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丰文笔峰塔,堪称省内孤例,如今观之令人唏嘘

闲游宝丰,听闻宝丰有座文笔峰塔,便顺路驱车前往,不想此行令人唏嘘慨叹许久。

虽然传说宝丰曾经有过两座文笔峰塔,但现存的只有县城南2.5公里笔山射箭台上的这座塔。

文笔峰塔又叫文峰塔,也叫文笔塔,塔所在的小山名曰文笔山,据说是因为此山在文庙之南故而得名。据《宝丰县志》记载:笔山,在小店乡(现在改为杨庄镇)境内,北距县城2.5公里,山系土质。东西长约6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海拔154米。

文峰塔就在在笔山上的射箭台上。

提到射箭台,不能不说说它的传说。据传,在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王莽的军队围困在宝丰城内,无奈的刘秀想出一条妙计,他要求王莽若退兵一箭之地,他就肯就降。王莽答应了刘秀的条件。

为了让这一箭之地够远,刘秀命部将贾复登上城墙,往南方奋力射一箭,最终箭落在城南的文笔山上。此刻的王莽也只好依前言退兵到这“一箭之地”外边去了。

刘秀趁王莽退兵之际,率兵北撤冲出莽军的重围。

后来人们在箭落处修一土台,取名射箭台,以纪念贾复的神功和刘秀的智勇。

射箭台上的塔就是文峰塔,兴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 七月。

文峰塔由基石、三层条石、132层灰砖及塔刹四部分组成,其中基石高1.6米,三层条石高0.6米,132层砖高9.9米,塔刹高0.3米,总高为12.4米。

该塔为实心,呈六棱形。塔南镶嵌碑刻一方,碑文阴刻楷书,主要记述建塔主持人及捐助者姓氏,其中最引入著目的是在生员名次中,有辅佐李自成大顺政权丞相 “生员牛金星” 之名。

远看文峰塔,的确与众不同,不像常见的塔的形状,没有飞檐,更没有门窗,只有棱角。但细想一下,既然叫做文笔塔,应该就是仿造古时候笔的形状建造的吧。

之所以要建造文峰塔,据说是古时候官吏为了宝丰多出人才而建。

据说,在文峰塔建造之前,宝丰很少出进士,最多出过几个举人。而一个地方官的政绩直接与在任期间出过多少人才相关,为了提高政绩,更为了宝丰的文化发展,文峰塔的兴建就自然而然了。

据清代《宝丰县志》记载: 县令范廷弼信术士之言,在文庙前笔山之巅,组织捐资兴建文笔峰塔,并立碑于塔下,题词曰:“文峰冲天,世出魁元” ,以此勉励学子,潜心学习,以求科场夺魁。

有专业人士考证后断言,宝丰曾经有过两座文峰塔,一座在文笔山上,一座在宝丰城墙上,城墙上的文峰塔建造的更早一些。之所以又建造了一座塔,原因是古时候当地官吏听信术士的说法,要引导这励学之灵气从文庙大殿直达东城墙上的文笔塔之顶。但是由于宝丰县城地势较低,再加上城墙和文笔塔的高度最终也没有超出南岭地面高度,灵气无法通天,所以事隔四年之后,又再在文笔山上再建一座文笔塔,以接通灵气。以便达到“文峰冲天,世出魁元”的目的。

说来也稀奇,文峰塔建成后,宝丰县陆续就出了不少才子,特别是清代大营镇就出了一位名人,人称“吴翰林”。“吴翰林”叫吴垣,字翰宸,号云嶷。康熙乙丑进士,曾做过康熙帝的老师。在吴垣告老还乡时,康熙帝亲赐吴垣御诗一首:“风暖云开晚照明,翠条深映凤皇城,人间欲识云和态,听取新诗玉管声。”吴垣的后人将这首御诗镌刻在一方小石碑上,保存至今。

至于宝丰出了许多人才是否有文笔塔的原因,至今没有定论,但希望人才辈出没有错。

如今,环塔仔细观看今日的文峰塔,虽然周边建起了碑廊等配套设施,但反观塔身破旧不堪,有的地方弹痕累累,有的地方涂鸦重重。现状堪忧啊!

Hash:3e755c1e119ccb287fe8e1fb5b0800736e6a4a10

声明:此文由 闲悠记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