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 | 王益:打造四川红军第一村 让历史告诉未来

追寻革命足迹,再踏红色征途。2021年盛夏以来,巴蜀大地拜谒革命先烈的人潮如织。导航“四川红军第一村”,卫星定位系统定会妥妥的将你送到位于遂宁蓬溪县的大石镇牛角沟。在这里,无数人感悟峥嵘岁月曾有过流血牺牲、无私奉献的同时,也赞誉红军村的打造匠心独特、令人叹服。

四川红军第一村项目所在地是四川地区第一面中国工农红军旗帜升起的地方,是人民军队的发祥地之一,在四川党史、中国军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929年6月29日,中共秘密党员、川军第28军第七混成旅旅长旷继勋受省委之命,率领4000余官兵在蓬溪县牛角沟起义,竖起“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大旗,在中国西南建立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旷继勋后来担任过红六、四、二十五军军长。2009年,旷继勋被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2020年8月,蓬溪县人民政府与蓬溪县红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签订了《中国·四川红军第一村旅游项目投资协议》,总投资1.5亿元,将红军村打造成一个集党性教育、红色体验、团队拓展、生态观光、乡村休闲度假、生态康养等功能于一体的红色文化田园综合体。经过近一年的建设,牛角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牛角沟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沟,成为川中红色旅游打卡地,在这创业团队背后,定有不少人倾情付出。我们今天介绍的主人翁,便是策划红军村的灵魂人物、四川红色文化专家、四川红军第一村文化总顾问王益

赤心情系红色文化

王益也有一段“长征路”,与蓬溪革命老区有着深厚情谊。早在2000年秋季,他作为四川省老区建设促进会宣传委员就陪同省老领导、老将军、开国将帅亲属到蓬溪革命老区开展调研,为老区发展指点迷津。2000年12月由王益担任执行总策划的“四川革命老区行”系列活动开展,2001年7月他策划组织的四川省首次大学重走长征路川陕革命根据地路线第一站抵达蓬溪,当晚在原蓬溪师范学校举行大型联欢活动,媒体聚焦,争相报道,蓬溪第一次以革命老区的名义“红”起来。两个月后,在四川电视台演播厅举行的《红军颂老区情》——大学生重走长征路特别节目现场,由热心企业家对来自蓬溪县大石镇的贫困学生给予捐赠助学。2005年4月,他帮助指导成立蓬溪县老区社团工作,先后被聘请为蓬溪县老区建设促进会、蓬溪县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发展促进会顾问。2007年8月,他陪同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专家调研蓬溪起义牛角沟遗址,核实相关史实,并协助将这段历史载入《中国共产党四川历史》。2009年3月,为蓬溪争取革命老区政策,专门跑北京找红军宿将王定国题字《永远的丰碑》。2010年5月,受蓬溪县委县政府委托,把王定国请到蓬溪参加《女子军魂》开机仪式宣传蓬溪。同年6月,陪同蓬溪县领导到省财政厅、民政厅、党史研究室汇报,为蓬溪县认定中国革命老区前后奔波一个多月。因而,王益在蓬溪县干部培训会上坦言“我也算个蓬溪人”赢得阵阵掌声。

王益从事过新闻工作10年,在新华社四川分社《蜀报》当过记者、新闻部主任、编委、副总编辑。从2000年起,专注于青少年教育和红色文化研究。担任过《走进四川革命老区》《红军在重庆》电视制片人和四川省纪念红军入川70周年系列活动执行总策划,全权组织过由四川省委宣传部、省委党校、省委党史研究室、省教育厅、省军区政治部、省武警总队、省老区促进会等主办的“大学生重走长征路”“中国大学生体验新长征”,《红军颂老区情》《光辉岁月》电视文艺晚会及《长征路上送欢笑·革命圣地万里行》——走进四川大型演出等。被聘请为成都电视台《我们的长征》《成都解放》电视片顾问和四川邛崃市政府高何红色小镇规划建设文化总顾问。先后在县以上党政部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大学、中专作青少年教育和红色文化专题讲座、报告120多场。现为中国红四方面军研究会副秘书长、北京大学国家软实力研究院客座教授。

