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冬天的陵川东尧为何这么红火!?

东尧之门匾整理

1、克昌厥后

取自《书经》"克昌厥后,斯文在兹"。意思是:后世子孙兴旺发达,文化知识在自己手里。是说对家庭要慎重对待,对父母要孝顺,对兄弟要尊敬,不要随便听信别人的话,这样你的人生才会成功,你的子孙才会幸福。

克昌意思是子孙昌大。《诗•周颂•雝》。子孙昌大为“克昌”。

子孙昌大——《诗•周颂•雝》:“燕及皇天,克昌厥后。”郑玄笺:“文王之德安及皇天……又能昌大其子孙。”

后汉书•方术传•谢夷吾》:“上令三辰顺轨於历象,下使五品咸训于嘉时,必致休徵克昌之庆,非徒循法奉职而已。”

三国志 魏书 董二袁刘传》:主簿阎象进曰:"昔周自后稷至于文王,积德累功,三分天下有其二,犹服事殷。明公虽奕世克昌,未若有周之盛,汉室虽微,未若殷纣之暴也。"

《北史•僭伪附庸传》:“今托以大业,未见克昌之美。”

《南史•齐宗室传论》:“ 有齐宗室,唯始安之后克昌。”

《全唐文》:某以庸虚,谬蒙嘉惠,承七叶之馀庆,资五世之克昌。

“燕及皇天,克昌厥后。”出自先秦的《周颂•雝》

有来雝雝,至止肃肃。相维辟公,天子穆穆。於荐广牡,相予肆祀。假哉皇考!绥予孝子。宣哲维人,文武维后。燕及皇天,克昌厥后。绥我眉寿,介以繁祉,既右烈考,亦右文母。

译文:一路行进很从容,到达庙堂肃又恭。助祭都是公和侯,主祭天子诚又敬。进献一头大公牛,助我摆好献神灵。伟大光明的先父,安抚孝子的心灵。臣子个个明道理,君主文武全能行。上帝安宁又快乐,能让子孙都昌盛。祈求赐予我长寿,保佑多福有吉庆。已劝父王来歆享,再劝母后也来尝。

周王室虽然还不能如后世中央集权王朝那样对全国进行牢固有效的控制,但周王毕竟身为天子,“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小雅•北山》),诸侯们还是要对之尽臣下的职责;实质性者如发生兵事时的勤王,礼仪性者如祭祀时的助祭。这首诗的开头写的便是诸侯助祭的情况。

因后世有“肃穆”一词,往往容易导致诗中“肃肃”“穆穆”属同义或近义的误会。其实两词含义用来颇有区别。“肃肃”是说助祭诸侯态度之恭敬,不仅是对祭祀对象——当时周天子的已故祖先,而且是对居祭祀中心地位的周天子本人;“穆穆”则既表周天子祭祀的端庄态度,又表其形态的盛美与威严。这样理解,二词分别用于助祭者(诸侯)、主祭者(天子),可谓恰如其分。而那些丰盛的祭品(广牡),或为天子自备,或为诸侯所献,在庄严的颂乐声中,由诸侯协助天子陈列供奉。一个祭典,既有丰盛的祭品,又囊括了当时的政治要人,可见其极为隆重。这种形式,既表现周天子在诸侯中的权威,也表现诸侯的臣服,成为周王室政权巩固的标志。周王室自然乐于定期显示这一标志。至于后来周王室力量衰落,渐渐失去对诸侯的控制,乃至诸侯纷纷萌生觊觎九鼎之心,恐怕这种标志的显示便难乎为继了。

“假哉皇考”以下八句,是祈求已故父王保佑之辞,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宣哲维人,文武维后”,即臣贤君明,有此条件,自可国定邦安,政权巩固,使先人之灵放心无虞。二是“克昌厥后”,这与《周颂•烈文》《周颂•天作》中的“子孙保之”意义相似,对照钟鼎文中频频出现的“子子孙孙永保用”及后世秦始皇的希望其后代“万世而为君”,读者不能不对上古(后世亦同)国君强烈追求己姓政权的绵延留下深刻印象。与这一点相比,“燕及皇天”(即使是虔诚的)和“眉寿”“繁祉”只能是陪衬而已。

这首诗是父母同祭的,因此说“既右烈考,亦右文母”,但“文母”的陪衬地位也很明显,这又是父系社会的必然现象。以这样内容的两句结尾是周颂中唯一之例,透露出《周颂•雝》是祭祀后撤去祭品的乐歌的信息,并为诸多《诗经》注疏、研究者所公认。在《诗经》只收录了《周颂•雝》,可见《诗经》的整理删定者(旧说为孔子)认为它是其中最出色的一篇。

