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档案中寻找依据——厘清“挂云山伏击战”的真相

近年不断见一些媒体(包括影视、戏剧)宣扬挂云山阻击战及其“六壮士”的英勇事迹,这是生动的爱国教育题材,值得宏扬、传承。但故事中对当年一些机构的设置、称呼,应以档案记述为依据,让历史说话,不要捕风捉影,以讹传讹。曾见一篇文稿:《比狼牙山五壮士还早一年的挂云山六壮士,知道的人为何寥寥无几?》正点到了问题的所在。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过硬的档案资料,尤其没有“当事人”的见证或回忆;另外也一直未见到更高层的媒体对此事迹的宣传报道。经梳理,对在宣扬中的一些提法有些很值得推敲。

一、“平井获游击支队”中的“平”是平定山西),非平山河北

“平井获游击支队”是一支正规的地方武装部队,统一着八路军军装。当年该支队政治处主任钟炳昌①撰文《抗日战争中的九区队》,将平(定)井(陉)获(获)游击支队的来龙去脉讲地清清楚楚:1937的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平定组织了平定抗日游击队,井陉组织了以井陉煤矿工人为基础的井陉矿工游击队。1937年11月,晋察冀军区同时成立了四个军分区,并以陕北过来的红军为骨干,结合部分地方刚组建的抗日武装,编成了12个大队,其中第四分区辖七、八、九三个大队。1939年3月在井陉县黑水坪,以九大队的一部、四分区平井获武装工作团部分干部以及井陉县武装自卫队组建了平(定)井(陉)获(鹿)游击支队,下辖两个大队:平定大队和井获大队,每个大队下辖四个中队,共400余人。开始温藏宝任支队政治处副主任、随后钟炳昌任政治处主任。1940年8月,平井获支队参加了百团大战,挂云山阻击战就发生在大战的第一阶段。1941年7月平井获支队奉命进行整训,本着精兵简政的原则,以原支队为基础,改编为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第九区队,取消了大队、中队编制,区队长张荣、政治委员兼政治处主任钟炳昌。文章还提到九区队在抗战胜利前夕的整编和参加的最后一次战斗:“同年七月(1945年),井陉支队、平定支队和建屏支队合并为晋察冀第四军分区独立团,分别编为一、二、三营,团部机关设司令部、政治处、供给处、卫生队、特务连、侦察连等。八月十五日日寇宣布投降,我独立团奉命围攻拒不投降的行唐之敌,连战数日,攻克该城,全歼守敌一百八十余人。从此,区队胜利完成了抗日斗争的历史使命,开始了新的战斗历程。”据有关资料显示,原九区队的建制后归属第64军,建国后驻东北本溪等地。

1991年由日本步兵第110联队战友会编纂出版的《冈山步兵第百十联队史》(非卖品)也有较详细记述。该书记载:110联队隶属于第110师团,于1938年6月23日在冈山编成,1938年7月14日从天津塘沽登陆,划归华北方面军管辖。还讲述了本师团在华北参加的一系列治安战、扫荡战情况,也记载了有关在狼牙山作战与挂云山作战的情况。有关挂云山的作战简述:挂云山战斗发生在1940年9月初,日军第110联队的武信中佐为支队长,指挥第4中队、第11中队、机枪中队1个小队、山炮兵1个小队,共计400余人;拥有轻机枪12挺、重机枪2挺、50毫米掷弹筒8具、山炮1-2门,火力相当可以,近战有重机枪、掷弹筒,远攻有山炮支援。而八路军部队为平井获支队第二大队第三中队和建屏县一区武装委员会的民兵、儿童团约100余人,不到200人,统一由中队长李鸿山指挥。由于战况迟迟没有进展,日军第4中队的关藤一等兵,在机枪火力的掩护下,向山上投掷烟雾筒,很快构成了一道烟雾,日军全部佩戴防毒面具,全员上刺刀冲了上去。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游击队员损失极大,激战中八路军游击队员不是死于肉搏战,就是跳崖身亡。还记述八路军第4支队第3连由李洪三(李鸿山)指挥,兵力约500余人,全员身穿黄色军服,装备步枪、轻机枪和手榴弹。

二、吕秀兰是区战地委员会妇女部负责人,非武装部长

阻击战中曾指挥对敌作战的吕秀兰,在不同版本中见到对她称谓不尽相同:“区妇救会武装干部”、“武装部长”、“建屏县一区武装委员会妇女部部长”、“区妇救会主任”、“区妇女干部”、“区干部”等等。据资料显示,抗战初期因划区范围常变,设区之数也不定,一般只配区委书记、区长二人,个别配有组宣委员,不与县一样设有群众团体组织,如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农民抗日救国会、青年抗日救国会、妇女抗日救国会、文化界抗日救国会等,更不见设有区妇救会中还成立武装部。

