镌墨楼第68期┃魏碑书法•摩崖概貌

【编者按】镌墨楼魏碑讲习摩崖书法系列涉及《瘗鹤铭》、《郑文公碑》和《石门铭》三个经典碑帖,其中《石门铭》最为主要。镌墨楼导师林光进先生以自己参加陈振濂教授魏碑艺术化运动课程为基础,以积累十数年魏碑学习和教学之经验。筛理出魏碑摩崖书法之概貌,作为摩崖书法讲习之引首。此文首次公开发表,以飨关注镌墨楼之书友。

概述

摩崖石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摩崖石刻是指人们在天然的石壁上摩刻的所有内容,包括上面提及的各类文字石刻、石刻造像,还有一种特殊的石刻—岩画也可归入摩崖石刻。狭义的摩崖石刻则专指文字石刻,即利用天然的石壁刻文记事。 摩崖石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石刻艺术,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书法、造像或者岩画。摩崖石刻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一种记事方式,盛行于北朝时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后连绵不断。摩崖石刻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

据冯云鹏《金石索》曰:“就其山而凿之,曰摩崖。”

清人叶昌炽《语石》认为:“今人见题名,或称之为摩崖,

马衡《凡将斋金石丛稿·中国金石学概要》指出:“刻石之特立者谓之碣,天然者谓之摩崖。”

徐自强、吴梦麟在他们的新著《古代石刻通论》中认为:“摩崖石刻是石刻中的一个类别。所谓摩崖石刻,就是利用天然的石壁以刻文记事的石刻。”这里的摩崖石刻是专指文字石刻。但在说及石质造像时,往往又提到了摩崖造像。

前辈先贤对摩崖石刻的论述,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摩崖石刻是专指石刻文字;一种认为包括石刻文字和造像。

摩崖书法,古人因叙事、记功把文字凿刻在天然的山崖石壁上,我们把这些刻在崖壁上的文字都称之为摩崖书法。而这里的魏碑摩崖书法特指魏晋南北朝时期所刻的摩崖书法,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刻于北魏永平二年正月(公元509年)的《石门铭》,刻于北魏永平四年(公元511年)的《郑文公碑》及《论经诗书》,据称刻于梁天监十三年(公元514年)的《瘗鹤铭》,刻于北周时期的《泰山经石峪金刚经》以及刻于北齐北周时期的山东邹县岗山、铁山尖山、葛山四山摩崖等等。这些是魏碑摩崖书法系列的代表作品。

经典法帖,摩崖书法是魏碑讲习的主要对象。对于学习而言,我们还要作一些筛选,要选择其中已经公认为经典的碑帖作为学习研究的重点。面对众多的古代摩崖书法碑拓,如何选择学习对象。我认为必须符合以下三个标准:一是历来公认,二是技法丰富,三是风格强烈。我们将《石门铭》、《郑文公碑》、《瘗鹤铭》这三个摩崖书法的经典法帖作为摩崖书法系列讲习的主要内容。

摩崖书法概览

1、《瘗鹤铭》

《瘗鹤铭》原刻在镇江焦山西麓石壁上。据称刻于梁天监十三年(公元514年)。中唐以后始有著录。北宋时遭雷击崩落长江中。南宋淳熙间挽出一石二十余字,康熙五十二年又挽出五石七十余字。清康熙五十二年从水中捞出置于焦山西观音庵。自宋代《瘗鹤铭》残石被发现以来,历代书法家均给予其高度评价,对它的时代、作者、思想艺术性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一直没有停止过,且至今未有定论,成为千古之谜。经历代专家考证,《瘗鹤铭》原文应在一百六十字左右,尚有很多缺失。自此,《瘗鹤铭》残石的打捞成为萦绕在学术界的一种“情结”。

