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乾隆两征准噶尔,清末和民国时的西北边疆会怎样?

噶尔部是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与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十分密切。乾隆十年 (1745年)九月,准噶尔部首領噶尔丹策凌去世后,内部发生了汗位之争,次子策妄多尔济那木扎尔和长子喇嘛达尔扎争位,准部内乱。萨喇尔、“三车凌”,阿睦尔撒纳等台吉宰桑先后降清。乾隆帝趁准部内乱,于乾隆二十年二月发兵征讨达瓦齐(噶尔丹策凌之孙),任命班第、永常、阿睦尔撒纳、萨喇尔为将军、副将军,分率北路、西路军征准。

两路军以归顺的厄鲁特其它部部众为主,共1万余人,师行顺利,厄鲁特各部台吉宰桑纷纷前来归顺。五月即已平定准部,俘获达瓦齐。乾隆帝欲“众建以分其力”,拟封阿睦尔撒纳等人为辉特,和硕特等部之汗。然而,阿睦尔撒纳贪心不足,请求当四部总汗未果,遂起兵叛清,一些台吉宰桑闻风附和,圈攻定北将军班第,逼困班第及参赞大臣鄂容安自杀。乾隆帝命成衮扎布,兆惠等率兵再征准部,历时3年余,平定准部。阿睦尔撒纳逃入俄国,不久死去。乾隆帝废除准部旧制、设置伊犁将军及都统、参赞大臣、领队大臣等官职,筑城驻兵,征赋佥役,移民屯田,将准部地区纳入清政府版图,使西北得以安宁,该地区得到迅速发展。

西域西汉以后对玉门关以西地区的总称,至19世纪末,西域之名才废弃不用。满族人明福,曾任甘肃知县,任职期间自乾隆二十三年至五十二年(1758-1787年),曾先后3次赴西域考察,根据所见所闻绘制出《西域图》册,以帮助人们了解西域的地理风貌、人文风情。准噶尔部主要聚居西域一带。

此图是《西域图》册中的总图,展示了西域的地理总貌。其方位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范围东起甘肃玉门嘉峪关,西至巴尔克什湖,南起玉山,北到斋桑海

厄鲁特蒙古是蒙古族的一支,历史悠久,在各个时期称谓不同。元代称斡亦刺,明代称瓦刺,清代称厄鲁特,也称卫拉特或西蒙古,共分为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与土尔扈特四大部。17世纪前后,准噶尔部游牧于天山南北,和硕特部进入青藏高原。土尔扈特部远徙伏尔加河流域。

《皇清职贡图卷,伊犁等处台吉》,伊犁为厄鲁特准噶尔部居地。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廷平定准噶尔叛乱后在此加强管理,遂隶版图。蒙古族称各部落首领为“台吉”。清廷在蒙古族居住地设文盟旗制后,台吉为王、公下一级首领。

万树园位于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是乾隆帝所定山庄36景之一。它由苍松翠柏环抱成“园”。其地势平坦,且依山面水,景色宜人。平定准噶尔部后,乾隆帝在避暑山庄连续举行8次盛大筵宴,其中5次在万树园举行。

乾隆十八年(1753年)冬,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的杜尔伯特部由其首领车凌、车凌乌巴什,车凌孟克(史称三车凌)三台吉率颂所属3000多户,1万余众离开游牧多年的额尔齐斯河,投奔至清廷管辖地乌里雅苏台。乾隆帝对此事非常重视,分别册封他们为亲王、君王、贝勒等爵位,并赐大量金银、玉器瓷器、组帛等物品。乾隆十九年五月,又在承德避暑山庄的万树园举行隆重的招待宴会。