挂云山阻击战是百团大战的第一阶段。大战期间各县都成立了“战地动员委员会”,这是上级统一部署的。井陉(路北)县抗日政府县长齐维礼②在《1940年井陉县政府工作总结报告》中讲得很清楚:大战前夕专署召开了各县县长会议,会上行政督察专员邵式平等领导作了具体部署。他回县后即时召开了军、政、民联席会议,成立了战地动员委员会。为了统一指挥,配合战斗,各区也都由军政民三体组织起战委会,任命了正副主任。县、区战委会都设有军需、总务、宣传、慰劳、联络、民兵指挥等各部,组织起担架、运输、慰劳、割草、磨面等各种专门队伍,还建立了兵站、粮站、草站、交通站、供水站、慰问站等。井陉、建屏、平山、获鹿三县都在百团大战的区域,同归晋察冀(北岳)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领导,其行动自然是一样的。1940年8月上旬,在井陉、平山、获鹿三县交界处新设立建屏县,井陉的上庄、三峪、庄子头、威州一带村庄都划归建屏县的一区。当时建屏县第一区区政府就设在山上,阻击战的头天晚上,区小队和三峪、上庄两村的部分群众,其中有青抗先、儿童团成员等约一百多人也转移到山上。这些行动很可能是区战地委组织的,吕秀兰应是区战地委员会的成员,负责妇女工作。时过境迁,后人称其“妇女部长”、“妇救会主任”、“区干部”等都未尝不可,毕竟历史事迹是真实的,她确实担负了这一任务。

这是“当时人”对吕秀兰的“身份”的回忆,都是“听说”、“据说”。郭平(1960年5月回忆,时任太原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据说一个民兵叫什么黑子,赤手空拳与敌人大干一场,后在悬崖峭壁上滑跌下来,死去了多半天后又醒了过来;一个区武装部女部长在打尽最后一个手榴弹时,敌人逼进身前时跳岸壮烈牺牲,其他同志全部英勇战死,没有一个投敌的。崔德清③(1960年5月回忆,时任北京市财政局副局长):1940年8月,我军百团大战出击正太线,以配合主要战场。战役末主力撤走,只留下井获游击大队两个连留住当地,结果敌人两千多人围攻,我军一个连被围在挂云山顶,与敌血战终日。最后弹尽,敌人冲上山去,全连英勇殉国。区妇女武装干部吕秀兰向敌人投了十几个手榴弹,最后跳崖了。温会斌(1956年5月回忆,时任黄壁庄水库后勤部长):天快明时,敌人从庄子头、威州、栈道、牛山黄岩、平山分五路进兵包围,大致有两千来人……这次战斗中打死敌人200来个,咱们牺牲的知道的有军队李恒山(鸿山)连长,战士刘贵子、康元林、刘二小,区干部有吕秀兰、康二旦、李芳芳,老百姓有李树祥、康二堂、李桃罗、温玉树、康合合,其他的名字说不上。多年前,笔者曾参与撰写两篇有关挂云山阻击战的文稿,也称吕秀兰为“区妇救会武装部长”、“区妇救会武装干部”,人云亦云,都是沿用上述回忆录的说法,没有历史依据。

三、挂云山阻击战展示了一个英雄群体

挂云山阻击战展示了一个英雄群体。他们团结一致、同仇敌忾与侵略者进行殊死的战斗。“六壮士”属于这个可歌可泣的英雄群体。

挂云山阻击战的故事比狼牙山五壮士的事迹整整早一年,一直未见到像“五壮士”一样有更高层次媒体的宣传。这恐怕与没有掌握“第一手资料”有关。遗憾的是,有关挂云山阻击战的几个数字至今也未能“统一”:一是参加挂云山阻击战中平井获游击支队的人数,区小队的人数及随同上山的群众(包括青抗先、儿童团成员)人数。二是阻击战后,我方总共牺牲的人数(三中队、区小队及参战的群众)。三是围攻挂云山日伪军的人数,被打死的人数。如今所见到的文章和资料都是“当时人”、非“当事人”的“听说”及“据说”。笔者1982年冬曾上挂云山采访,应邀一块上山的有三峪村温会祥、康来羊两位老人。他二人在阻击战后第二天随区政府组织的群众上山清理现场,见到的情景如是说:山上山下到处是尸体,三中队战士的居多,但都不知其姓名,只认识中队长李鸿山,另还有区小队、青抗先成员和参战的群众,约百余人。当地的人,各村都自行运回安葬了,只有李队长用了一口簿棺材,其他战士都和衣埋葬在挂云山下的泉坡峪。已确认,“六壮士”都是当地人:吕秀兰、刘贵子(三中队炊事员)庄子头村人,康英英(又名康元林,三中队队员)、康二旦(区助理员)、李书祥(青抗先队员)、康三堂(儿童团员,15岁)三峪村人。另从《河北道教史》得知,康元林原名康永英,俗名康英英,自幼在挂云山出家为道士,属龙门派第十八代玄裔弟子,排“圆”字辈,出家姓名康圆英。

