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平江“哲寮”发现夏王朝遗族村落,有史为证

不到哲寮村,名声仅耳闻。

碧龙多怪石,白马出名门。

日月悬明镜,乾坤宿小园。

一溪分太极,智慧谁与论。

—— 湛梦雄

传说元末明初时,湛氏开平始祖—福六公湛平治在岳阜古道一条小溪旁边开了个歇脚的茶寮酒肆。福六公其人博学睿智,待人热情好客,久而久之来往的人便把这个地方称为—哲寮。哲指智慧,寮为茶舍、小窗之意。

哲寮村位于梅仙镇以北,距梅仙镇通平高速出口7.5公里、平江县城25公里、长株潭1.5小时车程、岳阳市2小时车程,106国道、通平高速贯穿全村。总面积10.271k㎡ ,其中耕地1828亩,旱土225亩,林地13508亩。全村共26个村民小组,777户,总人口3548人,95%以上的村民都姓湛,是全国湛姓最多、最集中的村庄,可称之为“湛氏部落”。

哲寮盛产稻谷、茶叶、红薯、山茶油。自古以来,哲寮人崇文尚武,人才辈出,古有进士1名、文武举人2名、贡生1名、秀才三十余名,清一品建威将军一名,今有局厅级干部、教授、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等百余人。

哲寮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自然风景优美,有碧龙峡、双狮岩自然峡谷两处、古建筑十五栋、石拱桥五座,古井、古庙、古塔生机盎然。难能可贵的是,尽管世事如棋局局新,本族祖先坟茔却保存完好,一世祖湛公福六大人墓,二世祖华叟公墓,三世祖仁先、义先、宗先墓,十七世祖启云公墓,十八世祖湛公其英墓,还有改迁的唐朝盘琪公墓,墓园碑刻足够列为文物保护。据平江县人民政府平政函[2013]4号文件,哲寮湛氏宗祠、翔霄塔、五栋古屋堂和两座古石桥和湛其英古墓等十处古迹被列为县级保护文物,占全县77处应保护文物的七分之一。

下面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个美丽、神奇的小山

1

湛氏宗祠

湛氏宗祠于乾隆五十年(1792)合族捐建,清道光年间扩建,历史悠久,工艺精湛,保存完整,2010年被全国第三次文物谱查列为不可移动文物。2014年,湛氏家族内部关于祠堂修缮还是拆除新建的问题经历过一番激烈争论。2015年7月18日,平江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潘如意、县文化局长吴改良和文管专家到祠堂考察,提出要对祠堂进行修缮保护,不得拆除新建的意见后。在一批有识之士的努力下,湛氏祠堂最终得到“修旧如旧”的保护性修缮,目前宗祠正在申请省级重点保护文物。

2

干宵塔

古名翔霄塔,后改为干霄塔,平江唯一保存完好的文峰塔,始建于清代(公元1876年),系清代秀才湛瑞生为首捐资修建。华表可以捍门户,层塔可以作峰峦。他坚定地认为,水口西北船形山嘴的低沉地势,事有不必传之於古,而可创之于今。便召集宗祠公议,众皆踊跃输金,遂甃石建塔。他取名“翔霄塔”,希望本族后来者科甲连登,翔腾霄汉。

塔上刻有铭记,塔高12米,塔边长2米,周长12米,直径3.4米,外形呈六边形,共七层,东西朝向,占地面积60平方米。由长方形麻石构成,为清代建筑风格,古朴庄重,美观大方

3

旗杆石

石柱高六尺,宽一尺,厚半尺,上方刻成乌斗曲线形态,柱体两个洞孔天方地圆。左边首块篆刻字迹清晰:“乾隆四十四年己亥岁恩科乡试中试第十三名举人湛启云立”。第二块:“乾隆四十年岁次乙未六月初十日巳时太学生湛启第竖立”。第三块:“大清嘉庆三年戊午季冬月吉旦贡生湛先万立”。

十七世湛启云科考中举,三百多年后哲寮湛家终于扬眉吐气。由旌典官拨银三十两,听其家族自行修建。允许厅堂走廊前列屏树斗,或设于门,或建他所,或四柱,或二柱。旗杆顶部带有乌斗图形,一斗为举人,二斗为进士,宣耀经魁折桂的功德。

湛启云旧居北山屋依然门庭祥瑞,梁架上双鹤啣莲金碧辉煌,撑拱、雀替雕花精美。神龛顶梁悬挂“庆合三星”贺匾,落款为原任广西全省提刑按察使司余有钦题,赞叹哲寮湛氏瓜瓞绵绵,北斗魁星光芒耀亮。

