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陵渡距离潼关近在咫尺,古代少有人从此攻破潼关,但也有处软肋

风陵渡,现在是位于山西省运城芮城县的一处下辖镇,在芮城西南的西南方向,是晋、陕、豫三省的交通要塞,跟河南三门峡市、陕西渭南市为邻。

风陵渡的渡口在黄河东转的拐角处,千百年来就是黄河上最有名的渡口,金庸先生也在写过让郭襄“一见杨过误终身”的风陵渡。

风陵渡的名字不止一个,不同地区的人叫法不一样。

河南人管它叫风陵关、山西人叫它风陵津,陕西人叫它风陵口。因为风陵渡位于华北、西北、华中三大地区的交界处,一向有"一声鸡鸣三省闻"之说。

风陵渡到潼关的实际距离有将近15公里,可以说已经是非常近了。

在战争中,15公里的差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即使在没有机动化车辆的古代,骑马前去潼关,也不过一袋烟的工夫。哪怕是步兵前去,也不过是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就足够了。

风陵渡为什么叫风陵关呢?因为风陵渡跟潼关仅有一河之隔,在中国古代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因此,在唐代圣历元年(689年),中央政府在此设关,所以风陵渡就得名风陵关。

潼关跟风陵渡隔河相望,但潼关比风陵渡还要有名,它是中国历史的见证,好多历史人物都跟它有过交集。比如戊戌变法的大英雄谭嗣同,1877 年,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被光绪任命为甘肃按察使,少年谭嗣同随父亲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黄河的波澜壮阔和潼关的雄伟壮丽而震撼,提笔挥毫写下一首《潼关》: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地势险要,雄伟壮丽。它面临黄河,身踞山腰,俯瞰黄河渡口,不管是西去关中,还是东进中原,潼关都是咽喉要道,把守三秦的大门,扼守西域桥头堡。

潼关东南依禁谷、西临华山、南边据秦岭,北面则是渭水、洛水汇入黄河,崇山峻岭,高耸入云,其间只有一条窄窄的小径, 勉强过得去一车一马。所以潼关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关隘之一。《山海关志》记载:"畿内之险,惟潼关与山海关为首称 ”。"细路险与猿猴争"、"人间路止潼关险”。

杜甫游此后也有"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的诗句以说,潼关这个地方易守难攻,真可以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但无论多么难攻的隘口,都有失守的时候。不少朋友都看过电影《智取华山》,大陆解放前夕,国民党残匪在华山隘口布下重兵,妄图依据天险,垂死挣扎。

山地势险要,上山没有第二条通道,所以有"自古华山一条路"之说,但我人民解放军就是不信邪,不气馁,最终智取华山,消灭残匪。

所以说潼关固然很险要,但再坚固的关口都有软肋,再艰难的险阻都有破解的妙方。

因为关口是靠人来防守的,人才是决定因素。

据史料记载:在潼关的东侧有两条深沟,常年有水流过,可绕道由此进军。

历史上潼关被攻破的例证:

一,黄巢计划进攻长安,在公元880冬天来到潼关,被天险隔阻。正在一筹莫展之际,遇到一位采药的老翁。老翁得知他们是起义军,是替天行道,除暴安良的,就告诉他们在潼关东面不远的地方,有一条深沟,中间有小溪流过,通过深沟(禁沟)就能绕道过关。

所以黄巢就派小分队通过深沟,绕道敌后打垮了守军,夺取了关口。

二、东汉末年,公元211年,曹操向西讨伐马超韩遂。同年8月,曹操兵临潼关,和马超、韩遂狭路相逢。马超倾巢出动,严守潼关,但曹操派兵背上渡河,迂回包围,夺取潼关。

三、唐玄宗年间,安禄山造反打败哥舒翰,夺取潼关。

四、公元416年,在刘裕灭后秦之战中,刘裕部下王镇恶率大军进军潼关,西秦将军姚鸾带领步骑兵5万防守潼关,王镇恶迂回包抄,断其粮道,围城打援,攻占潼关。

五、公元1367年,朱元璋北伐也曾攻占潼关。

黄巢之后,大家都知道通过禁沟可以迂回包抄,夺取潼关。因此,禁沟已经成为潼关软肋。

不管在那里布下多少守军,没有天险可守,也经不起打。明末农民起义军将领李自成,就是向黄巢学习,先不惜代价夺取禁沟,然后迂回打败潼关守军,拿下潼关。

因此我们可以说,天下没有攻不破的堡垒,没有过不了的天险。只要开动脑筋,就没有过不去的难关。

Hash:c53811ab4b978eafb778142ee99b01da7ff58e71

声明:此文由 历来现实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