠堂

山川钟秀育英贤,游氏家书拨几弦?

众会名坑思正脉,泉声伴我作诗篇。

其四

微州名胜夢逰中,今忆人间雨后虹。

天佑灵岩眉纹笑,砚池香墨化文风。

4月27日

“砚之旅”今往砚山脚下芙蓉溪,途经古村落,群山环抱,徽居远影,水流潺潺……有感记此:

其一《江嶺古村》

青山雨后晚来风,踏遍江村花碧丛。

一径深幽寻古落,顿觉人在画图中。

其二《溪桥砚家》

溪畔人家主热迎,水声曲奏客情丰。

竹亭又聚同心路,醉笑山居作婺工。

其三《小桥人家》

小桥流水旧人家,贯看群山与晚霞。

檐壁锁存昨日夢,来年再赏那黄花。

其四《无题》

径道幽幽袖衣香,鸿领漫漫月风霜。

曰醉江湾寻幻境,龙尾山雨辨石苍。

4月28日

往“玉铭砚斋”,赏吴玉民,吴金花伉俪砚雕作品。金花为女制砚家,国内少有。并在砚赛中屡获金奖,其砚风格,工写并用,浑厚而不失雅隽,赢得同道的赞誉和欣赏。有感而记:

玉树临风醉有觞,金花砚艺溢春芳。

双飞共语传天籁,试看当今顾二娘。

(注:顾二娘,清代砚雕家)

4月28日

“雨华堂”主人吴锦华君,虽以制砚名海内,又能博艺所好,结缘名士。“龙尾山之子”,近年佳绩频传,为世睹目。有感记此:

雨华冷碧写秋烟,龙尾山中耕墨田。

妙手刊出天心意,玲珑古韵别有天。

4月30日

西递宏村。观古落民居,祠堂架构,月沼湖,白墙灰瓦。有感记之:

西递宏村古落村,平湖镜水月圆门。

蓝天优待京华客,琴剑相交退影痕。

5月1日

屯溪“老街第一楼”,秋砚堂主设宴款待,饭毕。品“猴坑”“太平猴魁”茶韵,有徽州才子适庐主、砚雕家蔡永江先生同聚把盏,畅叙忘归。记此:

设筵中轴客,情投共话长。

“猴魁”真惬意,“口窑”入绵香。

(注:饮20年口窑酒和正品猴坑茶)

5月1日

访新安江畔黎阳古街“天泽堂”主、制砚家蔡永江先生。有感补记:

“天泽”浸映新安江,有梦相期纳晚凉。

铁笔常出惊人意,凌空独秀一枝香。

5月1日

访琴友,相约已多日。“苍玉堂”主人煮茶,谈艺,论斫琴,虽初次见面,确轻松惬意,交流甚欢。有记:

“苍玉”金声佩典藏,缦琴鉴韵响宫商。

川激越秀从頭论,静悟朱弦忆话长。

5月2日

今又往古歙州府,参观歙州博物馆、赏“新安碑园”、看“棠樾”、“鲍氏支祠”,“七组石牌坊”国内罕见。最后小憇于“此君山房”。有感记此:

其一

穿云吐练山中天,碑刻长廊竹影连。

无夢徽州思往事,客来凭吊步前贤。

(注:“穿云吐练”小桥匾,“水中天”碑书,为颜真卿字。)

其二

鲍氏支祠七牌坊,规章立训代荣昌

承前续古“此君”刻,细画“双清”醉玉芳。

(注:“此君山房”主人,以竹刻闻名,又擅画刻梅竹“双清”)

5月3日

古歙州“渔梁老街”,依然保存着旧时的民居风貌。走进徽居宅院,墙砖木构,到处感受历史的沧桑变迁。街侧之下,为新安江分流“练江”。宋代码头,是徽商走向四面八方的启点。大诗人李白曾逰至此,画僧渐江就诞生此地。有感即兴:

