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这座塔鲜为人知的历史

2020年5月11日,《上饶记忆》登载了“寻找鄱阳县的一座塔”一文,从上海图书馆的故纸堆中发现的一张古塔照片,引起了广大读者的浓厚兴趣。今特将所知奉上,以饕读者。

5月11日推文《寻找鄱阳县的一座塔》截图

(图片来自上饶记忆编辑部后台数据库)▼

这座无顶之塔,是鄱阳县的双港塔,位于鄱阳县双港镇赵家湾村鄱江(饶河北岸龙头山顶,距县城约五六公里。始建于明神宗年间,至1998年止,是鄱江北岸仅存的著名古塔,也是古代鄱阳湖区域唯一的无顶之塔。

民国照片:江西鄱阳县之塔(鄱阳双港塔)

(董奏肤摄 图片来自上饶市档案馆)▼

塔,是随着印度佛教的东传进入我国的一种佛教建筑物,大约在南朝(420—589)期间传入赣东北境内。其作用最初仅局限于佛教使用,但随着塔建筑本身的世俗化、民间化,塔的作用也逐渐向其他领域扩展,衍生出很多实际用途,如僧墓、祭祀镇妖、补全风水、昌盛文运等等,其中“祭祀镇妖”的功能最为普遍。民间常常将宝塔作为有效的镇物,尤其是镇水灾水妖。俗话说“宝塔镇河妖”,所以在水流湍急、水势险恶、常发生水难的江边,常常可以见到矗立的宝塔。

双港塔即为镇河妖而建。

杭州雷峰塔(民间传说法海曾把白娘子镇于塔下)

( 图片来自网络)▼

当年之所以选在双港龙头山建塔,与当地的山形水势有极大关系。 发源于婺源段莘乡五龙山的饶河(鄱江),是鄱阳湖五大水系之一,流经鄱阳县城向西北的鄱阳湖一路顺畅浩浩流去, 过五千米后突遇双港龙头山的阻碍,河流不得不急拐大弯,而急弯凸起处就是双港龙头山。 龙头山山崖陡峭,山石壁立,砥柱中流。 山下惊涛拍岸,涡流回旋。 山水相撞造成此处湍急水深,波涛汹涌,往来船只稍有不慎,就会发生水难。

鄱阳官府与当地士绅原打算在龙头山上建座龙王庙,以祈行船平安。但尚在商议建庙之时,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11月9日,鄱阳发生了一场大地震,地动山摇,浊浪滔天,使县民加深了“镇鳌锁蛟”的决心,于是翌年即在双港“龙潭”所在地动工兴建镇妖宝塔。塔址选在双港镇龙头山的咀头上,塔身高耸峭壁,南临大江,北依悬崖,形势险要。

鄱江

( 图片来自网络)▼

关于双港塔的建立,民间传说是双港籍的京都御史陈子干所建,此人横行乡里,作恶多端。为独享龙山风水,便在山上修建七层宝塔,但巨大而笨重的石雕塔顶难以安放,陈子干于是张榜重金招聘,4个彪汉前来揭榜,轻松安妥塔顶。不料陈子干背信弃义,找借口将其等处斩,此时电闪雷鸣,狂风呼啸,塔顶忽地不翼而飞,从此塔便无顶。但这仅是神话传说而已。据清代《饶州府志》和《鄱阳县志》记载,双港塔实为明万历年间的饶州知府叶云福、鄱阳知县顾自植为镇压“河妖”而建。

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双港塔建成。塔为七层八面, 塔身以厚重的城墙砖砌成,塔基占地12平米, 最底层塔基厚约2米,塔基直径8米,塔高约30米。自第2层起至塔顶均为双层砖墙,中有旋梯可上。质量应该是很过硬的。双港塔有没有镇住“河妖”,无从考证,但自明代建塔以来,双港塔与饶河及鄱阳湖形成“点与线”和“点与面”的互衬之美,在数百里湖光水色中,独树一帜,风光无限,引无数墨客竞折腰。鄱湖周边似乎还无一处景观可与之媲美。春夏洪水上涨季节,饶河与鄱阳湖水天一色,淼茫无边。每天从塔下往来船只数以千计,双港塔便成了鄱阳湖水上航行的一个航标。

图为1998年倒塌之前的双港塔

( 图片来自网络)▼

但不知何故,或许是地势太过空旷,或许是建筑上有缺陷,双港塔自问世不久,塔顶便遭雷击坍塌。此后三百多年,双港塔以无顶之躯顽强屹立江边,为过往船只导航。直至1998年8月6日晚8时,因特大洪水长时间的浸泡,这座长期缺少塔顶护卫还挺立数百年的古塔,终因山体崩坍而轰然倒塌。从建成至消失,双港塔存世共393年。

双港塔虽已消失20多年了,但它在鄱阳的历史上留下了无数诗词歌赋,是鄱阳乃至上饶的文化宝库之一。而今政府已作出重建双港塔的项目规划,双港塔重树雄姿,指日可待。原创 商建榕 上饶记忆

Hash:deedfa6f6a44ce58d221d0e90eee95b3ea8fa2c0

声明:此文由 看看上饶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