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宁县在礼村古迹寻踪(一)——一阁二楼三围寨,四节坊与九炮楼

世上许多事,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甚至连一点涟漪都没留下来。以致后人对此没有一顶点儿印象。为了能将一些东西留在人们的记忆中,现将在礼村原先存在而如今已不见踪迹的事物记述下来,以企能留在人们的心目之中。

在礼村过去有一个文昌阁(魁星阁),二座过街楼,三个寨围子,四座石牌坊,九个炮楼,依照其社会功能及影响的大小,分述如下:

一、四个石牌坊与文昌

如今八九十岁的老人中,他们也只能大体上记得这些石牌坊的大体位置及其坍塌后遗迹的模样。锁家有两座,一座座落于锁家老宅大门口以东(根据阁老锁青缙宅院图可知),其位置大体上在洛卢高速公路洛宁站收费处以西约六十米路北慢车道上。另一座牌坊座落于村东南东西向的道路上,位置约在洛宁高速收费站以南约50至60米处。一座是为廪生锁瑜妻任氏而建,另一座是为贡生锁去矜妻张氏而建。且任氏与张氏是婆母。这两座牌坊那个是谁的,无人能说清楚。这座牌坊以东不远,还有座文昌阁,何年所建,没有人知道,解放以后,那儿还有一个大的砖瓦堆和基台。

张家有牌坊一座,位于西街张家庙院前的大街上。该牌坊塌后的石料,被用在灌溉渠上。张家牌坊是为儒童张怀琮妻刘氏而建。

姓李的也有牌坊一座,是为李珍妻张氏而建,李珍去世时,张氏年方二十岁,儿子凌云才三个月大,张氏守节三十余年,抚子成年,成为庠生。可是,这座牌坊的位置,连如今八十多岁的李姓老人也说不上来了。

这些牌坊都是乾隆年间所建,但是啥时损毁,是人为拆毁还是自然倒塌,因无文字记载,谁也说不清楚。

洛宁县民国六年县志摘录

民国六年洛宁县志第343页节孝篇载:锁门双节,庠生锁瑜妻任氏,年二十一而寡,事姑尽孝。子去矜已早卒,与媳张氏同抚孤孙。任苦节五十年,张苦节三十六年。乾隆元年,姑媳汇题建坊旌表。344页,张怀宗妻刘氏,年二十一而寡,守节三十五年,教子振武入邑庠,乾隆七年,建坊旌表。346页,李珍妻张氏,年二十夫故,子凌云甫三月,抚之成立为邑庠生,守节三十余年。177页载,贡生锁去矜妻张氏坊,廪生锁瑜妻任氏坊,儒童张怀宗妻刘氏坊,儒童李珍张氏坊,俱在在礼村。

二、三个寨围子

在清末民初,社会动荡不安,强盗与土匪蜂起,在此情形下,在礼村先后修筑寨围子。据传说,南寨与北寨围子筑成较早,但墙体较低,应该是村民集资出工所建。南寨呈不规则形状,东西较长,南北略短,北偏东,东南偏东,西南偏南均向内凹陷,西北偏东向外凸出。

南寨有三道门,即东门、西门和南门。东门名叫永安门,门楼上有砖雕“永安门”三个大字。西门名叫保安门,也有砖雕大字,且西门较高,分上下两层。南门名叫南寨门,也是两层。由于出入不便,后人在北边寨墙上挖开一个洞,算做北门。北寨大体上呈椭圆形,东西略长,只留一个东门。

中寨建成最晚,大致在民国初年,中寨由郭姓一个绿林头目独家出资所建。据说,当时出资五百块大洋,雇用民工夯土筑墙,墙高二丈余,底宽丈余,顶部也有数尺宽,比南北寨都要高大,保存时间也较长,近些年才消失殆尽。据传说,郭姓的绿林头目,虽是打家劫舍,但兔子不吃窝边草,没做啥坏事,还出资建寨,保护村民,倒也落得个好名声。

中寨最早只设一座南门,后来因出入不便,又在北边寨墙上挖开一个洞,算有两个门。

三个寨围子之间,距离不算太远,北寨东南角距离中寨约十丈。中寨南门距南寨最近处有十多丈,中寨南门距南寨北门约二十来丈。且中寨与南寨之间,还是一个洪水通道,每逢夏季,北坡上一旦有大水,水就从西北流过两寨之间向东再往东南而去。

三、九个炮楼及两个过街楼

在礼村较大,人口也较多,其中不乏富户。在社会动荡时期,有的家族会出资兴建炮楼用以自保。个别富户人家,一家就盖一个炮楼,以供夜晚在炮楼上值夜,炮楼上有小窗以供瞭望及射击之用。九个炮楼均在南寨。东街有三个。其中姓马的两座,姓锁的一座。西街有一座,是刘时英家的。南街有五座,四座是李家的,一座是刘家的。那时候,炮楼起到了一定的护卫作用。解放后,炮楼的社会功能丧失了。人民公社化后,这些炮楼先后被扒掉,墙土被作为肥料上地了。

在南寨的南街,还有两个过街楼,一个位于村十字街口以南二十多米处,另一个位于李家胡同内。过街楼为上下两层,下层有门,上层供人住与瞭望。晚上门一关,就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对安全起着一定的作用。

朋友来了有好酒,敌人来了有猎枪,过街楼、炮楼形成了一体防御,对匪盗形成了强烈的震慑,迫使他们对在礼村望而却步,绕道而行。

作者简介:马五三,男,生于1950年,洛宁县城郊乡在礼村人。1970年参加工作,洛宁一高中任教,中教高级教师。2010年退休。

Hash:757248a4d979d73d1038a5249457aace798169af

声明:此文由 大美洛宁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