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集美丨从后溪霞城城隍庙到台北霞海城隍庙,做两岸城市的守护神!

人文集美

集美原是福建省东南沿海的一个小渔村,由天马山发脉蜿蜒而下,分布七个小山丘,直至陆地的末尾,因此有称“尽尾”的。它又在浔江的末端,故清时又称“浔尾”集美与高崎对峙隔海的这条港称为“浔尾港”。 人们把此地冠以雅称,叫“七星坠地”。

在此地,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但大多已被我们渐渐遗忘。闽南童玩、答嘴鼓、嘉庚瓦制作工艺、马銮有应信俗等等都已成功申请了集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些都是隶属于我们国家的文化瑰宝,需要更多地展示在世人面前,而不是被遗忘......

所以「集美旅游」特别策划了这个栏目,请您一起和小SHUI去探寻,去追溯,深入认识这个不该被遗忘的「人文集美」。(每周六推出~)

今天小SHUI要介绍台北霞海城隍庙,你说人文集美怎么讲到台湾去了?听我细细道来这座古庙和集美后溪霞城城隍庙的渊源!(本期素材来源:《台海》杂志记者 刘舒萍)

台北海城隍庙位于台北大稻埕迪化街一段61号,追本溯源,它的建立与福建泉州同安族群在大稻埕开发有密切的关系,从1859年落成迄今,已有近一百六十年历史。

城隍金身随陈氏族人落地台北

“城隍就是城市的守护神。在北京,城隍爷叫做都城隍;而霞海城隍是1821年从福建霞城远渡重洋来到台湾而得其名,尔后在此地落地生根,成为台北城的守护神。”陈文文女士是台北霞海城隍庙的第六代管理人,就是她的祖先将城隍爷金身从福建带到台湾。

起初,城隍爷金身安奉在陈金绒之子陈浩然所经营的糕饼铺中。1856,陈姓族人和地方善信开始筹建城隍庙,并于1859年落成,因怀念故乡霞城和临海门,取名“霞海”。

考究历史,台湾最早的城隍庙,是1669年创建的东宁府城隍庙,到1934年末,全台的城隍庙总数达二十九座。其中,多数为清代官方所建的城隍庙,这些清代官方祀典的城隍庙在政权转移之后失去了官方的支持,转由民间崇祀,一些城隍庙的维持因此而中落。然而原本就由民间建立崇祀的城隍庙,则未因政权交替而衰微,反而随着地方经济上的繁荣而更加香火鼎盛,台北霞海城隍庙即是其中的代表。

大稻埕是老台北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地区,商人开新店,官员刚上任,都要来跟城隍爷打招呼,随着大稻埕商业发展,到清末、日据时期,台北霞海城隍庙已成为台湾香火最旺的庙宇之一,而每年的霞海城隍出巡绕境活动,更是与北港妈祖绕境活动齐名,并列成为台岛两大宗教活动,在日据时期则有“北港迎妈祖、台北迎城隍”的誉赞。

管理人一直由陈氏家族子孙出任

台北霞海城隍庙很小,还没怎么转就逛完了。为何名闻全台的台北霞海城隍庙一直守着四十六坪的庙地并未扩建。

根据汉人的习惯,大凡香火鼎盛的寺庙,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多会将其庙宇建筑加以改建扩大。公关组组长吴孟寰解释道:

我们最大的特色是小,今年是鸡年,城隍庙所在地是风水上的鸡母穴,鸡母穴有如母鸡保护小鸡般,百年来大稻埕的士农工商都承蒙霞海城隍爷的保佑,生意兴隆、财源广进,事事平安顺利,可说是庙愈小则愈发。

庙不在大,有神则灵。在历代管理人的勠力经营之下,霞海城隍庙依然是台北市香火最旺的庙宇之一。

台北霞海城隍庙主祀城隍爷

是台北大稻埕地区人们的信仰中心

在庙宇管理方面,与台湾其他香火鼎盛的庙宇相较而言,台北霞海城隍庙最大的特色是自创建以来,一直维持“管理人”制的特色,不像其他庙宇多为管理委员制或成立财团法人。霞海城隍庙的管理人,自第一代以来,一直由福建泉州府同安移民海内派珍山陈氏家族子孙出任,如今是由陈氏第六代子孙管理。

