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有名的“八景十观” 那年 那人 那画的故事

小编有话说:

商州“八景十观”画册》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商州区政协组织本土著名画家出版的一个册子,在社会曾轰动一时,成为商州对外宣传的名片。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些精美的画作依然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而其背后也沉淀了一个个关于这些画和这些画家的动人故事~~~

1985年,商州城的书画名流,把酒言欢之际,欲以书画再现商州“八景十观”。遂由李克昌老师牵头,王军强、李子贤、李璞(景玉)、李叔昌、葛伟、葛建伟老师参与,各自欣然领命,实地写生,分头创作。

其时,葛建伟老师年仅35岁,在诸画家中最为年轻,正所谓风华正茂。

某日兴起,骑着自行车,过麻街,越秦岭,至牧护关,饭后已是下午3时,央求乡政府一名干部,引去湘子洞。正是深秋时分,满山红遍,苞谷地野仅剩光杆,四野空空荡荡,少有人家。沿着羊吃草、牛上坡的弯弯小路,蜿蜒而上,行十几里,一架大山突立眼前,半山处正是仙子神湫,传说韩湘子在此修行成仙。暮色渐浓,乱云飞度。一声鸦啼,令人毛发竖起。陪同的干部,说啥也不前去。但此时此处,更不能半途而废。葛老师遂独自下到山脚,又攀萝附藤,上到洞前。丛生的野草和杂树,将此洞口遮了大半。洞顶垂下一道石帘,入内别有洞天。打开手电,脚下是一个半间大小的洞窟,光线从洞孔漏下来,使洞内朦朦胧胧,模模糊糊。滴水不知从何处滴下,如线如珠,在潭内溅出朵朵水花。建伟老师返回时,四处尽是松涛风号,夜色如墨。一灯在手,如穿长隧。深一脚,浅一脚,冥冥中如有神佑。亦有恐惧,但更多的是激动,是思考。这自然天成的胜景,该怎样去描绘,才能让今人去感知呀!

又一日,葛老师翻黄沙桥,下到板桥,由郝忠锋老师作陪,再次淌河翻山,步行数十里,游龙王庙乡石龙洞。此洞宽约间半,经过数千万年水流的腐蚀,形成了这样的溶洞奇观。十余条脚底之石,鳞、角、爪、牙,酷似真龙。如曲,如睡,如饮,如俯,如仰,如斗,亦如舞,独有一石龙昂首欲飞,口中有液,滴成小潭,浅过脚面。村民昔日遇旱灾,在颌下接得一滴,瓶满即归,行不数里,往往天降大雨。这景名为“龙涎吐液”。下山路上,在一户门前休息,连吃了村妇十几个柿子。剥去皮,掰开,柿肉入口,如冰,亦如糖。葛老师解了饥渴,无以为谢,也是兴起,当场给这个村妇画了一个素描。

另一日,建伟老师骑车至麻街,寄了烂烂自行车,问明路,越丹江,深入南边一沟,入沟十几里,偶尔见到一两户人家,村舍俨然,鸡狗之声相闻。尻子大的地,随着地形与地势,前后散落。沟内有清泉,可饮,也可濯。沟垴即山顶,远处熊耳山那两个尖尖的耳朵,隐隐可见。对面一岩,飞石凌空,下可坐数百人,原有寺院,供的是观音,这一片巨岩因名“大悲岩”,岩后水自石出,名白龙泉,祷雨辄应,遂名“灵岩”,岩右原有高阁,上出重霄,下凭远岫,周围白松数以千计,随风传来松涛,应是另一种梵唱,令人神游天外,浮想连翩。

此后,葛老师临丹江,面龟山,写《三台叠翠》。此景自麓至顶,崖岸三叠,故云“三台”,山雨过后,云烟缭绕,三级翠浪,青苍欲滴,犹如海外仙山。复至棣花,涉丹江,入南山,循鸟道,抵石洞,沿石阶盘旋而上,昔日的“昙花胜地”,只余数处遗迹,令人唏嘘不已。

“八景十观”,建伟老师写了《灵岩松舞》《仙子神湫》《昙花胜地》和《三台叠翠》,多是人迹罕至处,可谓能者多劳。克昌老师写了《熊耳晚霞》《水月洞天》《龙涎吐珠》《龙山晓日》,叔昌老师作了《丹水环城》《四皓古陵》,军强老师作了《鸡冠插汉》《商山雪霁》,葛伟老师作了《秦岭云横》《溪岸桃花》,与克昌老师合写《武关胜塞》,李景玉老师作了《仙娥削壁》,子贤老师与克昌老师合写《三台叠翠》,俱为一时佳作,成为画界美谈。

越年,由克昌老师亲书“八景十观”文字简介,政协出资,出版《商州八景十观画册》。商州昔日名胜,不必远涉,可入眼前。今叔昌老师、景玉老师、军强老师已矣,令人临风怀念,不胜怅然。(记于8月19-20日)

特别推荐:

Hash:24fbee4c29e3a89877421d6185dd1d13c4405c2e

声明:此文由 美丽商州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