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邻罗泉,资中这个有故事的古镇你知道吗?

时下出游讲究清闲自在,古镇是许多人喜欢出行的地方,不仅可以体验有别于现代文明的古文化,还可以在古老静谧的街道中感受昔日的繁华,沉浸于一段过往时光带来的片刻安宁。在资中,众所周知的是罗泉古镇,然而却少有人知道,毗邻罗泉的铁佛古镇也是全省39个历史文化名镇之一,2003年1月,铁佛古镇编入了《中国历史文化古镇》。

中国古镇游》一书介绍铁佛古镇:“该镇保存有最为完好的明清民居建筑,特别是四合院,厢房隽秀,正堂威严,回廊亭楼巧夺天工,风火墙翼角高翘,雄奇瑰丽……”

铁佛镇位于资中县城以西24公里,毗邻罗泉古镇。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因镇上有建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的铁佛寺而得名,相传洪秀全军师钱江曾隐居于此。全镇由铁炉街(分为上、中、下街)、禹庙街、猪槽街、新街组成。街道东西走向略呈弧形,聚落形若锯镰,依山势按三层布局而建。

Campus

古朴的小镇建筑

和街道

进出古镇的石门

和石阶

街道全由长条青石铺就,路面中间略高,两边稍低,呈弧线形,利于排水,所以雨过天晴,街面尤显干净。镇的街上有九道梯坎,进入镇要经过九处石阶拾级而上,一层高一层,房屋层次分明,高低错落有致。交错的几条街,几道弯几个拐,高墙深巷纵横,庭院曲径通幽。据镇上老人们说全镇过去共有二十四个栅子门,至今仍保留的近十个。古时夜间将栅门一关闭,使古镇分隔成若干清静又安全的院落。

古镇街道拐弯处的石栅门,据说这些石栅门还可用于防盗。

古镇街道两旁的居民住宅仍保持清代中叶建筑特色,房屋多系木质或砖木穿榫结构,单元中大都有天井或花园。屋脊、斗拱、挑方雕刻别致,户户的风火墙起伏多变,蔚为壮观。临街一个个绣楼骑楼吊瓜木柱和每个窗户的各式雕花异常的精美。漫步在青石铺就的古老道路上,穿过一条条古朴狭窄的小街深巷,宛若走进了久远幽深的历史隧道,满目皆是原汁原味的历史积淀。

▲精巧高耸的封火墙

▲古镇生活用水池

据了解,这口古井已有过百年历史,从未枯竭,一直是小镇居民日常生活饮用来源,这口井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铁佛人。

屋脊精致的镂空雕塑

▲古镇民居的西式窗户

由于铁佛古镇保持了独特的布局,原汁原味的古镇风情,古韵犹存的明清建筑风貌,近年来成为了影视拍摄的外景地,古镇曾拍摄过《黑匣子之迷》、《草莽英雄》、《变脸》、《青衣江的故事》、《秘密行动》、《张大千》等多部电影和电视剧。

▲古镇小巷

听古镇老人们说,镇上原有川主庙、禹王宫、铁佛寺、南华宫、万寿宫、常月寺等寺庙,还有林家祠、巫家祠、王家祠等许多大户人家的祠堂。现在保存最完整的是南华宫,其次是王家祠堂四川文物保护单位)。

▲保存较完整的南华宫

南华宫是广东福建籍人共建的会馆,是民族迁徙、客家文化传承的历史见证,位于铁炉街中段,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嘉庆十八年(1813)及咸丰年间维修。宫座南向北,前后三进院落,占地199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000平方米。

全宫由大门牌楼、戏台、正殿、后殿、左右厢房及近800平方米宽的青石院坝组成。布局严紧,规模宏大,筑工精致,完整典雅。大门牌楼高大巍峨,戏楼俊秀飘逸,青石院坝宽阔平整,正殿庄严肃穆,后殿清静幽雅。整个宫的梁柱、斗拱、雀替、斜撑上的雕刻和屋脊上的雕塑,以及气势恢宏的房屋翘角、风火山墙保持完好。正殿正中悬挂至今的“福被闵南”匾额和正殿两侧墙上保存下来的两块记录当初建宫时情况的石碑,是研究外省籍会馆的宝贵实物资料。

▲南华宫戏楼、两侧厢房及院坝

清末,南华宫改建为菁莪书院,1919年改名为粤省女子小学,1942年取名为峤海中学,今为铁佛中学所在地。南华宫于1988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3月列为内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原菁莪书院(清光绪29年,即1903年)遗影

古镇民风淳朴,居民热情好客。当你游览走累了,若想歇下脚,随便到哪家,房主都会让坐,请你喝茶,主动为你述说关于古镇的种种传说、趣闻轶事。据当地人介绍,古镇至今还留传着清代太平天国洪秀全的军师钱江隐居铁佛的故事。一天,钱江穿着草鞋,肩上扛把破伞,化装成乞丐,神密地来到镇上川主庙,不久他感于这里夜不闭户安宁和谐的生活环境,于是住了下来,利用他的精湛医术为百姓治病,闲时与居民下棋。然而数年后的某一天,他将行医的全部所得留下,同时留言劝民众办教育,突然悄悄地离开了。他离开了许多日,没有一个人动他的铜板,体现了铁佛客家人的仁义之道。后来当地便用他留下的钱,建成了“菁莪书院”。

▲铁佛古镇南华宫正殿

▲铁佛古镇南华宫后殿

▲南华宫两侧石门、封火墙

▲南华宫的古树

关于古镇的传说有许多,铁佛古镇的客家文化不仅体现在古建筑上,还体现在当地人口耳相传的传承中,如客家山歌、客家语言。2016年,铁佛镇的客家山歌被批准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古镇客家人那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也一直保持至今。在铁佛镇,你能感受到原滋原味的客家文化,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聊天,你会感受到在“湖广填四川”的历史背景下,时代与个人命运的紧紧相连,这里的人们如何开荒造田?如何开始新的生活、创造新的天地....许多故事都有待你去发现。

来源:资中古城春秋 作者:宋国英

图文整理:吴小璇

Hash:eaacbe21e4e34c163c2ffbbe2555dbeb22709852

声明:此文由 资中广播电视台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