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园:讲述中国的山河故事

本文刊载于《山野》杂志2021年12月刊

文 / 马德民

图 / 于峰

国家公园不但能娱乐我们,也能教育我们。国家公园能引起被动的赞叹,也能激发主动的好奇心。国家公园能帮助我们想象中国的景观和以此为家的生物在现代化城市出现前的样貌。再说一次:国家公园能帮助我们想象。国家公园让今日的我们得以瞥见过去,而且——如果我们能够坚持决心,用智慧战胜愚念——还能让未来的人也可以看见过去。

2021年10月12日,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我国首批五个国家公园名单公布,包括三江源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武夷山国家公园。

△三江源国家公园位于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腹地,以山原和高山峡谷地貌为主,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

第一批国家公园涉及青海西藏四川陕西甘肃吉林黑龙江、海南、福建江西等10个省区,均处于我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关键区域,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

什么是国家公园

与一般意义上单纯供游览休闲的公园不同,国家公园属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禁止开发区域,纳入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管控范围,实行最严格的保护。

国家公园的首要功能是实现对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保护,同时兼具科研、教育、游憩等综合功能。国家公园所在地的居民,也可以从国家公园的生态效益中获益,逐步走出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为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禁止开放区域,国家公园并不是单一的公园主体,每一个公园都包括了众多子风景区自然保护区域。

例如,武夷山国家公园位于福建省北部,规划总面积1001.41平方公里,整合了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武夷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九曲溪上游保护地带;三江源国家公园覆盖范围包括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扎陵湖鄂陵湖、星星海等地,园区总面积12.31万平方公里;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横跨黑龙江、吉林两省,规划面积14065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97.74%;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则涵盖并连通了尖峰岭霸王岭吊罗山、黎母山、鹦哥岭、五指山、毛瑞等森林公园及国有林场。

△扎陵湖和鄂陵湖是黄河源头两个最大的高原淡水湖泊,素有“黄河源姊妹湖”之称

国家公园顾名思义也是人民的公园,坚持全民公益性是国家公园重要的理念之一,肯定是要对公众开放的。国家公园其中一个目的也是通过国家公园建设,要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国家最美、最优质的生态产品。

除此之外,自然资源部还将完善生态保护修复的法律制度和标准规范,继续配合立法机关推进矿产资源、草原法、自然保护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国土空间规划等方面的立法或者修法工作,特别注意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的生态保护修复的规范和标准,与各地一起不断探索规范,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

国家公园是广义自然保护地的一种。从人类有自然保护地的概念与实践至今,保护与发展就成为其核心的内在冲突。一个自然保护地的价值能否体现,自然保护的工作做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就是看在这对矛盾和冲突上能否做到科学、合理的平衡。

国家公园体系的建立

中国自然保护地的大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在经济发展成为重中之重的年代,中国自然保护地的发展取得了极为宝贵的成果与经验,也有很多教训,一度由于主管单位、不同地域、不同行政级别的差异,导致很多管理中的混乱局面,为发展造成保护无力,或过分强调保护而导致发展受影响的情况,也不少见。

当然,总体上,直到国家公园体系开始进入主流视野之前,中国自然保护地的发展与管理,是朝着规范化、合理化的方向迈进的。

在中国建设国家公园体系是中国自然保护地建设史的一次飞跃。国家公园体系与之前的自然保护区等体系相比,一方面是择其重点施为,以国家之力解决一些价值大、意义深远的保护地建设问题,同时,也通过体系的引入与创新,丰富了自然保护地的管理空间、发展余地。

整体而论,中国的国家公园管理体系相较于严格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系,“保护”的意味是略显淡化的,而通过“公园”这一概念体现出的对“发展”特别是对“公众共享”的包容度、对给人民生态体验的要求则更强。当然,“淡化”并不是不保护,在该严格保护的内部区域也不会放松。

△鄂陵湖地势很高,寒冷潮湿,地域辽阔,牧草丰美,不仅自然景观奇妙,更有优良的草原牧场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国家林草局回应公众关切,表达的首先是“坚持全民公益性是国家公园重要的理念之一,肯定是要对公众开放的”,并且强调“国家公园不能建成无人区,也不是一个隔离区”。

