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正当红,这些红色足迹已刷遍朋友圈

走进新化,你会发现,新化有湛蓝的天空与幽深的峡谷,有翠绿的树木与美丽的百里资江。不同地点,不同时节,都会有它独特的美。今天,小编想带你去看,新化的红色之美!

(红二军团司令部旧址

在近代中国革命历史中,新化一直是一块红色的土地,以陈天华为代表的新化籍同盟会会员(只统计到在日本加入的)就多达37名,是同盟会会员最多的县,占湖南籍同盟会会员三分之一。因此,新化被孙中山称为“同盟会之乡”。新化人在近代中国的政治舞台上空前活跃。

新化县——同盟会之乡

第一部分 辛亥人物

一、同盟会会员

1、陈天华(1875-1905),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华兴会创始人之一,中国同盟会会员,清末的革命烈士。陈天华一生救亡图存、忧国忧民、宣传革命、矢志不移,是辛亥革命时期杰出的鼓动家和宣传家。所著《猛回头》和《警世钟》成为当时宣传革命的号角和警钟。陈天华在排满革命、建立民主政体、造就近代国民等一系列问题上的进步主张在当时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于中国近代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是一个对中国民主革命有贡献的人。

2、谭人凤(1860-1920)辛亥革命元老。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同盟会早期会员和重要骨干,在武昌首义为策反黎元洪起了重要作用。中华民国成立前后,力主北伐,并于上海组织北伐机关。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回湘策动讨袁,失败后东渡日本。1916年回国参加护国、护法运动。1920年病逝上海。著有《石叟牌词》等。

3、曾继梧 (1887~1943),同盟会创会会员。辛亥武昌首义,归任起义军炮队团统带(又称阳夏炮兵团总司令),参加黄兴指挥的汉阳保卫战。民国17年,鲁涤平主湘,曾继梧任湖南省政府委员、民政厅长兼全省地方自治筹备处处长。次年二月鲁出走,曾代理湖南省政府主席。接着,何键至湘执政,曾继梧不与为伍,不辞而归。何续选其为省府委员,亦不就,最后聘其为顾问。

4、杨源浚(1878年-1933年),字伯笙,与陈天华、陈润霖被称为“新化三杰”。辛亥武昌起义,杨参与汉阳保卫战。“二次革命”失败后潜往日本。1915底,蔡锷潜去日本,杨曾与石陶钧、张孝准三人护迎,并安全护送蔡离日返国。随后赴云南任湘黔路指挥使,领兵倒袁。次年袁死,即同滇军入湘参与驱逐张敬尧之役,后供职于湖南省政府。参加孙中山领导的第二次东征。平定陈炯明叛乱后,驻惠州整编。民国15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任第六军第十九师中将师长。逝世后,蒋介石送挽联:“大地起风云,每听鼓鼙思将帅;南天失耆宿,倍教袍泽动悲哀。”程潜挽云:“江表岭南留战绩,维山资水护英魂”。

5、苏鹏(1880—1953),名先翥,字凤初,自号柳溪遁叟,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时期杰出的革命活动家。1902年赴日本弘文学院留学,参与组织拒俄义勇队和军国民教育会,从事反清革命活动。1904年与杨毓麟等人赴北京暗杀慈禧未果。1906年初,受湖南学界委托赴日本迎接陈天华灵柩回湘并组织公葬。中华民国成立后,任湖南省铜元局局长,秘密资助蔡锷的护国军;1921年当选为湖南省议员并任副议长,与程潜、唐生智等支持孙中山北伐。1927年后退出政界从事教育,在新化创建青峰农业职业学校,并任校长。1949年与程潜、唐生智等联系开展湖南和平解放运动。

6、周辛铄(1856-1905),号叔川,早年曾在乡举办团防。光绪二十四年(1898),周辛铄与邹沅帆、彭庄仲等创办新化实学堂,与当时湖南时务学堂并为省内新式学堂的先驱。又与萧竹雯等创办《大同辑报》(月刊)分售各村,传播文化,倡导新风。二十七年(1901),他复与萧竹雯等发起创立大同高等小学堂,惨淡经营,备经艰苦,学款不继,则变卖私产以助,卒抵于成。时,八国联军入侵中国订立“辛丑条约”,周辛铄,毅然选择武装反清的民主革命道路。他与谭人凤在湘西、黔、桂诸地,奔走联络,相与部署同志,拟响应湖南哥老会首领马福益在省城举行的起义,事泄失败,遭清廷通缉。三十一年(1905)他亡命日本,谒见孙中山、黄兴,加入同盟会。被委为长江上游招讨使,拟组织会党,发展同盟会员,待机起义。因肝癌猝剧逝世。陈天华撰有《周辛铄事略》。