乐此不疲只为红

有缘总是相聚,王益来了。2020年8月,王益应邀出任“四川红军第一村”文化总顾问,全权策划打造红军村。当时的牛角沟,除了牛王庙山顶上的纪念碑、村委会的陈列馆、指挥部旧址的青瓦房院落外,几乎与周边凋零的山沟无异。

项目首先在于策划。王益看来,回归怀旧本真、打破传统模式、创新红色旅游,不仅是一个旅游的商业课题,它还关涉到一个民族精神、红色基因血液、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问题,也是一个社区的文化生活,一个区域的文化品牌,甚至是一个时代的理想信念。因此,牛角沟的项目定位为“故地+故事+体验”,要打破场馆式、强迫式、灌输式理念,搞成开放式博物馆,开门办教育。要呼唤正能量,重塑红色信仰,让先辈的革命意志融入我们的血液和灵魂,就必须以触及灵魂为目标,让历史复活、让现代融入、让文化说话、让产业带动,才是红色文化旅游的理想境界。没有本地人的生活化参与,就没有历史的复活。如果只是依托一个建筑遗迹、一个复原不“原”的物体或一尊雕塑、一个空间载体和场馆展陈,就缺失了原真的活态环境和体验氛围。该项目立足历史本身,在事件发生地的文化景区前期开发基础上,做景区平台植入式开发,就地取材、张弛有度,尊重历史,不逾越娱乐底线。

牛角沟因地形酷似牛角而得名,周边山崖有丰富的青石资源,当地民居继承传统,用青石为墙裙,青瓦、白墙、穿斗结构,虽已破落凋零,但文化韵味犹存、别具一格。所以首先抓住这种固态文化,赋予文化原真性元素,借用历史之实还时代之魂,还原革命场景。以牛角沟村现有资源为基点,着力对景区进行“苏维埃时代”红色氛围营造,将民居重新培植、修旧如旧、再现红色生活场景,让游客有进入“红土地”的直观感受。如对砖混结构房屋脊梁、檐角、墙绘实施苏区建筑风格改造,并以竹篱笆墙、红五角星、仿古灯、标志旗等为饰件,将各个节点与先辈革命之路的主题相结合,寓教于游、寓游于教。

王益属马不属牛,马不停蹄牛角沟。从总规、详规,他亲力亲为、事无巨细与专家、建筑设计机构会商,到县、市、省有关部门主动汇报,求同存异,得到上级大力支持。

人们说,在红军村要分辨出王益很是容易,那位年过半百,身材不高,精神饱满,声如洪钟,唯一坚持春夏秋冬都穿红军装,见了客人即会标标准准敬上军礼的人便是他。红军村是一边建设一边迎接参观检查。接待党性教育团队或领导调研,王益总是着红军装,腰扎皮带,佩上小蜜蜂扩音器,侃侃道来。当宾客离开时,他定会敬上军礼,伫立车旁,目送客人。

扎根牛角沟,身体力行,人在心在。在红军村建设期间,王益每天会在狭长一公里半的牛角沟施工现场奔走一二十趟,象一股风,时而在这,时而在那,皮鞋都磨破了两双。经常忙得够呛,到了正阳时分,实在是累了困了,戴上眼罩,趴在办公室桌上睡一会。王益自打来红军村,就无节假日概念,全勤上班。这等操持,是近二三十年来从未有过的了。一天忙碌下来,回到单身宿舍,还利用夜间读书。为全面学习史实,时常研读红色书籍、查阅资料至深夜,乐此不疲。许多人见他消瘦了,的确体重少了5公斤。王益家在成都,两三个月才回去一次,走在大街上都有种陌生感。家有年过九旬的老父老母,全靠妻儿照顾。红军村离大石约5公里,一旦有机会去大石镇“公干”,定会顺利捎点生活用品回来。按他的话说,赶一趟大石都有点“奢侈”。在项目初期,撰写、修订解说词,培训讲解员都是王益所必须的,刚招收的本地村民解说员,有的地方话口音太重,需字字句句去纠正辅导,煞费苦心。

在红军指挥部旧址复原上,王益尊重历史、细心设计,标语、老旧物件、仿真枪炮、展陈文物的摆设尽可能恢复到最佳状态,有时加班至深夜,他还亲自参与手工缝制起义会议室桌布、修补行军床,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但凡红色遗址现场激情微党课、革命传统教育专题报告,时间上一旦有空隙,他都亲自上阵。他的解读,既深入浅出,又善于贯穿历史,通俗易懂,让听者倍感新颖,感触颇深。有时一场报告下来,两个多小时,又正值酷暑,大汗湿透全身,从无怨言。

