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西方建筑师镜头下的中国佛塔

1906—1909年,在德意志帝国皇家基金会的支持下,恩斯特·伯施曼跨越14省,行程数万里,对中国的皇家建筑寺庙祠堂宝塔等建筑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留下了8000张照片、2500张草图、2000张拓片和1000页测绘记录。后来,伯施曼以此为基础陆续出版了三卷本“中国建筑艺术与宗教文化”丛书:《普陀山》《中国祠堂》《中国宝塔》,以及《中国建筑与风景》《中国建筑》等著作,为后世留下众多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

《中国宝塔》是西方最早系统研究中国宝塔的著作,初版于1931年,收录了520张插图和照片、27万余字考察报告。经历了近百年的变迁,书中的很多宝塔已经不复存在,使得本书成为后人无法超越的里程碑。下面编者摘录部分苏州宝塔的图片和文字,以飨读者。

北京万寿山佛香阁

佛塔,最初是佛教弟子用来供奉舍利、经卷或法物的建筑。佛教自公元一世纪始入中国,历汉化而形成汉传佛教,佛塔样式也由覆钵式塔汉化为亭阁式塔、楼阁式塔,又由楼阁式塔衍生出密檐式塔。

中国的佛塔按建材可分为木塔、石塔、砖塔,许多佛塔会刻有建塔碑记﹑佛像﹑佛经等。

齐云

中国早期砖塔基本上不是从木结构塔发展而来的。

砖塔中,方塔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种类,它的墙为素面,楼层以薄砖作为支撑托臂。

大雁塔

传统上认为,这种塔是“印度式”的,最有名的早期“印度式”宝塔是西安雁塔

大雁塔玄奘法师于公元652年主持建造,公元701年进行部分重建,之后又历经了几次修缮。现在的宝塔有五层,与唐朝时最初的建筑形态保持一致。

雁塔的塔基高约5米,塔身底层边长25.5米,全塔高约60米,整体看来像一座细长的金字塔

不同的楼层由塔身上突出的宽大出檐明显表现出来,每层楼砌六到八层砖,越接近塔刹,楼层高度越低。

顶层的釉面攒尖掩映在小树的枝丫中。这些茂盛的植被扎根于密檐处,险些将这座脆弱的建筑摧毁。

略经烤制的淡黄色砖块砌在土结构外,形成壁面,壁面由细小的壁柱分隔,塔两侧各有一个圆拱形开口。

内部由横梁和木楼板搭建而成,还有一个通往顶层的木楼梯。大雁塔塔身极高,俯视周围的一切,统一有力的布局形成了庄严雄伟的效果。

△小雁塔

小雁塔就在大雁塔不远处,始建于公元707—709年。

小雁塔与大雁塔的结构很相似,但要小得多,塔底占地仅11.5平方米。全塔不是梯形的金字塔式,而是有些鼓起的细长结构。

楼层高度较小,但各个楼层也有密檐突出,与大雁塔非常相似。小雁塔最初有15层,由于两层塔刹被毁,现在仅存13层。

素壁面上没有壁柱,只有南北两侧有拱形入口和窗户。小雁塔内部也有木楼板作为分隔,但由于没有楼梯或梯子,这些楼板还遗留下多少就不得而知了。

△兴教寺

玄奘舍利塔两侧各有一座矮小的三层砖塔,这两座塔密檐没有其他装饰,为简单的砖结构建筑。

在中国著名的佛教大师和僧人的灵塔中,这种四角形泥砖结构宝塔很多,其中最大、最美的一座位于西安南部兴教寺附近的百塔寺中。

开元寺

洛阳白马寺的齐云塔也是唐朝的宝塔结构,它原为释迦舍利塔,因大火损毁,重修后改称齐云塔。

齐云塔呈正方形,由砖层支撑的密檐分为13层,由于密檐对于层高来说显得过长,因此这座塔与其他早期的宝塔相比,比例没有那么协调。

白塔寺

显然,唐朝流行的砖塔结构就是壁面朴素、砖层垒砌、密檐分层的方形宝塔。

其结构虽然非常简单,但恰如其分的比例使整座塔显得非常优美,随着历史的发展,塔身结构似乎有扩大密檐与层高比例的趋势。

嵩山嵩岳寺塔

杭州、苏州的某些八角形砖塔具有相似的风格,其细节处理更加细致,建于吴越至南宋时期。

其中,杭州的雷峰塔最大,可惜的是,由于水对砖砌结构的腐蚀和破坏,它在几年前已经坍塌了。

△杭州保俶塔

另一座高大的圆锥形塔是保俶塔,它虽然仍伫立在原地,但也已破败不堪。

应县释迦塔

山西北部朔州应县的佛宫寺八角形释迦塔,始建于公元1056年(辽代),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

释迦塔呈八角形,近60米高,共有五层,最低的一层有重檐。八角形的每一面都有四个立柱,立柱上方除了横梁,还有斗栱支撑着的上层檐。

凌霄木塔

凌霄塔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九层楼阁式塔,平面呈八角形,高41米,矗立于八角形台基之上。塔身一至四层是宋代在唐塔残址上重修,全砖结构,其上各层则为金代重建,砖木结构。

每层正面各辟拱形洞门或直橇窗,四层至九层,斗拱、飞檐皆为木制,从第五层开始,各层高度逐层递减,外部轮廓亦逐层收缩,给人以轻盈挺秀之感。

报恩寺塔

苏州宝塔是现存砖塔中最负盛名的,如瑞光寺塔或北寺塔,它们都建造于公元10世纪,在现代又根据原始风格进行了重建。

它们都是砖身木檐佛塔,廊道等也是木结构的,这样的材质令塔的外观更加明亮,比普通的砖塔更接近木结构。

△九塔寺

重兴寺八角楼阁式砖塔

Hash:87bc5ba399daedb792777adff22562ca7ba5c526

声明:此文由 禅林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