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太原解放70周年|阳曲荣光 支前精神

今天是4月24日

太原解放纪念日

历史永远铭记1949年4月24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歼灭了国民党守军,太原人民翻身做主,千年古城获得新生,并州大地从此进入历史新纪元。

“最后的一碗米送去作军粮,最后的一尺布送去作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他上战场!”这是解放太原战役时,我县支前群众广为流传的一首歌谣。

今天,让我们重温历史、纪念先辈,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支前精神,以历史的火炬照亮前进道路

建立支前纪念馆

位于太原市阳曲县侯村乡店子底村的支前纪念馆。

支前纪念馆附近的一处小游园里,设了几组铜像。有一组铜像呈现的是这样一幅画面:两筐苹果放在地上,旁边一位挽着发髻的老太太,一手拉着解放军战士,一手拉着孩子,孩子伸出左手,将一颗苹果递给解放军战士。

一幅幅图片、一件件革命文物、一组组铜像,展现了太原解放战役中阳曲人民支前的情形。

收割送粮供部队

店子底村,群众基础好,因而成为太原解放战役的“大后方”。

我军攻打牛驼寨要塞之前,中共阳曲县委提出“做好支前工作,打进太原,活捉阎锡山”的战斗口号。如此响亮的口号,让广大群众的支前热情更加高涨。

店子底村的男女老少都出动了。他们不分昼夜,边收割田里的庄稼边打场,边晒谷边碾米,边过秤边记账。随后,肩挑、手推、驴驮、车拉,他们将粮、油、菜、柴、草等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往部队。

在时任中共阳曲县委书记华国锋的主持下,县区干部支前动员大会召开,决定各村建立支前指挥部。按照当时规定,动用群众的一切物资都要详细登记入账。解放太原后,由阳曲县人民政府统一结算付款。

由于当时每天有物资从忻州五台静乐原平等地不间断运到店子底村,运来的粮食和各种器材,堆满了村里干涸的河道。村里一座庙的30多间房屋,也都腾出来给解放军用作临时物资站。

不仅如此,店子底村家家户户住着解放军。今年92岁的黄永发,时任民兵队长。他说:“解放军特别好,每天帮老百姓挑水、扫院子。”

修路送水拆门板

牛驼寨要塞工事坚固,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我军要想夺取这一要塞,必然离不开火炮。

火炮上太原东山,原先的羊肠小道根本不行。因此,支前群众必须拓宽道路。这条路从阳曲县东黄水村、上阳寨、下阳寨等村一直往牛驼寨方向曲折延伸。今年88岁的黄永康当时就参与了修路。他说:“白天,敌机每天都在东山上空盘旋。为了避免敌机扫射、轰炸,我们只能在夜晚修路。”经过若干个夜晚的奋战,一条3米宽的道路得以修完。

太原东山是个缺水区。为了解决我军的吃水问题,即便在白天,支前群众也会将水一趟趟往山上送。路上,支前群众一看到敌机,就迅速躲避起来,等到敌机飞走才能继续前行。

为了保证向前线进发的战士和伤病员能喝到开水,店子底村的群众架起十几口大锅,不停地烧水。

1948年10月18日,我军一番苦战之后,占领了除庙碉之外的牛驼寨阵地。为了巩固阵地,防止敌军反扑,我军急需大量门板、檩条等物资修筑掩体。

村民们肩挑、手推、驴驮、车拉,将粮、油、菜、柴、草等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往部队。

店子底村及其他村的群众知道这一消息后,争先恐后地把自家门板拆下,还把村里村外符合做檩条的树全部砍倒,按规定尺寸锯好,车拉人抬送往牛驼寨。黄永发说:“当时,为了找门板、檩条,人们把店子底村的庙也拆了。”

火线运伤亡人员

来源:生活晨报

Hash:e38e27648b3565012e923f080ec619675c1b6a4a

声明:此文由 阳曲政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