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贵气”的1300多年的唐昌古镇,隐于闹市,却没有城市的喧闹!

唐昌镇,位于成都郫县,始建于唐仪风二年,更名周昌,后数易其名,宋为永昌,崇宁元年始改曰崇宁,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

1958年崇宁县撤消,所属乡镇划归郫县。

1959年将已划归郫县的君平、庆兴、桂花、丰乐四乡划归彭县(今彭州市)。

古称川西最富裕的上五县“温、郫、崇、新、灌”的“崇”即是崇宁县,也就是如今的唐昌镇,为成都府南河上游生态绿色屏障,素以历史文化悠久、生态环境优美誉称。

古镇唐昌地处青城山外围、都江堰自流灌溉区核心,拥有川西第一名寺平乐寺,走出了逸圣朱张、西汉易学大家严君平、禅师圆悟克勤、明代郡王朱悦尊、、清代“一镇六翰林”、三峡工程的设计领导者成昆煌……星光熠熠的人文历史绵延千年,厚重悠远。

在我眼里的唐昌镇,每一条街巷都写满了故事,通向市井烟火的活色生香。这个29.7平方公里,8.67万人口的小镇,听谭方德老师介绍说,外人嫌远不愿意来,里面的人过得滋润快活也懒得出去。挟裹着1300多年的历史,颇具有几分隐世的神秘。

谭方德老师每每提起唐昌,眼中掩不去的骄傲神色,娓娓道来:“从入世到隐世,一朝唐昌,千年崇宁 ”。地处城西龙头核心地位,一代代流传至今,唐昌人更习惯称它“崇宁县”。

这里的许多地名,还依稀折射着曾经的恢宏,比如文庙、留驾街、翰林巷。一方怡然自得的山水土地,反而养得更加灵气充盈,初夏的唐昌,已是满眼化不开的葱茏绿意。

纪念碑:修建于1946年2月,现保存于崇宁公园内湖桥头,四周古柏掩映,庄严肃穆。是当时崇宁县人民为纪念抗日浴血阵亡的川军将士和抗日胜利而修建的纪念碑,是四川人民抗日救国的重要见证,也是附近片区唯一尚存的抗战胜利纪念碑

唐昌就像一个隐居在世外桃源的高人,其中始建于宋代的文庙就是它的代表作。雄伟古朴的木结构建筑中,凝聚着当地浓厚的人文气息。

文庙:始建于宋,清初复休,庙内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神位”。石柱上精美的联文,均为名流手笔,远近驰名。

建筑体量虽小,但其壮观雄伟的风貌和精湛的建筑艺术,仍给人以巨大的震撼,进庙门,右手边就是一个泮池,泮池源于孔子课余时带弟子参观鲁国天子演绎礼仪的宫殿,后世把入学称为“泮宫”,读书人入学则为“入泮”,泮池上有三座拱桥,因此得名为三洞桥,每座桥头有两头石狮,看上去颇为雄壮,走上拱桥便能看见櫺星门,走过櫺星门来到大成殿,左侧是西庑,右侧是东庑,崇宁人文厚重,英才辈出,文风鼎盛,自宋明清以来,先后考中文武进士四十一人,举人数百。

文昌宫巷建于清乾隆十年,占地约三亩。原文昌宫魁阁即毗邻文昌宫巷。魁阁建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计四层,有二十余米高,当时与东街玉皇楼为崇宁标志性建筑。魁阁为崇宁名匠人杨前生、杨晏如叔侄所建,为木穿逗建筑结构,檐牙高啄、飞阁流丹,全阁无一铁钉使用。

漫步在优雅、清静的小巷,拐个弯就是独具韵味的梁家大院。作为唐昌古镇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无声的将时光拉回清末民初。

穿梭在古色古色的大椿巷,带着好奇探寻着一座座中西合并的川西民居。据谭方德老师说民国期间,崇宁县城单公馆就有45座之多。

大椿巷:位于唐昌古镇核心区,巷深300余米,走进巷子就感觉穿越到了民国时期一般,经典的青瓦坡屋顶,清水砖墙,这才是有历史的古镇。漫步在小巷中,安静闲适,在这里没有城市的喧闹,只有树叶的沙沙声,让人瞬间就感觉喜欢上了这座古镇。

都说逛过梅花井,才算走进过唐昌人的生活。相传是当年大明王朝的崇宁王府喝水和酿酒的取水处。它不仅整个古镇中资格最老,也曾是重要的水源。

梅花井:相传是当年大明王朝的崇宁王府喝水和酿酒的取水处,又叫梅花御井。

公园虽然不大,但包容着唐昌镇千年的文化,承载着时代变迁。更有幸跟随谭方德老师、何允中老师、肖冀川(女)老师、南充抗战历史研究会的程显权会长及陈咏欣主任一起逛公园,真的是万荣之幸事也!

唐昌古镇,就像一个从唐诗宋词里走出来的古典女子,带着她午夜暗香般的韵味,叫人迷恋、叫人沉醉。

感 恩 有 您!

转载相关图文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18681764449

【申 明】

本平台播报的内容凡涉及爆料信息、转载网络图文内容的,如若图片、文字有侵权等问题,请联系我方,经核实后我方将及时删除!

Hash:28558ef248cea6258869678fa5aa0a9485f6f5d0

声明:此文由 南充微播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