这一回应的前提,也是中国国家公园体系在既有自然保护地体系基础上,试图展现出的创新发展,更为明确的定位和更为精细的管理。

我国的国家公园体系初成于经济社会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历史节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全社会自然保护的理念,都在面临转型与升级。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野,国家公园体系建设既是久远的传统,也是崭新的实践。国家公园管理中对发展与保护、对保护与国民共享的尺度,尚需在新时代新发展中,寻找新的平衡点。

美国国家公园的启示

在全球范围,最早开始运行国家公园保护体系的是美国。1872年,成立最早的黄石国家公园成为联邦法划定的第一座国家公园,此后加州优胜美地州立公园在1890年收归国有,1903年设立南达科塔州风穴国家公园,1910年设立蒙大拿冰川国家公园,1915年设立及科罗拉多州洛矶山国家公园。

美国西部早期国家公园主要是为了保护秀丽的奇景,像是宏伟巨岩、奔腾流水和终年不化的冰雪等壮观景色,这些险峻环境都提供不了经济开发前景。国家公园被视为缺乏商机,加上将这类公园宣扬为与旧欧洲教堂遗迹相对的美国天然殿堂所创造出的爱国意味,都让设立国家公园在当时比较容易。

另一个因素则是尼加拉瀑布这个反例。那里最好的俯瞰地点都被私人企业收购且围起,将一个国家象征变成俗气和供人付费观赏的对象。

△陵湖湖面开阔,水质甘甜,湖滨草场如茵,景色壮观秀丽

保护黄石公园的美洲野牛和红杉巨木也成了国家公园定义的一部分。但是要到1947年,美国才有主要为保护野生生物而设立的国家公园,那就是艾弗格雷兹国家公园。这座公园是佛罗里达州的一片广大湿地,既无高山也无峡谷,但到处都是鸟类和美洲鳄。

从那时起,美国的国家公园就逐渐承担起保存自然界的多样性的崇高使命——生物多样性、生态进程、自由流动的水、最原始的地质地貌——为地球万物复杂的相互作用留下范例,而不只是拥有美景的人间仙境

这是一段跌跌撞撞砥砺前进的历程,充满政治角力、经济权衡与理念冲突,带着美国走到了今日的局面。

国家公园最初是个美好而远大的构想,随着时间变得愈来愈完善、愈来愈宏大。这个体制现在包含的不只有正式的国家公园及国家纪念地,还有被认可为国家历史地标的战场、堡垒、海岸、风景优美的河流、墓地和其他重要地点(有些仍为私人所有),以及在景观和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路线,像是阿拉巴马州的塞尔马到蒙哥马利国家历史步道。

美国人民从国家公园的发展中得到启示:只有在面对大自然的无情反扑,人类才会明白自己的渺小,大多数居住在都市的我们时常都忘了这一点。

△三江源随处可见的经幡山

大自然是我们的家园,无论是诉诸信仰的力量或是反诸自省,我们必须学着谦卑地爱惜每一寸土地。而公民意识的崛起,面对不公不义和公权失衡等社会议题,公众和环境组织不再沉默不语,公民觉醒成为新一代的共同精神,他们选择勇敢挺身而出,毫无畏惧地要求改变、拒绝谎言,荒野因此有了被保护的可能。

现任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贾维斯在庆祝美国国家公园100周年时表示,美国国家公园的目的是诉说美国故事,而不仅仅是保护一片片景观。美国人也应该牢记,保存这些地方及其历史的工作也是国民的义务,而且不会有完成的一天。

ABOUT

《山野》杂志

与中国登山户外运动共成长!

投稿邮箱:

往期精彩回顾

湖南张家界】2022年全国新年登高健身大会主会场活动举行 【科考福利】麦宿及川藏公路北线不完全自助旅行指南 科学备战、体能先行:全国攀岩训练营的一天

在看点这里

Hash:31ee8e74e52127c5dcee266888b129c27dd6ef82

声明:此文由 穷游小达人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