《瘗鹤铭》发现以后,无署名,书法萧疏淡逸,飘然有仙风。此铭究竟是何人所书?历来就有争议。宋人李石《续博物志》即认为系陶弘景书,后附和此说者最多。宋人黄长睿亦考证它为梁代陶弘景所书。陶弘景隶书、行书均佳,当时他已解官归隐道教圣地镇江茅山华阳洞,故认为属于他的墨迹。另一说,唐人孙处元《润州经》认为系王羲之书,宋黄庭坚、苏舜钦等亦持此看法。相传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是因他生平极爱养鹤,在家门口有“鹅池”。他常以池水洗笔,以鹤的优美舞姿来丰富他的书法。传说此铭是王羲之悼念他死去的两只仙鹤而作。欧阳修认为华阳真逸是顾况的道号;还有人认为是唐人王瓒所书;也有人觉其字同颜真卿《宋广平碑》接近,认为是颜真卿书。总之,各持己见,至今仍无定论。

宝墨轩有《重立瘗鹤铭碑记》,碑记云:“盖兹铭在焦山著称,殆千有余年,没于江者又七百年。”叙述了这段经过。碑文存字虽少而气势宏逸,神态飞动,读之令人回味无穷。北宋黄庭坚认为“大字无过《瘗鹤铭》”、“其胜乃不可貌”,誉之为“大字之祖”。宋曹士冕则推崇其“笔法之妙,书家冠冕”。《东洲草堂金石跋》云:“自来书律,意合篆分,派兼南北,未有如贞白《瘗鹤铭》者。” 其书法意态雍容,格调高雅,堪称逸品。康有为将其列为妙品下。

此碑之所以被推崇,因其为南朝时代书法气韵,特别是篆书的中锋用笔的渗入;加之风雨剥蚀的效果,还增强了线条的雄健凝重及深沉的韵味。它既是成熟的楷书,而又可从中领会楷书发展过程中之篆、隶笔势遗踪发展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2、《郑文公碑》

全称《魏故中书令秘书监郑文公之碑》,简称《郑文公碑》或《郑羲碑》。系北魏光州刺史郑道昭于永平四年(公元511年)为其父郑羲所立。其内容记述郑羲生平事迹。书法结字宽博,笔力雄强,自清代中叶以来即为著名书法家包世臣、叶昌炽、康有为等所推重。

《郑文公碑》上下两碑,碑文大体相同。郑道昭先于天柱山刻出《郑文公之碑》后,发现掖县云峰山之东的寒洞山石质较佳,又再重刻,正书额题"荧阳郑文公下碑"七字。为区别二碑,称天柱山之碑为"上碑",云峰山为“下碑”。 天柱山“上碑",书风、内容与云峰山《郑文公下碑》相同,唯字数较少。字体略小于下碑,文字磨灭较甚。据方若《校碑随笔》载,碑文为二十行,行五十字,总计约千字。

《郑文公碑》有篆书的笔法,隶书的体势,行书的纵逸风姿,又有楷书的端庄。其用笔,既有篆法圆转形成的圆笔印象,又有隶法方折形成的方笔感受。方圆兼备,变化多端,雍容大雅。或以侧得妍,或以正取势,混合篆势、分韵、草情在一体,刚劲姿媚于一身,堪称不朽。

《郑文公碑》雄浑凝重,为书家所重。如包世臣、龚自珍都将它同南碑之冠的《瘗鹤铭》相提并论。欧阳辅评此碑说:“笔势纵横而无莽野狞恶之习,下碑尤瘦健绝伦”。叶昌炽更谓“其笔力之健,可以刲犀兕,搏龙蛇,而游刃于虚,全以神运。唐初欧虞褚薛诸家,皆在笼罩之内,不独北朝第一,自有真书以来,一人而已”。又说:“余谓郑道昭,书中之圣也”。近人祝嘉先生的评价是:“其成就决不在王羲之之下,应奉为北方书圣,与王羲之并尊”。钟致帅《雪轩书品》中说“云峰魏碑,承汉隶之余韵,启唐楷之先声。不失为一代名作,无愧于千古佳品”。

