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盛京丨大清的八王爷和盛京的八王寺

说起大东区八王寺

盛京人没有不知道的

八王寺原名大法寺,八王寺是人民的俗称,具体位置是位于盛京大东区边墙路112号。

老盛京的人都知道,八王寺汽水,类似北京的北冰洋,是盛京的老字号汽水,1920年民国初期由东北官银号总稽张惠霖、奉天工商会长金恩祺等民族资本家创办的“奉天八王寺啤酒汽水酱油股份有限公司”,创办出满洲地区的老汽水。

说起八王寺汽水,就要说八王寺的水好,类似老北京人一说水,就说玉泉山的水好。盛京一提喝水,就会说起八王寺的水。八王寺东南50米处的一眼清泉,俗名八王寺井,因其井水清冽甘芳,许多人提起八王寺,首先想到的就是八王寺的水。

康熙爷东巡,把带来的北京玉泉山的水注入,“少时则玉泉水浮于上,澄清如故。以钓勺平挹取之,至刻痕而止,瓮半以下则为寺前井泉,不复进御矣”。以后大清皇帝东巡到这里,都喝八王寺的水。自此,这里的水更加有名。

那么八王寺有什么来历呢?

首先我们要解释一下大清朝的八王爷。八王爷指英亲王阿济格,他是太祖的嫡子,也是多尔衮和多铎的同母长兄,他的这两位同母兄长都是大清开国的战神。阿济格的战功虽不如两位兄弟,但也是有开国之功,故被封为英亲王。阿济格的封号“英”以及之前的“武英”,满语都为“baturu”,意为“勇敢”、“英勇”。阿济格本是太祖爷努尔哈赤的十二子,但民间说在大清诸王中排行八,都叫他八王爷。

顺治元年(1644年),努尔哈赤十二子阿济格被封为世袭亲王,封号英 ,后被处死,子孙降为庶人,雍正元年(1723年)以阿济格有功,命阿济格曾孙普照由辅国公起复世袭,一共传了十二代十七位。

英亲王阿济格的府邸在东城东华门大街,为明代光禄寺旧址,东临东安门北河沿,西为东安门大街。阿济格获罪之后,此府被收回,仍做光禄寺使用。清末改为礼器库、新宗人府。民国年间改为孔德学校。解放后改为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学、东华门小学以及东华门幼儿园。

喜欢红学的朋友都知道,敦敏、敦诚是曹雪芹的铁哥们,他们留的很多诗作,是研究红学、曹学的重要历史资料,敦敏、敦诚就是英亲王阿济格的五世孙。

史料记载,清代崇德初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从凤凰城回盛京路过“大法寺”时,见庙宇破败不堪,便施舍银两重修“大法寺”。清代崇德三年,“大法寺”修葺一新。寺庙主持僧为感谢阿济格施舍善款恩德,便在“大法寺”左侧修建了一座“八王祠”。此后,“大法寺”便逐渐成为阿济格的家庙。

民间一直称呼阿济格为八王,说是在大清诸王中他排第八。不仅在盛京,在北京也是这么叫的,他的墓地就叫八王坟,至今还保留着这一地名。具体地点位于今日东四环四惠桥西南侧的通惠河北岸。如今已经没有任何遗迹,现今有名的是这里八王坟长途客运站,这里发的长途大巴一般是北京开往东北的长途客车。

因大法寺成为八王爷的家庙,所以被称为“八王寺”,而忽略了原来寺庙名字“大法寺”。此寺要说起历史,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三年(1415年),但满洲一直被明朝视为化外之地,来此地的人很少,庙早就荒废了。此庙的发展就是从作为阿济格的家庙开始。

据记载,清代崇德三年(1638年)、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同治十一年(1872年)曾3次大修。日俄战争中,寺庙被毁坏。1928年,奉系军阀张作霖拨专款,第四次重修“八王寺”。后来因为历史原因不被重视,曾被市第五纸箱厂等单位占用。

这地区是古文物高发区,随着市政建设,考古工作者在八王寺地区发现了1处青铜遗址,属于新乐上层文化,距今3000年左右。还有十余座辽代墓葬和40多处清代古墓

近年来新建的八王寺,整体占地面积11136平方米,使用面积8609平方米,大殿面积600平方米。建设后的八王寺北到距离居民楼8米远处,南侧临街。内有观光区、封闭式生活区,后面建有方丈楼等。

Hash:28889de0314357804069bdaddfb6d8487891995b

声明:此文由 古瓷书院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