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中卫小壶口,也能让你心潮澎湃

昨天,陈学仁老师发来几张照片,附言中卫的小壶口,发到朋友圈,一时间好评不断,多人询问这地在何处?

【中卫之最】-风雨百年山河桥

山河拱型石桥是中卫一绝。该桥位于黄河南岸中卫市城区中宁县的交界处,是黄河重要支流清水河(因依山傍河自古俗称山河)下游入河口的一处交通要塞。历史上人们为方便生产生活,在要塞上修建过不少的桥,明代就修过30余次之多。但清水河水量季节性变化极大,平时流量小,每当夏秋两季遇暴雨山洪,则河水猛涨,流量极大,浊流翻滚,直泻黄河。如遇特大山洪,桥身就常被冲垮,而重修又费时费料,常常经数年不能修复,行人车马,只能水小时涉水而过,遇到山洪只能中断行程,望洪兴叹,很不方便。

据史料记载: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中卫县府为方便军民通行,筹资在山河最窄处修建了上、下两座木桥,并设管讯、驻兵5名看护防守,后来两桥不久就被山洪冲毁。以后时修时断。民国初年,当地人参兰州西郊卧桥的结构原理,在山河下段悬崖峡谷上,凿洞楔木依伸臂木梁结构,修建了一座木质拱形卧桥,桥面两侧修有木质雕花栏杆,桥头东西建有凉亭,派人长住看守,规定只行人马,不过车辆,群众称之为“跷起桥”。后到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秋,上游南部山区普降大雨,河水暴涨溢出河床,清水河下游宁安堡(今中宁县城)西南15公里处芦草沟决口,洪峰达2340立方米/秒,舟塔乡以西农田尽被洪水淹没,淹毁民房1500余间,水利设施7座,卧桥也被冲毁,山河桥因此中断通行。

1938年夏,宁夏省建设厅长李翰园视察卫宁两县公路、渠务和河工时,决定重修山河桥,并规定建筑标准为“使其可长期使用且能通行汽车”。中卫县政府遂委派工程师苏芳等人负责工程建设。苏芳通过实地勘测,在泉眼山清水河峡谷,发现河床下有坚固的岩石,经过科学论证,设计出“天坐桥”的结构,遂向县政府提出了凿石洞为桥的建桥方案。历经4年,1942年初,县政府批准助款动工修建。此时,苏芳因患重病不能主持桥务,县长遂派助理员蔡生贵带民工、石匠多人开始施工,按设计方案:先由红崖(今宣和镇宏崖村)老石匠邵光前等石工按照设计,用人工将河床岩石凿成宽约6米、长约50米的天然桥面,再将桥面两侧河床基岩用炸药爆破后,逐层降低凿成多层跌水落差,使两侧河床基岩比桥面低7米至12米不等,在桥面下约2米处,由南往北凿成宽2米深6米的空洞,成拱形石桥(形似天坐桥)。为利于洪水下泻,又将石桥下游河床爆破,凿成长约40米的洞型斜坡槽谷。

这样,河水小时,可从桥洞下流过,如遇特大洪水、泥石流,可漫桥而过,桥身为整体天然岩石,与岸基岩一体,不会被冲毁,解决了山河桥屡建屡毁的难题,并形成了3层落差约3米的跌水。由于从具体地形地貌出发,设计合理科学,整个工程仅用了近4个月时间,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体现了设计和施工者高超的技艺和智慧。

山河拱形石桥,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形地貌和自然资源,设计和施工都很科学。石桥人工天成浑然一体,桥面宽敞、平坦、坚固,可通行各式汽车,无论水大水小都畅通无阻。上世纪五十年代,公路管理部门将桥面又用水泥浇灌加固,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前期仍为清水河下游卫宁地区的唯一通道

内容作者:黑占财

照片作者:陈学仁

18195599111

长按.识别.关

Hash:4f1e8cb5b5cf2969480f74962ff8ff7e760cdb9c

声明:此文由 中卫天天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