创作背景:这是一首周王祭祀先祖的乐歌。刘向认为此诗作于周武王时期。古代祭祀活动完毕,在撤去祭品时(古称“彻”),要演奏一段乐曲。朱熹明确解此诗为周武王祭祀周文王后撤祭时所唱的乐歌。

2、食旧德居贞

“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

“六三,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

象日:食旧德,从上吉也。

1)六三

阴居阳位,不中不正,所以是上下难以接应的。

2)食旧德

食是饬(chi)的意思,是整顿、修整的意思,也就是讲过去的德行要从新整顿,重新整修,也就是反思自己以前的德行。

3)贞厉,终吉

本来这个贞是持守中正,持守正道,但这一爻也不正,也不中,这里就是持守它的旧德,这一爻如果是阳爻才为正,因为它是第三爻不得中位。所以他必须以自己的旧德为持守的对象,以原来的一贯的德性为正。守住自己一贯的好作风,好美德,就是守住反思修整那种纯正的美德。虽然这个位置有点危险,处在不正也不中之地,但只要持守过去的那种好的德行,终究还是吉利的。

4)或从王事

此处的王事,指什么呢?“从上吉也”。上是指上面的“九五”。九五为此卦的主爻,也就是要顺从上面“九五”这个中正之德。九五这一爻在本卦中是主持公正的,前面的卦辞已经交待了,是大人,是为大众说话的,是代表大众利益的大人。所以“从王事”就是从“九五”的德行,这个王事是指九五之大人的。

5)无成

这里的无成是件好事,是讲没有成功,但这没有成功是指争讼没有酿成,各自相安无事。“无成”是这个意思,原因就是修整旧德,固守旧德,第三是“从王事”,听了九五之大人的话,所以就无事。也就是说这一爻虽然是弱,但它居阳位,所以一般很容易惹事的。

3、里仁为美

出处《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意思是说:“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好的。选择住处,不住在有仁德的地方,那怎么能说是聪明智慧呢?”另一种解释是:达到仁的境界是美好的,做出的选择没有处在仁的境界,怎么算智慧呢?

里仁为美就是说能够达到仁的境界为最好。另译为居处在仁爱的邻居乡里中才是美。里:居住。里仁:处于仁的境界。《集释》郑曰:里者,民之所居也。居于仁者之里,是为善也。

我们应该明白:身处社会,一直在不断努力的追求进步。然而这个社会是个大染缸,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但是可以做出选择。就像孟母三迁的故事一样,我们需要为自己选择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有优秀、品行良好的人在一起,吸收他们好的行事作风及聪明才智,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论语》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还有就是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同时语言浅近易懂,接近口语,也是一个特点。

4、乐天知命

“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注释 乐天: 乐从天道的安排。知命: 知守性命的分限。安土: 安于故土。敦: 厚。 句意 乐从天道的安排、知守性命的分限, 所以不会忧愁; 安于故土、讲究仁义, 所以能爱人。

乐天知命,旧谓乐从天道的安排,安守命运的分限。现大多引申为安于现状,乐守本分。语出《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 孔颖达疏:“顺天道之常数,知性命之始终,任自然之理,故不忧也。

“乐天知命故不忧”出自《周易系辞上传》第四章:“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 意思是说:《易经》之道和天地之道相似。乐观地对待自然趋势而知道命运不可更改,所以能没有忧愁苦闷。孔子“不怨天,不尤人”,也就是“无忧”。孔子为什么“无忧”?因为能“乐天知命”。

能够乐观地接受天道自然来修养自我,知道自强不息地做好自己当时该做的事,对过去的事不采取后悔的态度而是为不断地完善自我修养而努力,对未来的事不采取憧憬梦想的态度而是脚踏实地地去做当前的事,尤其是以实践仁道、推行仁道为己任而不求名利富贵,还有什么得失,还有什么忧虑呢?乐天有知道宇宙的法则,合于自然的意思;知命有知道生命的道理,生命的真谛,乃至生命的价值的意思。知道了宇宙的法则与生命的含义,自然没有什么可忧虑的了。

可见乐天知命是一种大修养、大境界,不可一味当做悲观地顺从命运安排。中国古老文化对于人生最高修养的原则就可以浓缩为乐天知命的精髓。

出处与详解

1、天:天意;命:命运。安于自己的处境,由命运安排。

乐天知命

①《周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

三国 魏•李康《命运论》:然则圣人所以为圣者,盖在乎乐天知命矣。

③晋 葛洪《抱朴子•刺骄》:“乐天知命,忧惧不能入。”

④南朝 梁 刘孝标《辩命论》:“然则君子居正体道,乐天知命,明其无可奈何,识其不由智力,逝而不召,来而不距,生而不喜,死而不戚。”

