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陵留圣迹 梓州增光辉(下)‖ 魏浩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少陵留圣迹 梓州增光辉(下)

魏 浩

牛头胜迹今犹壮

三台历史上的第二处草堂,就是明朝万历年间由潼川知府张辉南组织修建的、位于城西牛头山顶的“工部草堂”。

《方舆纪要》载:牛头山“在州城西南二里,形如伏牛,俯临城郭,上有浮图。”民国三台县志》引《寰宇记》:“山在郪县西南,高一里,形似牛头,四面孤绝。俯临州部,下有长乐寺,楼阁烟花,为一方名胜。”又说:“山旧有寨基,因民国十五年建中山公园,前山上城垣炮台拆毁。”

查明朝嘉靖《潼川志》及之前的方志、笔记,均无牛头山工部草堂的记载。

广德元年春,杜甫怀着春天般的愉悦与惆怅登牛头山览胜,先后作《上牛头寺》《登牛头山亭子》和《望牛头寺》,写景感怀,慨叹战乱给百姓造成的流离失所。从此,梓州牛头山这“一方名胜”更增忧时济民的内涵,文人学士游历梓州、登临赋诗,必怀少陵。

唐昭宗时,诗人李洞游历蜀中,夜宿牛头山即有“望空工部眼,骚乱广文头”(《秋宿梓州牛头寺》)之句。北宋潼川知府李焘也感叹:“潼川绕郭多名胜,都在少陵诗句中”(《望川亭》)。南宋人程公许《东川节度歌》亦曰:“恨无春色浮山外之杰句,空有帝乡愁绪之孤忠。......向来牛头著亭处,晴烟万井历历明双瞳。”“春色浮山外”典出杜甫《望牛头寺》:“春色浮山外,天河宿殿阴”;“帝乡”,指皇帝居住的地方。杜甫《承闻河北诸节度使入朝欢喜口号》说:“衣冠是日朝天子,草奏何时入帝乡”。后句的“牛头著亭处”、“万井”,则出自杜甫《登牛头山亭子》,“路出双林外,亭窥万井中”之句。

明万历甲戌年(1574),陈文烛奉命入蜀,督蜀学政(任四川提学副使),他自觉地担当起整理蜀中先贤典籍、培修巴蜀文化遗迹的责任,以弘扬地方文化,彰显圣朝教化。陈文烛本人博学工诗,对杜甫研究颇深,他评价杜甫:“老杜高名日月浮”(《同李修撰高大行饮浣花草堂》);他曾先后指示地方大员对成都花溪草堂、夔州瀼西草堂和梓州草堂进行修缮或修建。

关于梓州牛头山工部草堂修建一事,陈文烛《怀杜亭记》叙及较详:“万历甲戌,不佞奉命督蜀学政,三试梓州(明代为四川布政使司所属潼川直隶州),徘徊牛山者三。寻亭旧基,在寺之后,命张刺史创为工部草堂而记之。海内通志移书嘉焉,谓兢兢卫道,匪徒重词人尔也。”

从这段记叙中,我们可以得知,陈氏为修建梓州工部草堂,他抓住每一次试士梓州的机会,多次到牛头山踏勘、选址,后责成潼川州刺史张辉南抓紧时间完成工部草堂的修建,并宣明其教化、卫道之良苦用心。

牛头山工部草堂竣工后,知府张辉南请陈氏作《牛头山工部草堂记》,以记梓州工部草堂修建经过。现将陈氏全文兹录于下:

潼盖唐梓州境,而牛头山在郭门外,杜工部尝登其上。所云:“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是也。参知梁尚贤、宪使王元德,分镇剑南,捐金度木,命刺史张辉南为草堂于山巅。余试过焉,刺史乞余记之。

嗟呼!公遭世变,飘零于蜀,或自绵而梓,或自阆而梓,坎壈之状,千载流涕。而颂其诗者,辄兴忠君爱国之思。即公在梓州诗,如“王侯与蝼蚁,同尽随丘墟。愿闻第一义,回向心地初。”子瞻叹其诗入道,犹庖丁以牛入也,轮扁以轮入也。苏氏知公乎?是公诗多于蜀,而妙悟于梓。公神其托兹山哉!天壤俱敝可也。

昔唐陈子昂,梓州人。公过射洪学堂,抚遗迹而吊焉。有盛世会一时,此堂岂千年之咏。若为今日而言者,则牛头数椽与金华并峙,乃余之慨慕于公,奚啻公于伯玉哉?浣花瀼西,余业有记,而今又托乎片言,其有私感欤!若能饱公残膏胜馥,而扬摧之,则余岂敢?

明朝行至万历,已有两百多年历史,政治腐败,经济崩溃,潼川作为直隶州,要在牛头山修建一处杜甫纪念馆——牛头山工部草堂,实属不易。尽管提学副使(提学副使,就是提刑按察副使、提督学道的简称,一般为四品官,相当于主抓公安、教育的副省长)陈文烛发了话,知府张辉南也应了命,但修建的钱财还得要陈提学亲自出面动员高级官员带头捐款捐物,四面八方筹集资费,这才有了分镇剑南的参知梁尚贤、宪使王元德“捐金度木”,慷慨解囊之举。

这里顺便说一句,“参知”,明代已废,只是一种美称。洪武九年(1377年),废行省平章事、左右丞,改参知政事为布政使,以参政为布政使副职;“宪使”,御史台或都察院官员奉旨监察或外巡,均可称宪使。