附:中国同盟会新化籍会员名录

中国同盟会新化籍会员共收录37人,系东京同盟会总部及中部同盟会吸收的会员。至于同盟会新化分会发展的会员无原始资料可考,略而未录:

陈天华、曾继梧、周詠曾、邹毓奇、张斗枢、周叔川、陈廷柱、曾广轼、伍任钧、高霁、谭人凤、谭一鸿、谭二式、方鼎英、邹代藩、邹永成、曾杰、苏鹏、袁华植、袁华选、曾鲲化、杨源浚、周来苏、戴石屏、谢介僧、高霖、曾继焘、曾继略、邹代烈、刘鑫、彭作楷、刘华式、童俊、唐声太、廖楚焘、邹序彬、唐义彬。

——新编《新化县志》湖南出版社1996年4月版第1127—1137页。

成劭吾、成徂东、王访荪、周歧、李锡球——为近来从有关资料中获得而补上者。经查,《新化县志》中所记周咏曾与周来苏系同一人。

(红六军团部分将领在新化合影)

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珍藏着一幅红六军团高级指挥员在新化县城留下的合影。图片题字“南征胜利占领新化城纪念摄影,二十四年十一月”,其中有萧克、王震、夏曦等高级指挥员的留影。

(司令部旧址历史照片)

1935年冬,由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等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为策应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率领队伍从桑植刘家坪出发,开始长征。他们沿着陡峭的山路,穿过密林深处的羊肠小道,爬山涉水,一路步行,于12月12日进入上团村,筹备粮草和御寒的防滑草鞋,准备挥师湘南,西入贵州创建红色革命根据地。

红二军团长征司令部旧址位于湖南省新化县奉家镇上团村(今奉家镇上团管区办公楼)。始建于清末民初,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680平方米。大门正面为圆型拱门,两边为一层砖木结构房屋,其它三栋为凹字型双层砖木回廊式风格,回廊与栏杆、门窗对称,共有房屋80余间。

楚怡高级工业学校新化旧址位于风景秀丽的游家镇白沙村境内,其前身是由新化籍著名教育家陈润霖先生于1909年在长沙创办的一所民办职业学校,1938年长沙会战爆发前夕,学校搬迁到新化游家镇。楚怡学校在新化办学8年,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国务院前总理朱镕基曾在此求学。抗战胜利后,陈润霖先生奔波操劳于长沙筹办复校,于1946年1月26日返回新化的途中病逝,安葬在白沙村楚工校园内,享年67岁。

1946年,楚怡高级工业学校迁回长沙,最终归并到中南大学。楚怡高级工业学校经历过“文夕大火”的烧毁,遭受过日本侵略战争的破坏,两次被毁,三次建校,新化楚怡旧址是唯一幸存的校址,是湖南百年教育史的见证者。

辛亥革命以后,陈润霖出任湖南教育司司长,数月后引退,又被推选为湘雅医学专门学校(不久改湘雅医学院,解放后先后改为湖南医学院和湖南医科大学,今合并到中南大学)的董事长,任职达10年之久。他受湘雅办学的启发,于1914年又创办楚怡工业学校,并建实习工场,开湘省私办工业学校的先河。1918年他当选为湖南省教育会的会长,延请何叔衡在楚怡任教,并热情支持毛泽东、何叔衡等所进行的革命活动。次年6月,他与徐特立、朱剑凡、胡子靖(元倓)等发起组织健学会,并热心组织赴法勤工俭学事宜。1924年他在长沙又增办楚怡中学及幼稚园,从此四部联合,贯通一气,形成楚怡“三校一园”的体制。

楚怡学校(包括工业学校)的师资队伍,民国初年的老师有何叔衡、熊瑾玎、孔文达、朱经农、袁吉六、杨树达、吴景潜、陈文祥、丁壮猷、唐子怀、陈菱曾、张怀、罗黑芷、张白黄、黄胜白等,20年代以后有毛达恂、刘仲楷、陈季云、陈子展、杨辗、陈奎生、黎升洲等,40年代有刘自薪、陈权熙等,都是湖南第一流的老师。还有魏浚明、周启人、黄德安等,是在楚怡工作逾20年的职员,其中担任秘书的黄德安在校与陈润霖共事达30年之久。此外,工作多年的日本教习有:佐藤春子(女)、春山雪子(女)、菅野新一郞、永江正直、原田长松等。

