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乾隆为何不远千里数次高规格祭拜明孝陵?

明孝陵

明孝陵,不仅造型奇特——历代帝王陵的神道中唯一不走直线、而走北斗七星的形状,而且从未被盗,更是让众多帝王前往祭拜。

康熙和朱元璋两个朝代的皇帝,可以说是八竿子都打不到的关系。但是康熙这位帝王却做出了让世人都不能理解的行为,他从31岁到54岁六下江南,六过南京,而且五拜明孝陵,让人匪夷所思,并且,康熙向朱元璋行了三跪九叩之礼。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

第一次谒陵是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当时明孝陵正门有五个门洞,按理皇帝应该走中间,但康熙走旁边甬道,在孝陵的享殿三跪九叩,又于宝城前三奠酒,当时南京的父老百姓数万人在场,一个个感动得流泪。

第二次谒陵是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又一次亲自祭奠明孝陵,并赏赐了守陵人。

康熙皇帝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

乾隆皇帝(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

第三次谒陵是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45岁。此次谒陵,身边的大臣曾经有过不同意见,觉得康熙帝对朱元璋太过礼遇,康熙帝则坚持认为朱元璋乃是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帝王,配得上如此特殊的礼遇。鉴于明孝陵毁损较严重,康熙帝下令加以修葺,并且钦赐御制“治隆唐宋”匾额,在明孝陵悬挂。

第四次谒陵是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已经52岁了。

第五次谒陵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最后一次拜谒明孝陵时康熙54岁,南巡归途谒陵。

明孝陵

康熙的孙子乾隆当上皇帝之后,在很多事情上都效仿自己的爷爷康熙皇帝,他六下江南,更是一次不落地前往明孝陵,非常隆重而且充满谦卑地行三拜九叩之礼,还留下五首谒陵诗和两块御碑。

康熙、乾隆为什么要不远千里祭扫明孝陵?

这座耗时30余年修建的帝陵,自明朝以来就有三大祭和五大祭之说,特别是在明末崇祯帝自缢后,明朝遗民将拜祭明孝陵视为追念前朝。当时有一大批的汉人知识分子,或是公开反抗,或是以笔为刀,总之就是不愿意做清朝的臣民,因为他们认为传统的中华文化要灭亡,自己要被野蛮人统治。

明孝陵神道

明孝陵文武方门

例如顾炎武到处联系反清力量,但是军事反抗不成功,他就通过一些仪式性的行动来表态。他前后7次拜谒明孝陵,每次去都哭陵,还在明孝陵脚下的钟山南边隐居好几年。

松江人夏完淳从小跟着父亲、老师抗清,16岁被清政府杀害,据说夏完淳被押往南京路过紫金山,说自己得见高皇帝孝陵一死无憾,可见明孝陵是非常重要的象征符号。

“治隆唐宋”碑亭

“治隆唐宋”碑,为康熙御笔题写

明孝陵是正统地位的象征,祭明孝陵表达了对满汉认同的诉求,祭明孝陵是对“清承明制”的认同。

要知道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历史上,帝王最关心的事就是自己统治的合法性,尤其是在乱世的时候,每个政权都在争“正统”的名号。

明孝陵内红门

明孝陵内红门

令满清尴尬的是,明清易代被称之为“天崩地坼”的大事,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可禅,可继,可革,而不可使夷类间之”,从中不难读出其对入主中原的清朝统治者的切齿之恨。清初的“剃发令”、“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一系列暴政,更是激起了江南民众的强烈反抗。

怎么办呢?既然明朝每位皇帝登基之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拜谒明孝陵,既然明孝陵是正统的标志,那么清朝皇帝自然也要去跪拜了,于是清圣祖康熙五次谒陵、清高宗乾隆六次谒陵。

此山明太祖之墓

享殿之上的明楼

效果如何?清帝谒陵,尤其康熙帝的祭拜,据说上至“垂白之叟”,下至“含哺之氓”,“父老从者数万人”,观者如堵,声势浩大。于是在热闹喧嚣的背后,一些事情无声无息地发生了转变……

当然,康熙、乾隆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拜谒明孝陵,也说明他们对朱元璋的治国和作为真的是很佩服。因此,清朝才全盘继承了明朝的制度,就连科举制度、学校制度、法律制度、天文立法,都完完全全照搬下来。

Hash:1b6a6970fd51f32f6324ce39f2cd6661bdfb6be7

声明:此文由 朝阳阿力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