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烟火气,中国古戏台

从最早出现的“露台”,到金代三面观的戏台,至元代,戏台分前后场非常普遍,明清时,戏台更是遍布各个城镇乡村。

中国古戏台充满了烟火气与人世的温馨,它把楼台笙歌的嘈嘈切切、人世娱乐的流光溢彩、民俗祭典的盛大荟萃、城乡节庆的红火闹热,都保留在这一方精致的建筑之中。

戏台就像当地人民的生活缩影,台上台下的面孔在不断变化,剧目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但融入老百姓骨髓、融入血液的戏剧情结是不变的,经千年风雨、历百年沧桑,仍巍然屹立的古戏台是不变的。

戏台,体现的是中国农耕文明周期性,与礼教文化深入性的悠久传统。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观看鲁国蜡祭活动(一种年终报答农业神的祭祀活动)时见到“一国之人皆若狂”,小民极其欢腾亢奋,就曾经说过:“百日之劳,一日之乐。”

人们辛勤耕作一年,年终放松一下,参与祭神狂欢,既娱神也娱人,对于恢复精神和体力都有好处,这叫做“有张有弛”。

到了中古时期,这种全民投入的祭祀性狂欢发展到顶峰,成了各个庙宇里周而复始的固定节目,既娱神也娱人似乎转变成了以娱人为重。

中国的戏台,

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制,

更是一方文化展台。

锣鼓喧天,丝竹盈耳,

多少波澜壮阔、哀婉缠绵的故事,

在此粉墨登场,剧情曲折委婉,

诉说着忠孝节义、世间百态。

演员水袖轻舞,观众如痴似醉。

从勾栏瓦舍到戏楼会馆,中国古代戏台被定格在历史风景线上,见证着中国戏曲历史的发展轨迹。

留存至今的古戏台,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珍贵样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华丽的承载者,它们犹如散落在角落里的镜片,折射着中国传统戏曲的风貌,诉说着梨园乐舞春秋的盛景,也传达着人们有声有色的喜怒哀乐。

每逢年节,当锣鼓敲起,台上台下依然演绎着我们耳熟能详的悲喜人生。

来源:月印池文化

Hash:5fa9eebb9cb15f1673fe5e99db41155fe1071a27

声明:此文由 莲池印月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