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太原文庙

太原府城文庙原在城西县前街一带,建于金大定年间(1161年~1189年),规模宏大。庙外有两大坊,东曰“德配天地”,西曰“道冠古今”,属两庙共有。庙内的主要建筑有棂星门、戟门、大成殿、东西两庑、名宦祠、乡贤祠、孝悌忠义祠、崇圣祠、文昌祠、奎光楼、敬一亭、更衣厅、泮池石桥以及供教学使用的明伦堂、斋房、教谕宅、训导宅等。1881年,汾河决堤,太原府城文庙文庙毁于大水。太原的缙绅学土为之大惧,以为天降凶示于文人,于是集聚府衙,请求重建文庙。太原知府呈请山西巡抚张之洞定夺。张之洞为稳定人心,亲自选址崇善寺废墟之地并倡导集资。太原文庙在没有动用公款情况下,利用前崇善寺末毁的零星建筑,很快建成。这种演化过程与平遥文庙颇为相似,会在格局上存在些寺院气息。太原文庙占地13000多平方米,由南向北依次建有照壁、六角井亭、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东西庑和崇圣祠。院心宽广,古木参天。高大的孔子像令人敬畏。1919年,太原文庙被辟为省图书博物馆,1927年又易名为“山西省民众教育馆”。在这一期间,供奉孔子的大成殿改作“古代礼物乐器陈列室”;威严肃穆的大成门,改成“礼堂讲演厅”。其它殿宇或为阅览室,或为书库,或为其它活动室和陈列室。1953年,文庙改为山西省博物馆。1998年,省文物局等部门对文庙进行修复。2010年,文庙保护步入正轨,大多数殿宇与文物大都得到了妥善保护。同时,许多山西省各地收集的文物整齐的放置于文庙场院之中,并名之为“山西省民俗博物馆”。2013年,国务院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原文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以上文字来自于对百度百科的整理,下面是一些照片。

这是在其正门的外面的一个西北门

这是正门——棂星门。“櫺”与“棂”是通假字,却让我很好奇。

从远处拍摄泮池石桥。

这是西侧的民俗展厅,外面的柱子上的石狮子特别多。

一眼就可以看到庄重的大成门,格局很规整。

这是东侧的道德讲堂,是在全国精神文明办领导下,全国性开展的社区文化项目。值得赞扬!

大成门近照

穿过小门就是第三进院落——最重要的大成殿前的广场

中间是广场

两边是绿地,四周是游廊房子,地上是各式各样的石制物件。又是一些石狮子柱子。目不暇接的感觉。

这是石匾额等等。

这是经幢。幢原是中国古代仪仗中的旌幡,是在竿上加丝织物做成,又称幢幡。由于印度佛的传入,特别是唐代中期佛教密宗的传入,将佛经或佛像起先书写在丝织的幢幡上,为保持经久不毁,后来改书写为石刻在石柱上,因刻的主要是《陀罗尼经》,因此称为经幢。

另一侧的民俗文物,其中的大钟非常巨大,有的是寺院的钟,有的刻着皇帝万岁。

两边是“忠孝节义”四个字碑。

这是大成殿,常博士教授我学习拜礼。

这是大成殿门口两边的古代马车,让人想到了周游列国的壮举。

这是古代的贞节牌坊,属于政府的嘉奖。

这是大成殿后面的一块字,应该很有蕴含。 大成殿的一个很重要特点是没有后门的,只能前门进前门出。佛教主殿大雄宝殿是不是可以有后门可以绕出去呢?不懂这里面的规矩。留待专家作答。

这是一个细节,民居过于逼近大成殿,然后做了一下仿古装饰。二者就很融洽了。

这是大成殿后的又一进院落

这是后堂的主体,类似于藏经阁

整个院子里依旧是大量的民俗文物。

此次前来正值星期一闭馆。通过山西当代儒学会柳会长的协调才得以参观太原文庙,甚为感激。介绍有不足之处请多多指正。

Hash:e52971d4210701c0d990d3636192a3700a95074d

声明:此文由 辅仁书院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