2015年夏,笔者曾电话采访当年平井获游击大队教导员温藏宝的儿子。告诉说:他父亲享年100岁,生前是山西晋东南军分区顾问。他说老爷子生前常有人来采访,只是流泪,不愿多说,平时更不看有关挂云山的影视和文章。老爷子经常说得一句话是,故事编的太离谱了。那牺牲的大都是从陕北来的红军,他们与我们地方部队合编在一起,山上那个指挥作战的李队长是江西人……

2012年清明时节,三峪村村民上山在祭祀烈士时,对已被荒草掩埋的26座坟茔重新进行了整理。《燕赵晚报》曾对此活动作过大篇幅的报道。但这些战士当时是怎样牺牲的,是作战时中弹倒下、还是中弹从山上摔下,是子弹打尽后跳崖、还是拒俘而跳崖,或是与敌人搏斗共同坠崖?这些难以考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些牺牲的战士中不乏还有跳崖的、坠崖的。也就是说“壮士”不止6人。那被炮弹炸死的中队长李鸿山难道不是壮士、勇士,最后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李芳芳难道不是壮士、勇士!

再说几句题外话:三村一位老党员曾到县档案馆查询“六壮士”中有几位是中共党员,馆长转问我。根据资料显示,庄子头村第一个中共党员是王允林(又名王酞、王升甫),1927年由赵玉祥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该村1939个重建党支部和建立村政权。三峪村第一个党员叫李怀深,1938年入党,该村1938年建立党支部和村政权。“六壮士”中两位庄子头人、四位三峪村人。李书祥是青抗先队员,康三堂是儿童团员、年仅15岁,不可能是党员。康英英原是出家道士,其烈士证记载他1939年5月参加平井获游击队,没记录政治面貌。另外三个人包括吕秀兰是否是中共党员,无依据。不过,那位不在“六壮士”名单中、指挥作战牺牲的中队长李鸿山肯定是党员,江西人,陕北来的,很可能参加了万里长征。

钟炳昌——江西省兴国县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长征。历任晋察冀军区分区政委、旅政委、师政委、军政治部主任。建国后,入南京军事学院政治系学习。后任军政委、建筑材料工业部政治部主任、四川省革委会常委,中国科学院政治部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齐维礼——平山县东黄泥村人,1937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井陉(路北)抗日政府县长;解放战争时期任西、建屏公署副专员,1949年随军南下后,任安徽池州安庆公署专员。新中国建立后先后任上海市外事办副主任兼外贸局和旅游局局长、上海市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等职。

崔德清——井陉县北王庄村人,193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期间先后任获鹿(北)县和建屏县县长,新中国建立后曾任北京市财政局副局长等职。

1941年冬,九区队和县委、县政府部分领导同志合影(黑水坪)

前左1钟炳昌(九区队政委)、左2齐维礼(井陉县县长)、前右1张荣(九区队队长)。 (齐维礼 提供)

主要参阅档案(井陉档案馆存):

《抗日战争中的九区队》钟炳昌 1983年7月

《1940年工作总结报告》齐维礼 1941年档案卷

《忆抗战时期井平获三角地带》崔德清 1960年5月

《中国共产党石家庄历史大事记述》新华出版社 1997年9月版

(求 是)

挂云山主峰(2009年摄)

采访康三羊(右2)、温会祥(右3)

康英英烈士证

康三羊(左2)、温会祥(左3)在讲解

更多信息

重大喜讯,关于井陉二中!!

井陉这个村发现了解放战争时期的珍贵原始文献

八旬老人来井陉办事未归 民辅警连夜帮助找到下落

考过了/溪水清清

事发井陉:一男子“顺手牵羊”被监控拍下!快看谁认识?

转一转

赞一赞 看一看

Hash:110e8bb8b503471724cba94235e2036b7657b10a

声明:此文由 甜瓜微生活宝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