在清代,已成为“碑学”魏碑体不可多得的珍宝。如论南北两派之代表作,则是南梁《瘗鹤铭》、北魏《郑文公碑》,同是摩崖山书,风格相似,可谓南北双星。清代包世臣谓此碑篆势、分韵、草情毕具,有“云鹤海鸥之态”,是魏碑书法艺术的代表作之一。包世臣说:“"北碑体多旁出,郑文公字独真正,而篆势分韵草情毕具其中。布白本乙瑛,措画本石鼓,与草同源,故自署曰草篆。不言分者,体近易见也”是“真文苑奇珍也”。康有为曾誉《郑文公》为"魏碑圆笔之极轨"。清人龚自珍诗云:“"欲与此铭(指《瘗鹤铭》)分浩逸,北朝差许郑文公”。北派书写者多为庶人,书不具名,故书法史称北魏书法为民间书法,若以名而论,当推郑道昭父子为一时冠冕,被誉为“"书中之圣”、北派王右军。

刻于北魏永平四年(公元511年)《郑文公碑》与《石门铭》应属同时期,由于石质坚硬,刻工精巧,虽距今一千多年,依然字迹清晰,点划棱角分明,全碑除残损几字外,余皆保存完好,堪称书苑奇葩。从拓本看,此碑的用笔确很浑圆,但看原石,实方笔居多。给人以圆笔感觉是因为它属摩崖。书法有篆之气势、分隶之雅。康有为称此碑为北魏圆笔之宗;陈振濂教授称之为“楷之篆”。

3、《石门铭》

北魏著名的摩崖石刻之一。全称《泰山羊祉开复石门铭》。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正月,太原典签王远书丹、武阿仁凿刻于陕西褒城县东北褒斜谷石门崖壁。

此石刻为正书,凡二十八行,满行二十二字,后段题记为七行,每行九至十字。它吸取了处于同一地汉隶名品《石门颂》苍劲凝练的篆隶笔法,笔势与体势则吸取了汉隶跌宕开张、奇崛大气的特点,书风超逸疏宕、舒展自然。康有为誉之为"神品",在《广艺舟双辑》中评曰:"《石门铭》飞逸奇浑,分行疏宕,翩翩欲仙,源出《石门颂》、《孔宙》等碑,皆夏、殷旧国,亦与中郎分疆者,非元常所能牢笼也。"书者王远在正史中并没有记载,但康有为推之为南北朝碑十大书家。《石门铭》是魏碑中可以临摹、借鉴的上佳范本之一,评其书“若瑶岛散仙,骖鸾跨鹤”。陈振濂教授称之为“楷之草”。历史上的许多著名书法家都曾得此石之沾溉。

汉中褒斜谷口是褒斜道最险要的隘口,绝壁陡峻,山崖边水流湍急,很难架设栈道。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下诏在最险之处开凿穿山隧道,历时六年而成;古称"石门"。后石门道破废,北魏梁、秦二州刺史羊祉重修褒斜道。《石门铭》就是为纪念此事而作的,为著名摩崖石刻。

4、《泰山金刚经》

《泰山金刚经》,摩崖刻石。南北朝时刻于山泰安县泰山经石峪花岗岩溪床,没于水下千年,泉水改道,始见天日。书者何人,无定论。文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字迹逾一尺,笔法隶楷参半,多用圆笔,有篆意,结体雄深拓展。是魏体楷书的最佳范本之一。----《古代碑帖鉴赏》费声骞

《泰山金刚经》以圆笔居多,虽为隶书,但却篆意草情俱备,典型的波画很少,构字中大量运用了笔画增省的俗体字。俗体字是流传于民间的不合规范的习惯性汉字形体。与正体字相比较,俗体字往往改变笔画或更换偏旁,还有的是生编硬造的字。在《泰山金刚经》中,这类字不少,如“量”字多用了三笔,“触”字省了一撇,而“无”字用了简化字“足”字颇有草意,“他”字用了耳刀旁等。