以郎世宁为首的官廷画家运用纪实艺术手法,表现乾隆帝乘坐由16人抬的肩與,缓缓地步入万树园宴会场,此时三车凌及其随员和王公大臣们分别在御幄的两旁静待召见的情景。

《策凌画像》旧照,此幅及下两图都是由宫廷西洋画家即世宁,艾启蒙,王致诚分别画的油画样稿,表现当时参加万树园宴会的杜尔伯特部贵族。每幅画的人像上方以满、汉文字对照,标出被画者的部族,封号和姓名,策凌即车凌。

乾隆十九年(1754年),车凌归附清廷后,其从子刚多尔济“自准噶尔挈户千余来归”。乾隆帝对这些只携少数人来归者,同样很重视,热情地款待他们,并封刚多尔济为多罗贝勒。

杜尔伯特属部辉特部台吉阿睦尔撒纳与初登准噶尔部汗位的达瓦齐因利益冲突而相互交战,战败后,归附清延,谒见乾隆帝。对于阿睦尔撒纳的主动投清,乾隆帝大喜过望,通过他进一步了解到准噶尔内部的情况,从而坚定了借准噶尔部内乱之际出兵的信心,以完成父祖“两朝未竟之业”。考虑到阿睦尔撒纳还没出过痘疫,因此觐见地点选在避骨山庄,时间定在寒冷的冬季。

图为乾隆十九年(1754年)十一月十五日,乾隆帝在避暑山庄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后,又招待阿睦尔撒纳等人观看精彩的马术表演,并令郎世宁等宫廷画师对此场景用画笔作了形象记录。

宫廷画家郎世宁等人奉旨以绘画的形式描绘了清军先后平定准噶尔部达瓦齐、阿睦尔撒纳和回部霍集占兄弟(大小和卓木)三次叛乱的主要经过,也以此表彰西征将士不怕牺牲,勇猛顽强的战斗精神。这部16幅的战图册,每幅所描绘的内容都各有所据,基本符合历史事实,是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形象史料。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四月,此图册绘成之际,乾隆帝专门为此图写序。图为乾隆帝手书的序文。

乾隆二十年(1755年)二月,乾隆帝命定北将军班第等人兵分两路,平定厄鲁特准噶尔部达瓦齐的叛乱。图为班第大军于五月底抵达伊犁,受到当地民众的夹道欢迎。

在班第,阿睦尔撒纳两路大军的合力围剿下,达瓦齐退至格登山(今新疆昭苏县西特克斯河之北)的哈新乌苏一带。乾隆二十年(1755年)五月十四日夜,阿睦尔撒纳派喀喇巴图鲁阿玉锡刺探达瓦齐大营。阿玉锡率领20余名兵马,成功地偷袭了大营。此役准噶尔部降者5000多人,仅2000余人随达瓦齐逃走,令达瓦齐的主力遭受沉重的打击。

图为达瓦齐部在阿玉锡等人的喊杀下,军营惊溃,枪炮尽弃的场面。

阿玉锡在偷袭达瓦齐驻格登山大营时,有勇有谋,立下赫功。乾隆帝对他备加赞赏,将他与历史上薯名的勇士荆轲、孟贲相比,并于平定达瓦齐叛乱后,命官廷西洋画家郎世宁为他画了这张骑马持矛像,以示后人。

为了纪念格登山战役,乾隆帝于二十年(1755年)五月亲自撰写了《平定准噶尔勒铭格登山碑》碑文。乾隆二十五年以满、汉、蒙、藏四种文字刻碑,并将碑建在格登山之战的遗址上,成为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实物见证。

格登碑,碑文共约210个字,基本上以四字为一句,叙述了清军取得格登山战役的经过,同时赞誉了清军所向披靡的强大军威。

《达瓦齐像》,达瓦齐是蒙古族准噶尔部大策凌敦多卜之孙。原拥众于塔尔巴哈台一带,曾与辉特部台吉阿睦尔撒纳等人联合反对喇嘛达尔扎,继任准喝尔部汗位,成为准部最后的汗王。清军平定准噶尔部后,将他献俘于紫禁城午门外,乾隆帝对他做了友善处置,降旨免交刑部,加恩封他为亲主,赐第京师。

