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究竟在哪里砸的缸?

司马光,字君实,自号迂叟,祖籍山西夏县,出生于光州光山县(今信阳光山县),是北宋重要的政冶家、杰出的史学家和著名的文学家。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到元丰八年(1085),司马光在位于我区诸葛镇司马社区的独乐园完成了鸿篇巨制《资治通鉴》。

今年是司马光诞辰1000周年,我们特编发许庆西老师的一篇文章,读后你会知道,原来司马光砸缸的地方就在我们洛阳呢!

司马光童年时代,思维敏捷,机智勇敢,果断。《宋史司马光传》载:“群儿戏于庭,一儿蹬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这就是广为传诵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故事折射出司马光救人于危难的博爱精神,敢于担当风险的拚搏精神,敢于打破常规思维的创新精神。时隔千年,这个故事仍为人们津津乐道,并成为启蒙教育的必读教材。但“砸缸”的故事发生在哪儿,史书上没有记载,众所纷纭,莫衷一是。

一为光山说

2004年,光山县司马府门口的《司马光故居碑》云:天禧三年十月十八日,司马光出生在光山县,在这里度过了童年时期并诞生了闻名遐迩的砸缸故事。

二为寿县

2005年,山西王在京编著的《司马光墓》称:“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发生在寿州安丰县(今安徽寿县西南)。

三为洛阳说

2015年八月,《解放军报》原副总编辑、高级记者江永红著《司马光传》云:洛阳留下了司马光击瓮救友的故事。

笔者先后赴司马光故里夏县,出生地光山县等地考察,认同江永红的洛阳说。童年司马光在哪里砸缸,取决于当年其监护人司马光之父司马池在何时何地任职。

山西运城博物馆长杨明珠编写的《司马光茔祠碑志》“ 宋天章阁待制司马府君碑铭"记载了司马池的仕宦履历: “君讳池,字和仲,其先河内人,晋安平献王之后……顷之,移知光州光山县,所知交荐,拜秘书省著作佐郎,出监寿州安丰县酒税,寻徙知遂州小溪县,事就除本省丞,秩满还朝,会龙阁刘学士烨出知河南府兼留守司,辟知司录司事。俄拜太常博士,留守通判阙,复以荐升为群牧判官"。由此可知,司马池先后在光山县、安丰县、小溪县和河南府(洛阳)任职,只要弄清他在上述各地任职的时间,就可以断定司马光砸缸的地方了。

四川大学胡昭曦先生在《司马光诞生地考》一书中认为,司马池离开光山县就任秘书省著作佐郎监安丰酒税最迟迄于乾兴元年(1022年)正月,此时的司马光才二岁多,光山砸缸说不足为据。

山西大学裕民先生在《司马池的一生及其对司马光的影响》一文中说,“乾兴元年正月,司马池光山县任满,进京至吏部考绩。二月十九日,宋真宗死,光州知州盛度被贬,其推荐落空,司马池改秘书著作郎,监安丰酒税,天圣二年(1024年)司马池改任小溪县(今四川遂宁县)。司马池在安丰县任职时,司马光只有三四岁,四岁儿童砸缸难以令人信服。

天圣三至四年(1025-1026),司马池在河南府任职,此时司马光正当七岁。司马光离开洛阳多年后,仍对洛阳的童年生活念念不忘,他在《送王瓘同年河南府司录》诗云:

采服昔为儿,

随亲宦洛师。

于今余梦想,

常记旧游嬉。

佐使头应白,

书楼树已欹。

闻君行有日,

使我泪交颐。

由此,可以推断: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不是发生在光山,也不是在安丰县,而是在千年帝都洛阳。

司马光砸缸的背后:一个历史谎言是如何弄假成真的?

司马光砸缸救出的小男孩是谁?大家都被骗了!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因为入选过中小学教材,可谓家喻户晓。但是,近几年来,网上有些历史写手却在不厌其烦地告诉人们一个“史实”,“司马光砸缸”救下的那个小男孩找到了,他的名字叫上官尚光。

三人成虎,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谎言,所谓的上官尚光,只是一部动画片中的虚构。因为“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发生在河南省光山县,“上官尚光”是如何诞生的,笔者也略知一二,现分享给大家,以还原历史真相。

司马光与光山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农历十月十八日,出生于其父的任职地光州光山(今河南省光山县)。

司马光的父亲名叫司马池,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进士,天禧三年(1019年)三月调到郑州任防御判官。此时光山知县缺位,改任光山知县,当年十月生下第三子,因儿子的出生地在光山,所以,给子取名司马光。