1938年10月,日军攻占武汉,威逼湖南。长沙“文夕大火”之后,楚怡“三校一园”化为灰烬。陈润霖将楚怡中学迁湘潭炭塘子,楚怡小学迁长沙河西望城坡。不久,以上二校受战局影响,被迫停办。他将保存下来的楚怡工业学校迁往家乡,好不容易在长沙雇到数十艘民船,出湘江转洞庭湖,经益阳溯资水而上,将图书设备运到新化县城。先寄住新化的上梅中学,临时复课;再在距县城10多公里的游家镇白沙村购置土地,一面盖房建校舍,一面扩大招生,继续办学,当时规模将近五百名学生。建校的经费主要是自筹,还争取了国民政府发放的“文夕大火”补偿款。白沙洲校园在资江边,依山傍水,环境安谧,宜于学习。生活虽然艰苦,但师生们仍然自得其乐,开展多种课外活动,如组织话剧团、京剧社,开展各种球类活动等,青年学子的歌声和欢笑声,打破了乡村的寂静。

朱镕基等一批年轻学子,曾经在新化校址求学。1943年12月,朱镕基在长沙广益中学毕业以后,于1944年2月就读于楚怡工业学校,编在机械科第31班。朱镕基在第一次湘西之行时,回忆道:我当时在新化办的楚怡工业学校念了一年级,随后,国立八中到新化招生,我经考试转学到国立八中。1944年到1946年,随国立八中转至永绥(现花垣县)念了两年书。

罗盛教纪念馆展览馆

罗盛教纪念馆大门

罗盛教纪念馆位于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上梅镇上梅中路,1985年4月开馆,1996年被授予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实行免费开放,为观众提供免费讲解服务月均160次,每年举办临时展览3次。免费开放参观人数1.2万人/月,其中青少年观众占观众人数的70%。

新化罗盛教故居为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烈士罗盛教出生、成长之地。

成仿吾,1897年8月出生于湖南省新化县,早年留学日本,1921年回国。五四运动后,与郭沫若等人先后在日本和国内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活动,建立了著名的革命文学团体“创造社”。1926年3月,成仿吾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任教于广东大学,同时兼任黄埔军校兵器处代处长。大革命失败后,成仿吾经上海、日本,流亡欧洲,坚持革命,学习马克思主义。1928年8月,成仿吾在巴黎加入中国共产党,主编中共柏林、巴黎支部机关刊物《赤光》。

1931年9月,成仿吾回国后,于11月初到达鄂豫皖根据地,任中共鄂豫皖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及省苏维埃文化委员会主席、教育委员会主任,后又兼任红安中心县委书记。1934年1月,成仿吾到瑞金参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会后,成仿吾留在中央宣传部和中央党校工作。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参加长征,途中与徐特立一起任干部团政治委员。

1935年10月到陕北后,成仿吾任中央党校高级班教员、教务主任。1937年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央决定成立陕北公学,成仿吾任校长。1939年,他带领几千名青年学生奔赴敌后,创建华北联合大学,先后任华北联合大学校长、晋察冀边区参议会议长、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委员、华北大学副校长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校长、党委书记、名誉校长,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校长和党委书记,中央党校顾问。

成仿吾从1934年在瑞金中央党校任教以来,一直从事党的教育事业。他精通多种语言,长期致力于宣传和捍卫马克思主义。他五次翻译《共产党宣言》,并校译了《哥达纲领批判》《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准确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倡导革命文学,创作了许多作品,对推动我国革命的新文化运动起了重要作用。1984年5月17日,成仿吾在北京病逝。终年87岁。

如今,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历史翻开新的一页,在注重保护利用红色文化遗址,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的新化,“红色基因”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根植人民心中,我们要继续发扬红色精神,创造新时代新化的美好生活。

(作者:江南无所有 聊赠一枝春 | 图:楚怡工业旧址、红二军团司令部旧址、罗盛教纪念馆供)

Hash:d5c46ef129c42a41ed713c945a62d828f5176bfd

声明:此文由 湖湘文旅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