4

唐贤大屋

始建于明朝

5

鸡公寨

鸡公寨,平江48寨之一,位于碧龙峡景区上游。元末明初时朱元璋血洗湖南,平江48寨只剩鸡公寨,兵临压境,寨主乘山雾弥漫,命人拿出仅剩的一头猪,每天在山寨前轮番游示,故意让猪发出宰杀时的惨叫,明兵听了,不知山上兵马几何,只好匆匆撤兵。

6

碧龙峡

碧龙峡至今仍保持着远古时期的地貌景观,森林覆盖率高达90%以上,堪称“天然氧吧”。谷内奇石林立,溪壑幽深,瀑布浪花击打着深潭,十几米开外,水雾不时飞溅到脸上,令人心怡神爽!迂回曲折的溪水、嶙峋突兀的奇石、苍翠古朴的树木鬼斧神工地构成碧龙峡七彩斑斓的原生态画卷。走进峡谷,可唤起人们对夏王朝的无限遐想,一洗现代城市生活的尘埃。

“夏朝龙谷、神秘哲寮。”碧龙峡正以她独有的文化和自然魅力,迎接您的到来!

7

双狮岩

8

清一品建威将军—湛其英将军墓

碑文:诰授建威将军湛公其英之墓

百度百科:湛其英,生于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于1840年从戎,随左宗棠在新疆平定英俄侵略。由于杀敌英勇,屡建战功,军功由保蓝翎把总,拔补千总,加守备擢都司赏换花翎,免补游击,以参将升用,招补副将,赏总兵记名提督,诰授建威将军,赏“巴图鲁提督 正一品封典”。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在甘肃西宁小峡口平叛中,力战阵亡,是年49岁。

湛其英为国捐躯后,天子优诒赐恤,赐祭墓银两一千两,赏骑都尉世职,入京师诏忠寺,本邑忠义祠,及圣宫侧孝涕忠义祠。

巍巍青山埋忠骨,涓涓汨水悼芳魂!湛其英马革裹尸还,被后人葬于平江县哲寮村。抗战时期,军阀扬森曾带军途径此地,企图抢劫百姓财物,以充军用。见湛其英之皇赐牌匾 “巴图鲁提督 正一品封典”,立刻下马以礼,并明示军队,整纪离去。抗日战争时期日军路过哲寮,见此牌匾都纷纷竖大拇指。湛其英墓至今保存较为完好。可惜的是文革期间破四旧,匾额和圣旨等已经全部被烧毁。 湛其英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被载入《湖南名人志》清史卷。

9

湛华叟

奉上饬例

哲寮湛氏发家之道应当是漕运商机。明朝建都北京,兑解京仓的漕粮仍运往南京,永乐八年(1410)开辟漕河。平江漕运每年正米六千八百四十四石,每石运输成本加耗米三斗六升,三六耗米达二千四百六十三石八斗四升。当时民运粮船从昌江过洞庭、下长江,运至淮安临清滁州德州,转交通州天津二仓,经常船翻粮毁,往返劳损之至苦不堪言。

湛华叟主持漕运数十年,负责解运平江及巴陵、湘阴长沙浏阳湖北通城江西义宁共周边七县一州,深感国饷急需而民苦役事,他以国事为重,坚持勤王利民,喜施济分仁。凡商号因灾欠债不还的,他年年岁岁从不立卷、不问偿,其慈惠之名众口皆碑。他作出的最大贡献,请求朝廷将南米改为兑运,民运转漕给官军,由官军补船费,从此双方便利。此法开辟,成化七年(1471)南粮终于改兑运为官军长运,平江等县纳粮只需运至岳州黄华亭交兑官军。

明宣德元年(1426)仙逝,享年八十一岁。因功勋卓著,皇恩浩荡永封湛家子孙承当粮运官。这份恩赐永续享受,皇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湛氏宗祠门前立有“奉上饬例”告示,遇有乡保社长夫役草料采买等差,军丁概予准免,毋得违例混派。倘敢故违,定行深究。(简单地说就是:古时凭此碑湛氏子孙可免征皇粮,相当于以前的农业税)

哲寮村的风景和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正等着您来慢慢欣赏、了解......

哲寮·碧龙峡峡

更多更好玩的旅游资讯,请关注小鹿带你游(hunantuji)

Hash:a6182032b23a87dac1335e78b22e5c08497a497b

声明:此文由 小鹿带你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