创意太阳能路灯,构思灵巧,全国首创。对红色元素的运用,独树一帜。汉阳造步枪为灯杆,《共产党宣言》为太阳能板,中华苏维埃旗、第一路红军旗为灯罩,牛角、红樱枪点缀其间,整个创意寓意在马克思主义照耀下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他设计的红军步道《英雄》五线谱浮雕,也是全国首创。选用歌颂旷继勋及蓬溪起义的歌曲《英雄》部分章节为基调、以五线谱为手法,采用墙绘、阴刻、阳刻和红色标语、实物镶嵌的形式,形成主题文化墙,总长32米,等高2.5 米,总面积80平方米,是国内首创的红色实物半浮雕。其中最大的音符有2米高,宽60厘米,歌词字体为毛体。墙壁上还有非常珍贵的四枚功勋章浮雕,都在一米见方以上,分别是1933年在中央苏区颁发的红星奖章,其余三枚是1955年授衔颁发的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游客漫步其间,赏心悦目,无不称道。

让历史告诉未来

历史不是风干的标本,透过骨质仍见热血沸腾。今天的人们,在享受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同时,在品味咖啡和红酒的同时,仍不忘历史,这样的民族才有希望。王益说,建设好红军村,最大的财富是让历史告诉未来。

秋高气爽,喜气盈门。2021年6月29日,正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前夕、蓬溪起义92周年之际,四川红军第一村开园仪式举行,来自北京、上海、成都等地的开国将帅、开国功臣、老红军、老将军后代及历史研究者、旅行社大佬等欢聚牛角沟,共同庆贺这一盛典。

四川红军第一村核心区从2020年8月下旬动工建设,历时308天,终于正式开门迎客。红军广场、宣誓广场、起义纪念碑、起义陈列馆、起义指挥部旧址、游客中心、电商中心、红军食堂、红军小吃街、红军码头、苏维埃牌楼、红色讲堂、红色记忆馆、红色书画院、农耕文化博物馆、怡生楼宾馆、新征程图片馆、退役军人服务站、战争场景模拟区、战地医院、野营区等一一呈现在人们面前,让人流连忘返。一路走来,项目得益于省市有关领导的关怀支持。得益于蓬溪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县上专门成立了“中国·四川红军第一村”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大大增强了项目建设的组织协调力度。特别是县直各大部门和大石镇党政,实行蹲点指导、靠前指挥、零距离服务,确保了项目建设的正常推进。项目建设过程中,还得益于各界朋友的真情相助,得益于建设施工单位的辛劳付出、保质保量。

四川红军第一村红动四川。牛角沟起义遗址继此前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以后,又被纳入四川省第二批红色旅游路线重点景区(革命先烈、英雄线路)。2020年、2021年,四川红军第一村先后获得四川省文旅融合示范项目、四川省中小学红色教育研学实践基地、遂宁市乡村旅游重点村等。

四川红军第一村项目已经产业了较大的社会影响。《中国文化报》、四川电视台、《四川日报》都以大量篇幅进行宣传,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专家教授在这些新闻中对红军村文化打造、建设运营模式给予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四川经济日报》《华西都市报》《川观新闻》《四川新闻网》《四川在线》《遂宁日报》、遂宁电视台、《遂宁广播电视报》、蓬溪融媒体及众多网络媒体都长期关注,数次报道。

自2021年初以来,接待县内外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干部及企事业单位到四川红军第一村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900场/次,开展各类红色文化(党史)专题培训150余次,轮训24000人次,共接待各类游客8万人次以上。

红军路、吃红军餐、听红军故事,穿着红军服装的身影在牛角沟村的景点中穿梭,游客可以切身感受到融入式、体验式、沉浸式的体验,每一位旅行者都得到深深教益。

寒来暑往一春秋,虽小有成就,但王益认为,他在牛角沟的“长征路”才刚刚开始。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编:杨晓君

Hash:73c0dfbef30e7aacd1b7a956ec03f8bdc749a90d

声明:此文由 文旅中国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