由陈文烛之《记》文可知,牛头山工部草堂建成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之前。陈文烛,字玉叔,号五岳山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万历二年正月至万历五年十一月,任四川提学副使。牛头山工部草堂应该是在陈文烛任职四川提学副使期间竣工并投入使用的。

顺治元年(1644年)甲申十月,张献忠屠戮潼川,牛头山工部草堂亦毁于这次战火,其存世不足70年。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江南长洲人张松荪继任潼川知府,他喜爱登临览胜,对潼川古迹多有吟咏,然而他的《登牛头山作》却只字未及工部草堂。可见,一百多年过去了,牛头山工部草堂早已湮没于一片蒿草、荆棘丛中。直到清光绪以后,才有三台士人王龙勋、王麒勋兄弟忆起三百年前牛头山顶建有工部草堂。王麒勋《工部草堂》诗曰:“牛头山顶雕甍开,片椽为公芟草莱。刺史贤能重儒雅,后先济美光池台。”

清末至民国时期,牛头山沦为攻城略地的战场和守军的营垒,因此老百姓索性称它为“牛头山寨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进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转折时期,鼎新革故,崇文弘道。三台县文化馆在研究中发现,牛头山上原来有个工部草堂,后毁于战火,于是县委、县人民政府同意在牛头山明代“工部草堂”遗址上重建梓州杜甫草堂

1983年9月,三台县委宣传部开始向国内书画名家征集书画作品,以备杜甫纪念馆陈列之用。众多名家纷纷响应,首批征集到周谷城、苏步青、刘旦宅、萧劳等作品50幅。现梓州杜甫草堂,登记造册的书画藏品达230余幅。

1984年,杜甫草堂开工建设,1987年9月正式对游人开放。草堂占地面积一万余平方米,呈南北三进院落构成。草堂内建有杜甫生平馆、曲桥荷沼、少陵亭和诗史堂等。诗史堂食草堂的核心建筑,为木结构抬梁单檐歇山顶殿堂。面阔六柱五间,进深八柱七间。屋面覆盖纯青色筒瓦;檐口瓦当、滴水相间。正脊两端置鳌尾,中心宝顶饰“二龙戏珠”卷潮纹。檐角高挑,凌空欲飞。诗史堂后园梅竹丛中,塑汉白玉杜甫站立全身雕像一尊。

2007年至2009年,三台县人民政府投资5000万元对草堂外围环境进行提升改造,在牛头山修建了登云梯石牌坊、诗圣广场和梓州阁等。休闲揽胜,慕名吊古,漫步其中,亭台楼榭,古朴典雅;佳木成荫,如诗如画;墨韵书香,清丽脱俗。

望君山上拾遗庙

在今三台县观桥镇望君村郪江边,有一座山曰望君山。传说广德元年春,杜甫登州南七十里之高山,北望长安,思阙望君,挥毫大书“望君山”三字,此山因此而得名。

后人为纪念伤时忧君的杜甫,在望君山上修建了拾遗庙。清嘉庆《三台县志·望君山拾遗庙》载:“唐杜拾遗子美,避乱来蜀,留潼颇久,曾于邑南翼火乡(乡驻今三台县郪江镇安居场)高山,望阙怀君,后人作石庙祀之。不知建自何时,其石柱有联云‘此是西来一行者,每依南斗望京华’。字半剥蚀,可见年代已远。”

1987年,三台县文物部门文物普查时,在望君山腰及山麓发现了宋明建筑遗存。1994年,在望君山腰古庙旁出土了一通北宋诗碑。碑文排列如下:

右蜀辞人、工部员外郎杜甫,游兹山乃有佳作。

灵水怪每生云,朝暮虔诚称望君。

空际烟霞连地出,人间楼阁与天邻。

青龙作势藏深绿,黄鸟衔花见异群。

堪恨相如休未得,又驱羸足却回秦。

宣和辛丑孟冬月,管勾僧惟详入石、逸人赵满刻。

这首“佳作”是杜甫原创,还是后人假托杜甫之名的伪作,有待专家考证。

除此,在三台还留下了很多跟杜甫有关的传说,如杜甫在今东山公元野亭宴请姚通泉,而作《陪王侍御宴通泉东山野亭》《陪王侍御同登东山最高顶》。再,今北坝镇涪江之滨的东江村有茶堵山,相传宝应元年重阳节,杜甫在此登山作《九日》:“去年更高郪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茶堵山所存清代遗碑亦有这样的记载:“夫山之灵,莫过茶堵。想盛唐杜工部、大宋苏长公,尝聚庐托迹于兹,盘桓不去。”不管是民间传说,还是群众性的自发建庙祭祀行为,体现的都是历代三台人民对杜甫爱国忧民精神的继承与弘扬,对“集大成者”的诗人的崇敬与缅怀。

草堂留胜迹,梓郡增光辉。梓州的灵山秀水、深厚文明,为杜甫晚年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广阔空间,而诗人留下的梓州足迹和梓州诗篇,是其馈赠给三台人民的残膏胜馥,她承载着一个诗人的伟大灵魂和高尚人格。

杜甫坚定的人生态度,推己及人的仁爱精神、忧国忧民的危机意识等人格品质,正是中华民族性格中最优秀的部分。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我们要把继承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不断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自己,要多读经典、多读杜诗,让诗圣的光辉点亮我们的精神生活,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时代新人。

(全文完)

【历史文化】少陵留圣迹 梓州增光辉(上)‖ 魏浩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魏 浩(四川省三台县政协干部,绵阳市政协特邀文史研究员,三台县人大特聘文史专家;《中国乡村》杂志认证作家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Hash:32383f10c9cfddd202cc74916aee4aa1972c1f23

声明:此文由 方志四川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