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求恩葬礼珍贵照片:追悼会距前线仅2.5公里,柯棣华向墓园献花

中国人民的抗战史上,一个外国人的名字被永远铭记,他就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医生白求恩。1938年,白求恩带领着由美国人和加拿大人组成的医疗小组来到中国。从此,他就扎根于这块土地,为中国抗战斗争呕心沥血。1939年10月,白求恩抢救伤员时,左手指被手术刀割破感染。由于医疗条件有限,11月12日白求恩转败血症医治无效,在河北唐县黄石口村逝世。图为白求恩生前在边区的留影。

白求恩逝世以后,他的遗体被马不停蹄的转移到了唐县于家寨中央戏楼前的大官房,由于此处仅距前线仅2.5公里,所以葬礼和追悼会举行的很简单。白求恩遗体被停放在中央戏台中间几张合并起来的大方桌上,于家寨的所有抗战军民脱帽向白求恩三鞠躬,并围绕遗体一周告别。图上可见孩子们恋恋不舍地望向这位曾与他们多次玩耍的外国医生。随后,抗战军民将他进行了秘密安葬。为避免被日寇发现,还将地犁平,不留坟头。

1940年1月4日,白求恩的灵柩被起出,抬往唐县军城镇南关村,这里曾是宋代名将杨六郎的校军场,四周景色优美。次日,当地为白求恩召开追悼大会。图为白求恩大夫追悼大会的灵堂。

图为追悼大会的灵堂中,摆放着白求恩的遗像。照片中的他如往常一样,和蔼地望着前来悼念的人们,就像他从未离开一样。

当天边区很多战士和民众来此悼念,现场十分悲痛。边区的很多军民纷纷要求给白求恩抬棺,以恭送这位伟大的战士最后一程。图上边区军民抬着白求恩的灵柩经过追悼礼堂。

追悼大会结束后,白求恩被安葬于阅兵场西北角的土坡之上。到了安葬地,边区军民齐心协力将白求恩的灵柩缓缓放入墓坑,并覆上黄土。

安葬完毕,参加安葬的数百边区军民怀着无尽哀思,向白求恩墓地鞠躬悼念。从图上现场军民鞠躬的姿态就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心情有多么悲痛。

1940年2月,晋察冀军区决定为白求恩修建一座规模宏大的墓园,来永久纪念这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整个工程历时4个月,1940年6月竣工。在大门上由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任舒同题写了“白求恩之墓”五个大字,两旁的挽联为“精神长留国际,功德永存中华”。

墓园建成后,边区军民再次举行了隆重的悼念仪式。同为国际主义战士的印度著名医生柯棣华大夫,专门为白求恩墓园献上了花圈。图中手持花圈者即为时任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长的柯棣华。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些肉体已经死去,灵魂却还活在人民心中的人,永远都激励着我们砥砺前行。白求恩大夫永垂不朽!

Hash:518f65f0bee8797475b7dd2fea27bf1c9444bd74

声明:此文由 趣谈历史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