5、《四山摩崖》

“四山摩崖”是指位于山东邹城市郊及附近的铁山、岗山、尖山、葛山,是古代佛教的重要遗迹和佛教、书法研究的重要史料。铁山摩崖刻现存佛经17行,795字,字径60厘米。其场面博大,气势恢宏。佛经书法以隶为主,参以楷法,开张险峻,宽阔空灵,创造出书法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岗山摩崖刻经自东向西散刻在三十余块花岗岩石壁上,其书法艺术风格与铁山刻经差异较大,或以隶意为主,或楷意结体,或隶楷相间,富有变化。葛山摩崖刻经文字大小、书写风格与铁山、泰山经石峪的刻经相似。尖山摩崖刻经散乱地刻在一个个大石头上,字体有大有小,苍劲潇洒。四山摩崖刻经对研究佛教史及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类型特点

圆笔线条是摩崖书法的笔法基调。在魏碑中,方笔线条以墓志和造像为主,圆笔则以摩崖为主。其原因是摩崖书法凿刻于悬崖峭壁,而且都是鸿篇巨制,书者和刻者只能悬在空中书写和凿刻,其过程很难把握其方整精致;因长般暴露于野外,受风雨雷电的自然风化,以及山野村夫的人为损毀,致使其字口出现钝化,线条失去了刻时的锐利和火气。把摩崖书法作为圆笔线条的基调来学习,目标是线条的丰富变化。丰富变化指的线条中段的艺术表现,和唐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变速线条”是摩崖书法技法的主要目标。摩崖石刻因长期暴露在野外,受的风雨侵蚀,已使线条有不同程度的磨损。现在见到的拓片很多已经斑驳陆离。因此,前辈说写摩崖要有“想象力”,这个“想象力”并不是要还原它的本来面目,而是在看到现有遗迹的基础上去发现和表现。在陈振濂教授的新碑学理念下,写碑是要最大程度地表现石刻线条的“斧凿之迹”。在此理念指导下,看到什么写什么是我们魏碑讲习的立足点。

以此为依据,把《石门铭》、《郑文公碑》、《瘗鹤铭》的线条作一个对比分析:在线形方面,《郑文公》的线条圆得很均匀,写得最为圆通;《石门铭》的线条圆中有变,形态起伏很大;《瘗鹤铭》线条提按明显,显出圆中带方的特性。在线质方面,《瘗鹤铭》线条质感温润,《郑文公》线条质感刻露,《石门铭》线条质感居于两者之间。在线律方面,《石门铭》线条因形态起伏较大,线条变速因素最多;《瘗鹤铭》因温润平和,线律最为均匀;《郑文公》介于两者之间。

同是摩崖书法,各有其风格特点。我们的学习也有一个选择。在接下来的讲习中,我们把学习的重点放在三个方面:一是《瘗鹤铭》温润线条的技法,二是《郑文公碑》瘦硬线条的技法,三是《石门铭》变速线条的技法。而变速线条是最主要的学习目标。

“开张气势”是书法表现技巧的最终目标。经常听到对书法的评价称“有气势”,说明“有气势”是一件好书法的一个重要标准。陈振濂教授授课时也说:“古人学摩崖主张张其气,也就是说要能把摩崖的开张气势书写出来,这样做会失去了难得的精致;而我们恰恰是要把它精致的地方做出来,并能创造一套全新而区别于方笔的魏碑技巧语言。”我理解的“张其气”就是“开张气势”,也就是“有气势”。对于这个比较抽象的命题,我们讲习的重点:一方面放在构成摩崖书法结体形势的部件、重心和空白这三个物理要素上;另一方面放在构成摩崖书法形势的体势、笔势和手势这三个既具象又抽象这三个心理要素上;又通过形势对气质产生的影响,最终找出对气势产生作用的各种元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是找到魏碑书法既能“开张气势”,又能“做工精致”的独有的艺术特征。

学习范例

林光进临作一

林光进临作二

孙宁习作

陈节临作

李荣临作

陈孝绿临作

Hash:2f74e43717655b27ad0664193b32beb5dceb56cd

声明:此文由 镌墨楼魏碑书会.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