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天长大石桥:历经两次重修,独具三个时期特色建筑风格

井陉天长镇的大石桥又叫逸仙桥,桥西端接东关东大街,桥东端与河东村边的307国道成丁字交接。它是城关一带连接绵河两岸的重要桥梁通道,也是井陉境内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桥梁建筑。据说,当年与北京卢沟桥齐名。

乾隆以前,昔日河东以东、以南的村庄,因无桥梁沟通,要想进城非常不便,只好一靠渡船,二靠枯水季节架木桥通行。到了乾隆年间,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加,交通问题成了头等大事。于是,在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由井陉知县徐时得倡导拨银与县中士绅捐银修建桥梁,历时数年始成。

建成的桥梁为连拱形式,全部用青石砌成,因此称“大石桥”。原为12孔,长20余丈,宽2丈,高6丈。桥东西端各置有一对高5尺的石雕狮子。桥两侧为高三尺的青石栏板和石望柱。石望柱顶端分别镌刻有狮、猴、鹰等动物形象的石雕。这些石雕造型生动,神态各异。或幼狮爬在母狮肩头上戏耍玩闹,或雄狮昂首怒视远方,或猕猴静坐若有所思,或苍鹰飞落捕捉白兔……雕刻风格或粗犷或细腻,形象逼真,是清代雕刻艺术珍品。

大石桥建成后不久,便遇上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和嘉庆六年(1801年)的绵河大水。两次大水共冲垮大石桥东端桥墩六孔。1929年补修完整,竣工时邀请城关一带知名士绅商议给桥命名。因当年孙中山火车山西视察,曾在井陉车站停车,接见了井陉官员和当地知名士绅,于是大家将此桥命名为“逸仙桥”,并镌刻匾额嵌于桥孔之上。

1966年8月间绵河发水,又将东端五孔冲毁。到1967年补修完整,通行至今。现在的大石桥全长一百零九米,宽六米,高八米,共十一孔。西端六孔是清乾隆时原建筑,桥面上还保存有初建时的三十八对石望柱雕刻。中间留有民国时重修的一孔。东端四孔为建国后新修。从桥洞的吸水兽位置,就能很清楚地分辨出来。现在的大石桥自初建至今已二百余年,是城关一带沟通绵河两岸的主要通道,而且同一桥保持着三个历史时期的建筑特色。

文/侯福顺 图/王会良

Hash:90602076c03e4646a27673d9b7c2eb9b1d29b3cd

声明:此文由 井陉大家帮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