⑤宋 辛弃疾《水龙吟•题瓢泉》词:“乐天知命,古来谁会,行藏用舍。人不堪忧,一瓢自乐,贤哉 回 也。”

⑥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八回我在林下,倒常教他做几首诗,吟咏性情,要他知道乐天知命的道理,在我膝下承欢便了。

2、现引申为安于现状,乐守本分。[2]

鲁迅《彷徨•孤独者》:“但是学校里的人们,虽是月薪十五六元的小职员,也没有一个不是乐天知命的。”

②巴金《春》十五:“连她这个乐天安命的年轻姑娘现在也说出这样的话来,这倒是 觉新 料想不到的。”

5“皇清待赠”是什么意思?

“皇清待赠”:皇清指清朝;待是等待、期待;赠是授赠或封赠,是对死者而言。待赠相当于现在说的“追认”。皇清待赠这个词的意思是:等待官方的追赠。

古代,皇帝发文书为官员加官晋爵,或给其亲属某种称号,授给本人的为授授给本人在世的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的,为封,可以统称为“授封”为已死的官员或其亲属加封叫追赠,就是赐给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授给本人的叫授赠,授给父母妻子的叫封赠。死者生前没有获得什么官爵、称号之类的荣誉,,平头百姓-一个。死后在名字前写上这些词,表达了后代的崇敬和期望。在有些地区,这成为写碑文的一种格式,凑字数而已。墓碑或家谱上还会经常见到诸如:皇清待诰、皇清待旌等字样。

诰指帝王任命或封赠的文书,一品至五品称为诰命,六品至九品称为敕命。诰也特指受过封的女性,如“诰命夫人”。“待诰”是等待追赠的文书。

旌本意是旗帜,是名词。各种团体都有自己的旗帜,作为标识,具有认同、凝聚的作用。往往还用旗帜来象征某种精神,给大家树立学习的榜样。表彰节妇烈女叫做旌表节烈,这时的旌引申为表彰,是动词。皇清待旌、节孝待旌,多指女性意为等待官方的表彰。

皇清待赠、皇清待诰、皇清待旌、节孝待旌等,意思差不多,都是在等待封赠。写在死者名字前是让人觉得有希望。

死者在生已获得授封的,写法就不同了。如“明赐文林郎”、“明故文林郎”、“皇清诰封文林郎”等,说明死者是明朝或清朝人,在生时敕授过文林郎。“皇清诰封文林郎”应为“皇清敕授文林郎”。文林郎只是七品,只能称敕,不能称诰;授予本人的称授,授予父母及妻子的才称为封。文林郎是古代的文职官员的级别,相当于现在的行政级别。隋文帝始置,元、明、清时为正七品文官,相当于现在的正处级,也就是县长。但授予文林郎者,虽说有正县级的级别,但大都没当过县长,与现在的正处级不一定当过县长一样,只是一种级别而已。原则上与正县级平起平坐,但实权远远不及正县长,有其名无其实,“享受正县级待遇”只是工资待遇方面。

勋检:古代官员一定品级可以封妻荫子,而吏部有牒司就是专门考评荫封制度的,他们考察的过程就叫勋检。

谨相:谨相是形容墓地风水的。

祖宗墓碑上“皇清待赠显考+人名”意思是:黄清指清朝 待赠这里有赏赐的意思,显指本人的父亲,显考指父亲的任务已经完成,人名指父亲的名字

6、皇清旌表(乾隆二十八年四月中旬)

古代统治者提倡封建德行的一种方式。自秦、汉以来,历代王朝对所谓义夫、节妇、孝子、贤人、隐逸以及累世同居等大加推崇,往往由地方官申报朝廷,获准后则赐以匾额,或由官府为造石坊,以彰显其名声气节。秦始皇为巴寡妇清筑女清怀清台,可为旌表之始。此后,东汉重孝道,明清加强对妇女的束缚,大力表彰节烈,皆属旌表的范畴。《史记.货殖列传》:“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始皇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后汉书.陈纪传》:“遭父忧,每哀至,辄呕血绝气,虽衰服已除,而积毁消瘠,殆励风性。豫州刺史嘉其至行,表上尚书,图象百城,以文僖继室未三十而寡,后年至请旌。时吴文端为礼卿,谓夫人生前享一品荣封,自合嫠居,何用表宅如庶姓?”。《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六回:“太爷去祭那婆娘,更兼动了公事,申请大宪,和那婆娘奏请旌表,乞恩准其建坊。”

来源:陵川县传统文化研究会

Hash:f33ce7801b3ee68301960d2eb997eb34000be413

声明:此文由 歘莽陵川人_wtg1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