历尽沧桑古渔梁,千年人事两茫茫。

长街寂寂闻莺乱,短夢幽幽透泪伤。

山郁曾经观老衲,滩喧仍旧话仙狂。

江流云外心犹壮,载酒独舟向远方。

5月4日

“巴慰祖故居”面积三千平米,楼阁池塘、嶙石花草、寝室书房、古色古香。另有“洗砚池”最令人羡。访观时,巧遇巴氏第十四代主人,详解细说,让来者受教匪浅,不虚此行。(感谢古歙曹晓明君的导游和款待)有感记此:

新安云外思同路,感我徽州共此盟。

狮子桥头三径雨,渔梁坝侧一山晴。

洗研池里观深影,刻印楼中听溅声。

遗物巴人追尚老,而今淡定任舟横。

(补记:巴慰祖,清代著名篆刻家,歙州渔梁人,与程邃、胡唐、汪肇龙为“歙四才子”。其篆刻风格为皖派先贤,影响后世。)

(注:研为平)

◆ 结束语 ◆

“十日古歙行,难忘砚友情”。台湾吴鸿祥先生的婺源先期安排行程,是圆满此行的开启。婺源、黄山、歙县砚友同道的热情、细致的周到,令“中轴三人”感受了砚缘带来的深厚友谊。为砚友取得的成绩而高兴,看到了你们努力进取的精神。纵观砚海风云,“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祝福你们,我还会再来相聚。有感和拿云楼主“南归感赋”诗字韵:

十载江天任意游,心怀砚事踏徽州。

芙蓉山庄杯酒醉,龙尾河道认坑头。

古道热肠勤护语,今逢冷雨共挽留。

归京时忆昨日友,鼓我攀登望海楼

附:

—— 拿云楼主人

访砚相邀八日游,婺源歙县本同州。

济村水畔寻鱼子,龙尾山边搜眉头。

古道晨曦追古迹,遗坑日暮捡遗留。

归程感谢还伤感,醉别老街第一楼。

—— 开悟堂主人

早慕先贤砚谷游,江湖屡唤赴南州

手推雨雾寻古道,脚踏清风觅岭头。

醅绿移樽骚客返,烛红把盏砚家留。

关山此去无迷路,好待新瓯唱碧楼。

左1:访制砚家潘晓萌女士

左2:访收藏家毕永和先生

左3:访制砚家程礼辉先生

右1:访制砚家听风老师

右2:访制砚家胡中泰老师

【朱子艺苑】23.4.2017

【胡中泰老师工作室】24.4.2017

【访坑口1】25.4.2017

【访坑口2】25.4.2017

【游篁岭1】26.4.2017

【游篁岭2】26.4.2017

【方淦欣老师工作室】26.4.2017

【砚山行1】27.4.2017

【砚山行2】27.4.2017

【砚山行3】27.4.2017

【游江岭】27.4.2017

【“芙蓉山庄”字为吴鸿祥先生书】

【天泽堂艺术馆】30.4.2017

东方翰典文化博物馆简介

博藏 • 精研 • 教化 • 传承

郑州市东方翰典文化博物馆以实物展示目前国内外最完整的“砚台发展史”和“香熏炉发展史”,揭示砚文化、香文化的流变轨迹及其原理,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诗书礼仪等“国学”和琴棋书画诗茶花香禅等“国艺学”。

东方翰典文化博物馆下设东方翰典文化书院,设琴堂、棋堂、书堂、画堂、诗堂、茶堂、花堂、香堂、禅堂,致力于传承以宋代士人为代表的传统生活方式,将以“点茶、挂画、插花、焚香”四般雅事为代表的行为举止传承于今天的日常生活之中。

■了解更多的香薰炉收藏知识

■了解更多的砚台收藏知识

■请关注“东方翰典文化”HanDian-wh

■官网:www.dfhdwh.com

■前台电话:0371— 66711666

收藏分享 ▍文化交流 ▍论文选登

Hash:3e6194b9e9adf6475d63e6db2756b2141652a763

声明:此文由 东方翰典文化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