司马光六岁时开始读书识字,到七岁就像成年人一样聪慧,特别喜欢听老师讲《左氏春秋》,回家后,还向家人转述。被激发了学习兴趣的司马光,从此手不释卷,开启了日夜苦读的人生模式。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宋史》)。”

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好学,但是,他不是读死书的那种,能够学以致用。就在司马光七岁那年,他干了一件流传千古的“大事”——砸缸救人。

当时,一群小孩子在大院里嬉戏玩耍,一个顽皮的小孩爬到大缸(瓮指大缸)上面,结果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由于事发突然,其他的小孩子都吓得跑掉了,只有司马光非常镇静,他捡来一块石头,将大缸砸个大洞,缸里的水流出来了,失足跌落缸中的小孩得救了。这就是著名的“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很快就传到京城开封及洛阳等地,有人还以司马光的事迹为蓝本,创作了“连环画”,从此,司马光的美名传遍天下。

司马光救了谁?

在《宋史》的记述中,只有司马光砸缸救人,而无被救对象。如果真要猜测一下,那个孩子应该是常在一起玩耍的同伴。

但是,近几年,这个被救孩子的形象被一些历史写手给固定了,是一个名叫上官尚光 的人。上官尚光是光山人,也是司马光的儿时玩伴,在司马光救人的第二天,上官一家还提着礼物专程上门道谢。

上官尚光成人后移居光山城西龙堤南坡,并建亭名曰“感恩亭”,以报司马光救命之恩。后人为了纪念此举,遂将此坡改称上官岗。

上官尚光是如何“诞生”的?

其实,所谓的上官尚光只是一部动画片中的虚构人物。地处河南省东南部的光山县,曾经要倾力打造“智慧光山”,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正是人生智慧的闪现,所以,县里决定投资拍摄一部司马光在光山的大型三维启智动画连续剧——《少年司马光》。

光山县拍摄的《少年司马光》共有十三个单元小故事,它们分别为“诞生记”、“白鹭记”、“胡桃记”、“青虾记”、“糍粑记”、“麻鸭记”、“高跷记”、“送灯记”、“木鱼记”、“水牛记”、“斗茶记”、“砸缸记”。剧中青虾、糍粑、麻鸭及高跷、送灯、斗茶等故事,都是光山特色美食民俗活动,其本意就是宣传现实的光山。

上官尚光出现在“砸缸记”中,这才是本剧的智慧落脚点。

为什么是“上官”?

《少年司马光》中的砸缸被救者,之所以姓上官氏,这与光山县弦山街道办事处的上官岗村有着较深渊源。上官岗村位于光山县城西关,是光山最早富裕起来的村子之一,先后荣获过“全省康居示范村”、“全省文明村镇创建先进村”、“河南省特色文化产业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等殊荣。

难能可贵的是,上官岗村人致富不忘“文学”,曾无偿给县文联的作家们提供创作室,还承办了好几届文学笔会,被光山县的作家们称之为娘家。

当作家们接到创作《少年司马光》的任务后,创作地就选在上官岗。写到“砸缸记”一章时,为了让故事更逼真,得要给被救者一个“身份”,这样,故事才好展开。作家们也是抱有一份感恩之心,才想到以上官氏来命名这个孩子。

没承想,电视剧播出后,有些历史写手,竟将现代影视故事,当成历史来误导读者,这是作家们当初所难预料的。

如今,网上许多历史类故事,大多真假难辨,有些是因为作者的知识局限造成的无心之失,有些则是无良写手为了流量而假造噱头。前者尚可原谅,后者简直让人无法忍受。

历史,虽然隔了重重迷雾,作为后人,只能于史料中去辨别真伪,而不应明目张胆地造假以欺世盗名!

作者简介:

许庆西,伊滨区诸葛镇司马街人,中学一级教师,退休后,从事司马光和许衡文化的学习研究,现任洛阳司马光研究会研究员、洛阳许文正公衡研究会秘书长。主编《司马光修史独乐园》《司马光洛阳全诗》《司马温公独乐园》。参与编写《偃师姓氏源流》《偃师轶事典故》《偃师名人传略》《洛阳大典》《千年帝都洛阳》《偃师聚落记》等书。创办司马光纪念馆,组织考证独乐园遗址,在万安山上发现司马光石刻题记,解决司马街《许文正公世家谱》的“断代”问题,如实向伊滨区和市文物部门反映司马街许文正公祠的情况。“独乐园遗址”、“万安山司马光石刻题记”与“许文正公祠”均入选洛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Hash:b61dec5bbeafce03cc2953804b245a030119c5fa

声明:此文由 收藏与品鉴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