由达瓦齐头戴官帽,着朝袍,挂朝珠可知,此图是达瓦齐被封亲王后,宫廷画家为他画的肖像。

乾隆二十年(1755年)五月,乾隆帝亲自撰写《御制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学碑文》,回顾了康雍两朝平定准噶尔部动乱的简要过程,对清延决定进军伊犁及平定达瓦齐割据势力的过程和战后所采取的措施作了全面的记述。碑立于国子监,并由内务府造办处制成青玉碑文册收藏官中,以为纪念。

安远庙。居住在今新疆伊犁河畔的准噶尔属部达什达瓦部,参与了平定阿睦尔撒纳的叛乱,后经清廷批准,迁至热河定居。清廷按照他们的宗教信仰及生活习俗,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仿照伊犁固尔扎庙的形式,在避暑山庄东北修建了此庙,也称伊犁庙。

乾隆二十年(1755年)八月,原本归顺清廷的阿睦尔撒纳举兵反叛,第二次平准战役开始。乾隆二十一年冬,清军定边右副将军兆惠率500人自伊犁向巴里坤转战,行至鄂垒扎拉图与阿睦尔撒纳的叛军相遇。面对敌众我寡的不利局面,兆惠领兵乘夜偷袭敌营,歼灭叛军1000多人。

图为清军跃马扬鞭杀到之时,睡梦中惊醒的叛军仓皇出逃,有的未及穿上衣裤,甚是很狈之极。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春,屡战屡败的阿睦尔撒纳叛军渡过伊犁河向北逃窜,定边右副将军兆惠等人率军急追。三月十五日夜,清军进入库陇癸山口,叛军昂克图塔尔巴率部众据险抵抗,令清军难以强攻取胜。第二天,清军后卫部队80余名官兵乘弥漫的晨雾掩护,直破敌营,此役阿睦尔撒纳版军死伤过半,元气大损。

在清军的穷追猛攻下,阿睦尔撒纳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五月底逃至哈萨克境内。上一年,阿睦尔撒纳就曾败逃至哈萨克,不仅被哈萨克汗阿布赉所收留,而且阿布赉还为他向清廷求情,并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这一次,当阿睦尔撒纳又败投哈萨克时,阿布赉深感难于同强大的清廷抗衡,于是拒绝接纳阿睦尔撒纳。阿睦尔撒纳只好于这年七月渡额尔齐斯河,逃往俄国,

该画像的上部以满汉文对照的形式记述了东、西哈萨克汗于乾隆二十二年先后率众归附清廷,及各自派遭子侄辈觐见乾隆帝一事。

普宁寺位于河北承德,是一座具有汉藏合一风格的喇嘛教寺庙。平定准噶尔后,乾隆帝效仿其祖父康熙帝安定喀尔喀会盟多伦修建汇宗寺的做法,于乾隆二十年至二十三年(1755-1758年)在承德修建普宁寺,以纪念平定准噶尔叛乱并在此接见厄鲁特四部的首领。

普宁寺内立有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镌刻,由乾隆帝撰写的《平定准噶尔勒铭伊犁之碑》。其内容记述了清廷对准噶尔部的安抚感化和乾隆朝的民族政策,希望各部落间能和睦相处,营造出一个安定的环境。

乾隆帝对哈萨克人能及时地与阿睦尔撒纳断绝关系,归附清廷感到十分欣慰。对哈萨克汗遣使至京称臣入贡,奉献二匹名驹快马之事非常重视,令宫廷画家真实地记录下这一历史瞬间。

《平定准噶尔方略》分满、汉两种文本,共172卷,乾隆帝作序。记述乾隆年间清廷平定准噶尔部叛乱。统一西北之始末及善后事宜。该书内容翔实,为研究清化西北民族史的重要文献。

Hash:3ff3029aac7f5210cb6242e2e94c3d2eba4442dd

声明:此文由 讲史论道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