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000年前 广州人如何生活?这处遗址揭开谜底

考古现场。 南都记者 李冠祺 摄

→墓葬中出土的文物

南都讯 记者许晓蕾 11月13日,记者从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黄埔沙岭遗址发现先秦时期越人墓地。9月底—11月中旬,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沙岭遗址东区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600平方米,清理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早商墓葬1座、灰坑41处、柱洞86处;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墓葬37座、沟3条;宋代墓葬1座、沟2条;明清时期墓葬15座,出土文物近百件。

距今4000年前有先民居住

沙岭位于广州黄埔区九龙镇汤村南部,地处中新知识城范围,为一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的椭圆形低矮小山岗,海拔高程45.6米。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17年8—12月,对沙岭遗址西区展开了抢救性考古发掘。今年9月底—11月中旬,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沙岭遗址东区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600平方米,清理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早商墓葬1座、灰坑41处、柱洞86处;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墓葬37座、沟3条;宋代墓葬1座、沟2条;明清时期墓葬15座,出土文物近百件。

两次发掘共计100多座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墓葬是沙岭遗址最重要的考古发现。考古专家推测,沙岭遗址新石器晚期至早商遗存以灰坑、柱洞等生活类遗迹为主,可能存在有干栏式建筑,说明距今4000年前后这里就有先民居住生活。

记者在考古发掘现场看到,墓葬多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东西向,大致顺山势排列,相互之间基本没有迭压打破关系,同时清理出可能与墓地排水及茔域划分有关的弧形沟。墓口形状以圆角长方形或椭圆形居多,墓壁多弧收,常见有不甚规整的生土二层台,墓内人骨、葬具等均不见保留。

在现场,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韩炜师正在墓穴中整理青铜器陪葬品。据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考古现场负责人王慧介绍,此次发掘中发现约1/3的墓葬未见随葬品,且其中不乏规模相对较大的墓葬;有随葬品的数量也不多,少则一件,多则五六件,有印纹硬陶、原始瓷、铜、玉石器等。原始瓷豆是最常见的随葬品,有不少是用残器随葬,当属“碎物葬”习俗的反映。

专家:当时已存在

金字塔式社会结构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2017年和2020年两次通过对沙岭遗址的考古发掘,全面揭露出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的一处完整岭南越人墓地,为研究广州地区先秦时期岭南越人族群的文化面貌、丧葬习俗、社会结构、历史发展进程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材料。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院馆员张强禄表示,从出土原始瓷和印纹陶器来看,沙岭墓地与增城浮扶岭、萝岗来峰岗、九佛榄园岭等墓地的文化面貌相同,年代在西周至春秋时期。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东西向排列墓坑较深,多数有生土二层台,随葬品以原始瓷豆和方格纹硬陶罐为主等都是它们共同的特征。墓口普遍存在灰土状堆积,而且几乎都是呈坑状打破墓室原坑填土,器型较大的夔纹硬陶罐残片都出土于灰土堆积中,很有可能是在下葬后不久举行过专门的祭拜仪式。

张强禄介绍,与增城浮扶岭墓地稍有不同的是,沙岭墓地墓葬分布相对疏朗,墓坑相对较宽,深度也不及浮扶岭墓地深,这与榄园岭、来峰岗等墓地相同,呈现出非中心聚落的等级特征。将沙岭墓地对比同一时期的增城浮扶岭墓地以及博罗横岭山先秦墓地,三者呈现出墓葬聚落等级从低到高的区别,反映出当时已存在金字塔形的社会结构。

采写:南都记者 许晓蕾

实习生 陈卓睿 通讯员 穗文考

Hash:1a2d3548e22d07971d49ed77042b75de19a7a63c

声明:此文由 南方都市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