捐资600多万元人民币重建祖庙

1990年代初期,陈氏第六代子孙、台北霞海城隍庙的前任管理人陈国汀,根据霞海城隍庙的庙谱及文献记载,在那个两岸交流还未见频繁的时代,就多次派人前往大陆寻访“祖庙”。“1991年来到后溪时,祖庙已被拆光,当时是通过一块‘临海门’的牌匾,以及在当地的实地考证,非常确定这个(福建厦门集美后溪霞城城隍庙)就是我们的祖庙。”吴孟寰介绍道,为了信仰继续传承下去,台北霞海城隍庙宗亲决定在原址上重建祖庙,让香火永继。

台北霞海城隍庙是从厦门集美霞城城隍庙分灵出去的,集美霞城城隍庙内的“临海门”古石匾是彼此“认亲”的关键所在。

图/《台海》杂志特约记者 王火炎

城内社居民吴铭智老先生介绍说,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为抵御他的进攻,命福建总兵李率泰、同安总兵施琅在今日的集美后溪督造霞城,命其城为“城内”,又称“霞城”。霞城平面呈椭圆形,以黄冈岩条石干砌而成,设城门四座。按照古代风俗传统,建城需要有神来守护,故四处城门各设有一座庙,东门设观音佛祖庙,南门设城隍庙,西门为池府王爷庙,北门为玄天上帝庙。

在造霞城的同时,清政府在这里实行“迁界”政策,沿海居民以霞城城墙为界,30里外不得居住,因此,这里也成为了从大陆出海赴台的玄关要地。清朝时期,城内城外曾是一片汪洋,每遇涨潮,海水会涌到城隍庙前,南门与海相对,故又名为“临海门”。出海远渡台湾的人都纷纷到城隍庙来祭拜城隍爷,希望保佑其平安抵达。

城隍爷祈安日,厦门集美后溪盛大的祭拜场面。

图/台赛摄影师 林世泽

1958年,“破四旧”期间,城内四门的门庙,也成了要被推翻打倒的对象,只保留了北城门“拱辰门”的断垣残壁与南城门“临海门”的门额石匾等少数遗迹文物,霞城城隍庙也被拆建为仓库。不成想到,那块幸存下来的“临海门”古石匾,有朝一日成为与台湾霞美城隍庙“认亲”的关键所在,见证了两岸同胞的深远情谊。

陈国汀在职期间,募得新台币1300万,并在1991年6月7日亲自为集美后溪霞城城隍庙的复建奠基动土,但不久后因多年奔走,忙于两岸庙务,积劳成疾而辞世,胞妹陈文文继任管理人一职,继续集资修建完成了霞城城隍庙。最终,台胞宗亲先后捐资600多万元人民币,完成了祖庙的重建。这段筚路蓝缕重建祖庙的过程也被刻在了集美后溪霞城城隍庙的墙面上,你若仔细辨认走廊上的青铜钟和龙柱,你会发现,它们是台湾朋友敬献的。墙壁上部分的庙文篆刻和书法题字,则出自陈文文和时任台中市胡志强之手。事实上,自1994年起,台北霞海城隍庙每年皆组团回祖庙拜拜。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两岸的城隍文化交流一年比一年频繁,城隍文化也越走越近。两岸城隍文化盛会规格也升至国家级。

责任编辑 丨兽

编审 丨刘惠婷

资料来源于:《台海》杂志

点击以下图文,直接阅读

更多“人文集美”内容

欢迎试试我们的暗号哟▽

丨行摄集美丨好玩集美丨好料地图丨集美手势丨

丨色彩恋旅丨集美掌故丨人文集美丨精彩2016丨

Hash:801d8c916580bba7c7052d7e2eaaaa277c8a084a

声明:此文由 集美旅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